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硬核玩家”:虚拟电厂迎来爆发
发布日期:2025/7/10
虚拟电厂正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电力领域的焦点。
当极端天气引发电力供需失衡、新能源并网消纳难题日益凸显时,一个没有厂房、不见机组的“虚拟电厂”正悄然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力量。从国家政策密集部署到地方试点加速落地,从深圳的智慧调度平台到江苏的百万千瓦级调节能力,虚拟电厂凭借整合分散资源、参与电网协同的独特优势,正从概念走向实践,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硬核玩家”。
01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虚拟电厂迎来爆发期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迫在眉睫,电力供需矛盾与新能源消纳难题急需解决。虚拟电厂,这一融合能源与信息技术的创新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政策聚焦的“新宠”。
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将“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行动”列为重点,要求结合电力保供与新能源发展需求,建设一批虚拟电厂,完善其技术标准、市场准入及交易规则,常态化参与系统调节。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为虚拟电厂的发展锚定了方向,规定其在需求侧管理中可组织负荷资源开展需求响应,这一功能定位犹如为虚拟电厂的腾飞装上了强劲引擎。
地方政府也纷纷响应,积极布局。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能源局等部门发布文件,加快虚拟电厂多元化建设发展,推动其有效参与电力保供;山东省发展改革委提出引导虚拟电厂试验示范项目与需求侧响应制度相衔接,探索灵活调节机制,拓展收益渠道。政策红利如春雨般滋润着虚拟电厂这片创新沃土,驱动其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02 多地实践开花,实用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政策东风吹拂下,各地虚拟电厂建设呈现百花齐放态势。2025年7月,四川资阳虚拟电厂正式接入省级管理平台,成为全省首个接入该系统的虚拟电厂。两个月内,这座“隐形电厂”聚合了203个分散资源,从工业企业的储能设备到医院楼宇的空调系统,总容量达410.4兆瓦。江苏某工业园区虚拟电厂项目聚合50MW分布式光伏和10MWh储能,通过提供调峰服务实现年收入1200万元,将投资回收期缩短至6年。高电价、高新能源渗透区成为首选试验场,广东、浙江、山东等工商业电价超0.8元/千瓦时、户用光伏覆盖率超30%的区域成为建设热点。
03 前行之路挑战多,突破瓶颈待攻坚
其核心的“智慧大脑”——智能调度和预测模型还不够精准和稳定,难以应对电网的复杂多变;同时,工厂设备等“手脚”的智能化程度有高有低,数据接口和标准五花八门,导致难以构建精准模型,大量潜在的灵活调节能力被浪费。政策规则上,尽管支持政策不少,但各地落实要求差异大,企业获取资质流程繁琐、标准模糊,加上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市场规则尚未健全,各地对虚拟电厂如何参与市场规定不一,严重阻碍了其跨区域整合资源和发展。市场机制上,盈利模式不成熟是最大痛点:目前主要依赖政府补贴和应急响应“等米下锅”,缺乏稳定收益,这挫伤了社会资本投资热情,难以形成规模产业;同时,用电大户和分布式电源用户参与意愿不高,如何设计公平合理的“分钱机制”,让各方参与者都能实实在在受益,从而调动积极性,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04 未来前景广阔,创新驱动再起航
物联网、AI和区块链技术让海量分散资源(空调、充电桩、储能等)的精准聚合与透明交易成为可能,国家统一标准的制定(2025年启动)将大幅降低接入成本。深圳、上海等地强制商业楼宇接入,山西、江苏等省份实现常态化电力交易,调峰权、电力期货等新品种提升收益稳定性。应用场景从电网调峰向能源全链条扩展,车网互动(V2G)、居民空调调控等新形态涌现,结合碳交易构建“发电-电网-用电-储能”协同新体系。中国企业也加速全球化,如宁德时代泰国项目(200MW光伏+50MWh储能)通过跨境电力交易年收益超8000万美元,中东成为新布局热点。技术、机制与场景的协同进化,正推动虚拟电厂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柱。
结语:
虚拟电厂虽名为“虚拟”,但其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作用却无比真实且关键。在政策的保驾护航、技术的创新驱动与市场的积极培育下,虚拟电厂必将突破重重挑战,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贡献磅礴力量,成为能源领域一颗耀眼的新星,照亮未来能源发展之路。
来源:NE-SALON新能荟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