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未来零碳核心:绿氨产业全球化图景

发布日期:2025/7/11



     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下,一种兼具“化工原料”与“能源载体”双重属性的物质正成为各国争夺零碳霸权的核心抓手——这就是绿氨。与传统依赖化石能源生产的“灰氨”不同,绿氨通过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解水制氢与氮气合成,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被视为连接“可再生能源过剩”与“深度脱碳需求”的关键纽带。


     从农业化肥到远洋航运,从氢能储运到电力调峰,绿氨的应用场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落地;中、日、韩、澳、欧、美、中东等主要经济体则通过技术研发、项目布局与战略联盟,构建各自的绿氨竞争力。本文将系统解析绿氨的核心价值、全球区域创新实践及竞争格局,揭示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逻辑与未来走向。


     绿氨的四大核心应用场景

     从化工基石到零碳能源


      绿氨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既能承接传统氨的万亿级市场,又能开拓新能源领域的增量空间。从当前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潜力看,四大场景正引领绿氨从“概念”走向“规模应用”。


     1. 农业与工业:替代灰氨,重构低碳化工体系

     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隐形基石”——全球每年生产约1.8亿吨氨,其中75%用于农业化肥(尿素占比55%),支撑着全球近50%的粮食产量。但传统灰氨生产依赖“哈伯-博施法”,每吨氨排放约2.8吨CO₂,占全球碳排放的1.8%,是化工领域脱碳的“硬骨头”。


     绿氨的切入路径清晰且迫切:一方面,直接替代灰氨用于化肥生产,可将农业碳足迹降低90%以上。挪威雅苒国际(Yara)在巴西试点的“绿氨化肥”项目,已实现每吨尿素碳排放从1.8吨降至0.2吨,2025年将推广至全球10%的尿素产能。另一方面,绿氨作为工业原料可延伸至硝酸、炸药、制冷剂等领域,德国巴斯夫计划2030年将欧洲工厂的氨原料全部替换为绿氨,年减排量相当于300万辆汽车的碳排放。


     2. 氢能储运:破解氢能“远洋运输难题”

      氢能作为零碳能源的核心载体,其规模化应用的最大瓶颈在于储运成本。液氢的体积能量密度仅为液氨的58%,且液化需-253℃超低温,远洋运输成本高达1.5美元/千克氢;而液氨在-33℃即可液化,储运成本仅0.1-0.2美元/千克氢,且全球已建成1.8万公里液氨运输管道与超5000座储存设施,基础设施成熟度远超氢能。


     绿氨因此成为氢能跨境运输的“最优解”。日本与澳大利亚构建的“绿氨-氢能”供应链颇具代表性:澳大利亚用光伏制绿氨,通过远洋运输至日本后裂解为氢气,全程碳排放比直接运输液氢低60%,成本降低40%。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60%的跨境氢能运输将以绿氨为载体。


     3. 航运燃料:撑起远洋航运脱碳“半壁江山”

     航运业贡献全球3%的碳排放,且现有燃油船舶难以通过电池或氢能实现长距离续航——远洋船舶单次航行需携带数百吨燃料,氢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仅为传统燃油的1/30,而氨的能量密度是氢的3倍,且可直接燃烧驱动内燃机。


     国际海事组织(IMO)的“2050年航运减排50%”目标,让绿氨成为最具潜力的替代燃料。挪威北海航运公司与雅苒合作的全球首艘纯氨燃料集装箱船,计划2026年投入运营,航程可达1.2万公里(相当于上海至鹿特丹),碳排放较传统燃油船降低98%。IEA预测,到2050年,氨燃料将满足全球航运业45%的能源需求,对应年需求量超1亿吨。


     4. 电力系统:深度调峰与低碳发电的“双栖角色”

      在电力领域,绿氨的价值体现在“储能”与“发电”双重场景:

     • 季节性储能:将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绿氨储存,在用电高峰时通过氨裂解制氢或直接燃烧发电,解决可再生能源“弃电”问题。日本IHI公司在北海道的示范项目显示,绿氨储能成本比锂电池低60%,可实现跨季度长时储能。

     • 低碳发电:氨燃烧不产生CO₂,与现有电厂兼容性强。日本JERA公司在Hekinan电厂实现20%氨-煤混燃,年减排CO₂ 120万吨;中国皖能铜陵电厂的300MW机组则完成35%掺氨燃烧测试,为燃煤电厂低碳改造提供可行路径。


     全球区域创新图谱

     七大地缘体的差异化突破路径


     绿氨产业的竞争,本质是“资源禀赋+技术实力+战略决心”的较量。中、日、韩、澳、欧、美、中东七大区域基于自身条件,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国:政策驱动下的全产业链规模化领跑中国在绿氨领域的核心优势,在于“政策穿透力”与“产业集群力”的结合。

    • 战略布局:2024年《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明确要求,2027年全国煤电机组需具备10%绿氨掺烧能力,直接拉动年需求4.17亿吨;“风光氢氨醇一体化”被纳入新能源示范项目重点方向,截至2024年9月,国内规划绿氨项目84个,总产能1429万吨/年,占全球总规划的35%。

    • 技术突破: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动力船“氨晖号”攻克氨燃料点火延迟、燃烧不稳定等难题,2025年将投入长三角内河运输;中国能建签约印尼120万吨绿氨项目,实现“光伏制氢-合成氨-远洋运输”全链条输出。

    • 场景落地:在农业领域,心连心化肥建成全球首条10万吨级绿氨-尿素示范线,每吨尿素碳排放降低85%;在钢铁行业,宝武集团用绿氨替代焦炭作为还原剂,探索钢铁全流程脱碳路径。


    日本:技术专利与供应链主导权的“双轮驱动”

    日本将绿氨视为“能源安全”与“技术输出”的核心抓手,聚焦“高精尖”领域突破。

    • 技术壁垒:在氨-煤混燃、纯氨燃气轮机、氨燃料船舶等领域拥有全球60%的核心专利,三菱电机研发的纯氨燃气轮机热效率突破40%,计划2030年商业化应用。

    • 供应链构建:与澳大利亚签订“长期供应协议”,北昆士兰项目年产180万吨绿氨优先供应日本;研发世界首艘氨气浮式储存再气化驳船,构建“绿氨生产-运输-加注”全链条体系。

     • 场景示范:2025年启动纯氨燃料船跨洋示范航行,2030年目标实现发电领域20%氨混燃,2050年完成100%纯氨发电改造。


     韩国:氢能-氨能协同的“系统集成者”

     韩国将绿氨纳入“氢能经济”战略,强调“多能互补”。

     • 政策设计:2022年定为“氢氨发电元年”,印发《氢气和氨气发电指南》,要求LNG电厂逐步掺烧氨燃料,2030年氨发电占比达3.6%。

    • 国际合作:与澳大利亚共建“昆士兰绿色能源走廊”,年进口180万吨绿氨,用于国内发电与航运;与沙特签署备忘录,参与NEOM项目氨裂解制氢技术输出。

    • 技术聚焦:斗山重工完成100MW级氢-氨混燃燃气轮机测试,氨掺混比例达30%,计划2026年部署于仁川LNG电厂。


     澳大利亚:资源禀赋支撑的“全球绿氨粮仓”

      凭借全球最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澳大利亚成为绿氨“成本洼地”。

    • 项目规模:北昆士兰绿色氨项目投资200亿美元,配套1.5GW光伏+5GW风电,2025年投产后年产180万吨绿氨,度电成本低至0.15美元/kWh,较欧洲低40%。

    • 技术创新:新南威尔士大学研发的等离子体合成氨技术,通过空气等离子体直接制氮氧化物再电解成氨,能效比传统电解法提升20%,已启动10万吨级中试线。

     • 出口导向:与日、韩构建“亚太氨运输网络”,通过专用液氨运输船(单船运力8万吨)实现“澳大利亚生产-东亚消费”的闭环,运输成本较日韩本土生产低20%。


    欧洲:航运脱碳与基础设施先行的“规则制定者”

    欧洲聚焦绿氨在航运领域的应用,试图通过标准与网络抢占先机。

    • 挪威领跑:全球首个氨燃料加注网络在奥斯陆峡湾建成,2024年投入使用;雅苒国际的“Yara Birkeland”号氨动力集装箱船实现全电动自动驾驶,2026年将替代4万次柴油卡车运输,减排CO₂ 8000吨/年。

    • 德国工业场景:蒂森克虏伯与林德合作的“Power-to-X”项目,利用北海风电制氢合成绿氨,年产5万吨用于钢铁行业直接还原铁(DRI)生产,替代焦炭实现“零碳炼钢”。

    • 政策协同:欧盟将绿氨纳入“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要求2030年进口氨产品需满足碳足迹标准,通过规则话语权倒逼全球绿氨产业低碳化。


    美国:基础设施与技术研发的“双线布局

    美国依托现有氨产业基础,加速绿氨技术迭代与场景融合。

     • 储运优势:拥有3000公里液氨管道(占全球40%)和1万多座储存设施,为绿氨规模化应用提供硬件支撑;CF Industries在路易斯安那州建设的绿氨工厂,利用核能供电,2026年投产后年产10万吨,成为“核电-绿氨”融合典范。

    • 技术攻坚:能源部ARPA-E的REFUEL计划资助液氨裂解制氢技术,目标将制氢成本降至1美元/千克以下;乔治亚理工学院研发的固态储氨材料(氨容量6.5wt%),解决绿氨储运安全性难题。


    中东:绿氢-绿氨一体化的“资源红利释放者”中东凭借低成本可再生能源,打造“绿氢-绿氨”全链条出口基地。

     • 沙特NEOM项目:投资500亿美元,配套16GW光伏+4GW储能,2026年投产后年产120万吨绿氨,全部出口欧洲和亚洲,是全球首个“100%可再生能源供电”的大型绿氨项目。

     • 埃及新兴力量:南西奈省绿氢工厂年产40万吨绿氢,配套建设中东首座绿氢-太阳能混合供电摩天大楼,采用液态有机氢载体(LOHC)技术实现氢能与绿氨协同储运。


     竞争格局与未来焦点

     谁将主导全球绿氨秩序?


     从当前发展态势看,绿氨产业已形成“第一梯队引领、多区域追赶”的格局,未来竞争将聚焦三大领域。


     第一梯队的核心优势

     • 中国:规模与场景优势显著,2030年绿氨产能有望占全球40%,在煤电掺氨、农业替代等领域商业化进度领先。

     • 日本:技术专利壁垒高,在混燃发电、船舶动力等领域拥有全球60%的核心专利,主导亚太绿氨供应链规则。

    • 澳大利亚:成本优势突出,绿氨生产成本可低至250美元/吨(欧洲约400美元/吨),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出口方。

    • 挪威:航运生态最成熟,氨燃料加注网络与船舶订单数量全球第一,2030年目标实现沿海航运100%氨动力化。

    • 沙特:项目规模全球领先,NEOM项目投产后将占据全球绿氨出口市场15%份额,依托地缘优势辐射欧亚。


    未来竞争的三大焦点

    1. 技术突破:高效合成(等离子体法、生物固氮)、安全储运(固态储氨、防泄漏技术)、终端应用(高温燃烧稳定性)是核心赛道,谁能突破“150美元/吨”的成本临界点,谁将掌握市场主动权。

    2. 标准制定: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氨燃料船舶安全规范、欧盟碳足迹核算标准、全球绿氨贸易定价机制等规则制定权,将决定产业利益分配格局。

    区域联盟:“亚太氨运输网络”(澳-日-韩-中)、“大西洋绿氨走廊”(美-欧-非)、“中东-南亚供应链”(沙特-印度)等区域合作体,将重塑全球绿氨贸易流向。

    结语:绿氨重构全球能源与化工版图

    绿氨的崛起,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全球能源与化工体系的“范式转换”——它让农业从“高碳基石”变为“低碳先锋”,让航运从“减排难点”变为“零碳标杆”,让可再生能源从“区域资源”变为“全球商品”。

     从当前趋势看,中国凭借全产业链规模与政策执行力,有望在2030年前成为全球绿氨生产与应用中心;日本、挪威等国将主导高端技术与规则制定;澳大利亚、沙特则通过资源禀赋成为核心供应方。这场跨越洲际、贯穿多产业的竞争,最终将推动人类迈向真正的“零碳文明”。


来源:源网荷储创研新视界   作者:胡宏峻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