最高税率40%!特朗普“棒打”东南亚光伏
发布日期:2025/7/8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时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的新一轮关税政策无疑给光伏产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东南亚光伏再受重击
当地时间7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从8月1日起对来自日本、韩国等14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25%至40%不等的关税。具体税率如下:
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突尼斯、哈萨克斯坦:25%。
南非、波黑:30%。
印度尼西亚:32%。
孟加拉国、塞尔维亚:35%。
柬埔寨、泰国:36%。老挝、缅甸:40%。
豁免条款:特朗普表示,如果相关国家的企业在美国境内建厂或生产,将免征关税。
最新宣布的关税政策覆盖了14个经济体,根据国家不同设置了25%至40%的差异化税率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被纳入高关税名单的国家中,许多恰恰是近年来光伏制造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被征收36%、36%、25%和32%的关税,这些国家已成为中国光伏企业规避美国对华关税的重要生产基地。
此前美国对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东南亚四国光伏征收反规避关税,导致一些企业选择在四国之外的地区继续生产,如老挝、印尼等。美国此次对东南亚四国以及印尼、老挝等再次加收关税,基本上杜绝了从东南亚进口光伏产品的可能。
特朗普在信函中声称新关税"不包括其他行业关税",但结合此前政策,光伏产品很难独善其身。事实上,美国对东南亚光伏产品的贸易限制早有端倪,2024年5月美国商务部就曾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光伏产品启动双反调查,初步判定的涉嫌倾销幅度高达125%、81%、70%和271%。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国通过不断打击中国光伏企业在东南亚等第三国的生产基地,意图间接削弱中国光伏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这一系列举措无不暴露出美国在能源转型竞赛中的战略焦虑。
众怒难平,美国危机重重
面对特朗普政府新一轮关税攻势,全球光伏产业链各参与方正积极寻求应对之策。中国作为全球光伏制造业的核心枢纽,其应对措施尤为关键。中国光伏企业已展现出惊人的战略灵活性,如今东南亚被纳入高关税范围,行业正酝酿新一轮产能迁徙,可能的目的地包括印度、土耳其、中东乃至东欧地区,隆基、晶科、天合等龙头企业均通过生产基地多元化降低贸易政策风险。
日本和韩国作为美国传统盟友,在此次关税风暴中战略转向迹象已十分明显。2025年3月30日,中日韩贸易部长在中断五年后重启经济对话,将绿色能源、半导体产业链列为优先合作领域。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更公开呼吁"脱美入亚",主张在经济与安全领域减少对美依赖。欧盟作为全球光伏应用的重要市场,在目睹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供应链动荡后,也已经加速推进"光伏自主"计划。
特朗普政府宣称关税旨在保护美国本土制造,但光伏行业的实际情况却与此相悖。美国太阳能工业协会多次指出,关税措施实际上会提高太阳能产品价格,抑制需求增长,最终导致更多就业岗位流失而非创造。进口组件成本的上升可能导致美国光伏项目的建设进度放缓,贸易伙伴的反制措施可能影响美国光伏产品的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还宣布如果上述14个国家的企业能在美国境内建厂或生产,将免征关税,那么美国FirstSolar在东南亚的薄膜光伏产品或将享受免税进入美国的权利,FirstSolar在美国的市占率和利润将进一步提升的同时,目的仍是吸引更多企业赴美设厂。
特朗普政府最新宣布的关税政策将在多个层面上重塑全球光伏产业格局,其影响深度和广度远超单一市场范畴。供应链断裂风险正在成为行业最紧迫的挑战,美国对14个国家差异化关税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光伏企业精心构建的全球化生产网络将再次面临重构压力。
受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消息影响,美国股市主要股指在7月7日全线下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0.94%,标普500指数下跌0.79%,纳斯达克指数下跌0.91%。
以邻为壑,对全球光伏行业而言,最终将导致两败俱伤,还是演变为经济自杀?
来源:全球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