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黄金时代”:储能系统集成未来展望
发布日期:2025/7/10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储能技术已成为关键一环。
而储能系统集成,将储能设备、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等关键组件高效整合为一个可靠系统,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2025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引导新型储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多元化发展,提升技术水平、丰富产品供给体系,加快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推广。 这为储能系统集成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集成技术水平。
电芯的博弈
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载体,电芯技术的发展对储能系统集成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大厂商纷纷抢占大容量电芯市场,也在加快争抢市场话语权。 大容量电芯的普及推动系统设计向“扁平化”“集成化”方向演进,减少了传统“电芯 - 模组 - 电池簇”层级架构的线损率高、散热效率低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电池企业纷纷跨界布局储能系统集成业务。
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双料冠军”,积极进军储能系统集成市场。公司通过大容量电芯技术硬核支撑储能系统建设,同时在直流侧与交流侧储能系统双向发力。2024年,宁德时代位列直流侧储能集成商榜首,在交流侧也积极拓展客户,与国家能源集团、国电投等多家头部能源企业合作。除宁德时代外,亿纬锂能、比亚迪、海辰储能、瑞浦兰钧等电池企业也都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有所布局,凭借其在电池技术方面的优势,争夺市场份额。 但伴随更高阶的支撑电网作用逐渐被认识,3S协同变得更为重要。电芯企业如何从直流侧跨越到交流侧,似乎还有一道鸿沟。
在智能化趋势下,BMS能够更好地管理电池组的充放电过程,保障电池安全,延长电池寿命,提高储能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是储能系统集成含金量提升的重要体现之一。 而在储能走向交易浪潮下,能量管理系统负责对储能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监控、调度和管理,也变得更为重要。
从2025年发展趋势来看,以AI技术为支撑,EMS通过跨域数据融合、能源技术集成、智慧决策中枢和商业价值闭环四大核心突破,让储能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决策”,建立储能与源、网、荷的深度互动,可充分释放储能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的价值。
而在储能技术不断革新的当下,PCS(储能变流器)被誉为储能系统的 “心脏”,其功率大小直接影响着储能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应用范围。
随着市场电芯容量的不断迭代,PCS功率需求也随之提升。更大功率的PCS开发使得交直流协同,显得更为重要。
低价时代的“远航”
2025年电芯成本持续下降,跌至0.24元/瓦时。电池及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效应,使得电芯成本不断降低。集成设备成本也进入低价时代,目前已降至0.43元/瓦时左右。
随着储能产业规模的扩大,集成设备的生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促使行业不断涌现低价。 在跨界更为艰难的当下,更多国家队的转型参与储能系统集成业务。比如国家电投通过与宁德时代等企业合作,成立相关公司开展储能技术服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等业务。此外,一些科技企业凭借其在信息技术、智能控制等方面的优势,为储能系统集成赋能。
中国储能产业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正加速抢占全球储能市场份额。根据相关统计,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签约海外储能大单规模超150GWh,主要市场来自美洲、欧洲、澳洲、非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企业在海外市场均有出色表现。
在系统层面,阳光电源发布的全球最大容量12.5MWh储能系统,首台真机于2025年6月在合肥下线。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海博思创也在发布突破传统20尺集装箱产品。 不仅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国际企业也纷纷加强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创新。Fluence、Nedic等海外厂商相继亮相突破20尺集装箱的超大容量储能系统。 面对系统领域声量不断增加,但仍面临几个挑战。首先,储能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进一步突破,以提高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性能指标。
其次,储能项目的投资成本仍然较高,尽管成本已有所下降,但对于一些应用场景来说,仍需进一步降低才能实现大规模推广。
此外,储能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善,不同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存在差异,给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带来了一定困难。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储能将在电力交易、辅助服务等领域获得更多的收益渠道,进一步提高其经济可行性。储能系统集成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含金量正在不断提高。
但能否真正具备统一下游电芯、PCS、BMS、EMS,仍有待时间验证。
来源:储能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