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光伏+体育场”!低碳与运动的双向奔赴

发布日期:2025/7/9

图源:华润文体


      近年来,随着民众对体育赛事和体育运动的热情持续高涨,大型体育场馆的能源消耗问题日益凸显。2025 年 7 月 5 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 6 轮南京队主场对战苏州队,这场被誉为 “江苏一哥之争” 的比赛吸引了数万名观众,门票发售当日瞬间被秒空。 


     然而,赛事的火爆也带来了巨大的电力需求:比赛期间,LED 照明系统全开、巨幕大屏高速运转、直播设备等同时运行,负荷峰值可能突破 2500 千瓦,若以家用空调(1.5 匹约 1.1 千瓦)为参照,这一功率可同时驱动 2272 台空调全速运行。


     仅昆山奥体中心在 6 月 29 日的比赛当日,用电量就突破 50000 千瓦时,足以让一台 65 英寸电视连续播放 12500 天,或为 10000 部手机充满电 200 次。



图源:江苏新闻


     大型体育场馆的高能耗问题并非个例。据统计,一个标准足球场在举办赛事时,灯光、空调、通风等设备的耗电量是日常运营的 3-5 倍。


      例如,深圳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每年用电量开销约 120 万元,平均每月 10 万元,高峰期每月可达 15 万余元。而武汉梧桐雨体育中心作为集多种运动场馆于一体的综合体,每年电费支出同样高达 120 万元。这些数据表明,传统能源供应模式已难以满足体育场馆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负担。


      以燃煤发电为例,每消耗 1 万度电将排放约 8 吨二氧化碳,若按大型体育场馆年均耗电 500 万度计算,每年将产生 4000 吨以上的碳排放。 面对这一挑战,体育场馆的能源转型迫在眉睫。一方面,全球 “双碳” 目标的推进要求各行业减少碳排放,体育场馆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绿色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高昂的电费支出也促使场馆运营方寻求更经济、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光伏发电技术凭借其清洁、可再生的特性,逐渐成为体育场馆能源转型的首选方向。


     光伏技术在体育场馆中的应用案例


     光伏技术与体育场馆的结合已在国内外多个项目中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土耳其电信竞技场作为加拉塔萨雷的主场,其光伏阵列容量约 4.2 兆瓦,安装了 10,404 块太阳能电池板,每年可产生 4.65 兆瓦时的电力,相当于 2000 户家庭 12 个月的平均用电量,每年可减少约 3250 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国内,淮安洪泽体育文创中心屋顶的 1.6MW 光伏电站是近年来的典型案例。该项目采用轻薄型组件,预计年均发电量 161 万度,年均节约标准煤 483 吨,年均减排二氧化碳 1255 吨。


     武汉梧桐雨体育中心则利用 2200 平方米的屋顶资源建设光伏发电系统,每年发电量达 38.5 万度,不仅满足场馆自身电力需求,还能为周边用户提供绿色电力,每年可节省电费约 38.5 万元。深圳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同样通过光伏与储能技术的结合,实现了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的能源利用模式,其屋面光伏系统平均每日发电约 3000 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 950 吨,相当于植树造林 1.5 亩。



项目效果图 图源:武汉城投


     除了单一的光伏发电,一些场馆还尝试将光伏与其他技术结合,打造综合能源系统。例如,深圳湾体育中心采用光伏与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将光伏玻璃作为建筑采光材料,在满足美观需求的同时实现发电功能;龙华文体中心则配套建设储能电站系统,充放电时长达 2 小时,进一步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这些案例表明,光伏技术不仅能降低体育场馆的碳排放,还能通过减少电费支出、提升场馆可持续形象等方式创造经济效益。


  “光伏 + 体育场” 模式的发展前景


   “光伏 + 体育场” 模式的推广离不开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从政策层面看,国家 “双碳” 目标为体育场馆绿色改造提供了明确导向,各地也纷纷出台具体措施。


     宁波市提出到 2027 年新增屋顶光伏装机容量 400 万千瓦,要求新建公共机构屋顶光伏覆盖率到 2025 年达到 50%;韶关市则计划到 2030 年实现全市屋顶分布式光伏并网装机规模达到可建设面积的 65%,并推动体育场馆等公共机构优先安装光伏系统。


     这些政策不仅为项目落地提供了保障,还通过税收减免、补贴等方式降低了投资成本。 


      技术创新方面,光伏组件效率的提升和储能系统的完善为 “光伏 + 体育场” 模式注入了新动力。深圳理工大学室内体育馆采用光伏与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年发电量达 45.79 万度,远超场馆自身需求,多余电力可供应周边建筑;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计划安装的 4.2MW 光伏系统与 3.4MWh 储能系统结合后,预计每年产生的电力足以为 1000 场比赛的泛光灯供电。


     此外,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也使能源调度更加精准,如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引入智能能耗系统后,年度电费支出降低 22%。 


     未来,“光伏 + 体育场” 模式还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随着光伏与储能、车网互动(V2G)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体育场馆有望成为区域能源枢纽,实现电力的灵活调配与共享;另一方面,光伏与建筑美学的结合将进一步提升场馆的吸引力,如苏州体育中心的光伏 “篮板板” 设计,在满足发电功能的同时,为建筑增添了科技感与艺术感。


     此外,体育赛事与文旅产业的联动也将放大 “光伏 + 体育场” 的综合效益,例如常州在 “苏超” 期间通过 “票根经济” 带动周边消费,用电量增长 9.2%,形成了 “体育 + 能源 + 文旅” 的良性循环。 


      然而,该模式的推广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屋顶承重限制、初始投资成本高、并网技术复杂等。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探索合同能源管理(EMC)等商业模式,并加强跨部门协作。


     苏州市行政中心光伏发电项目作为全市首个党政机关大院分布式光伏 EMC 项目,为公共机构光伏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来源:光伏储能电站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