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450%,储能出海2.0时代来临!
发布日期:2025/7/16
德赛电池与中东DOS公司签署4GWh战略合作,采用“总包+区域分支”模式,为海湾地区提供锂电池储能系统;
首航新能源与欧洲头部企业达成超1GWh直冷式储能协议,采用PowerMagic系列产品;
阿特斯储能在英国、美国及澳大利亚布局5.54GWh磷酸铁锂项目,采用SolBank液冷系统……
储能出海正出现新的热潮。
随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全球市场对储能的需求愈发迫切。2025年1-6月,我国储能企业新增出海订单及战略合作规模已超150GWh,同比大增450%左右。
从出海目的地来看,欧洲、亚太、中东等市场均实现快速放量,而上半年一度停滞的美国市场也开始显现复苏迹象。
在出海形式上,除传统的产品出海外,储能企业也在探索新的合作增量,例如通过长服务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与企业竞争力;同时,为规避贸易壁垒,海外产能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但需要注意的是,储能出海的成本始终居高不下。除各市场及储能产业本身存在的固有挑战外,还涌现出诸多隐形成本。
可以说,储能出海的2.0时代已然来临。
01出海目的地百花齐放
储能出海目的地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欧洲、亚太、中东等市场均实现快速放量。
欧洲市场凭借强劲的政策支持、迫切的清洁能源需求及高企的居民用电价格,推动工商业储能与户用储能快速增长。据中信建投报告,2025年欧洲储能预计新增3.6GWh,同比增速超60%;在补贴、动态电价等政策助力下,欧洲工商业储能的内部收益率(IRR)有望达到15%以上,投资回收期可缩短至3-4年。
亚太地区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迅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与能源升级需求旺盛。以越南为例,2025年其工商业储能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8%;亚非多地政府强制要求新建风电、光伏项目配套10%-20%的储能设施,吸引了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众多中国企业入驻。
中东地区能源转型需求强烈,政府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释放出广阔市场空间。2025年1-5月,中东市场的储能合作及订单量已达33.95GWh,成为增量最大的市场。
美国方面,当地时间7月4日,特朗普正式签署“大而美”税收与支出法案,这一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减税法案随之生效。尽管该法案大幅削减清洁能源政策优惠,但储能所受冲击相对最小。
在特朗普早期版本的法案中,曾计划将储能项目税收抵免的退坡时间大幅提前至2028年甚至更早;而最终通过的修改版明确,2033年至2036年为优惠退坡期,此前税收抵免照常执行,2036年后彻底取消,补贴发放也参照这一时间点,退坡节奏较早期版本有所放缓。
此外,作为重视基建的执政者,特朗普在新施政周期内多次表达加大电网设施投资的意愿。相关法案计划为电网建设新增10亿美元拨款,其中明确支持作为电网配套设施的长时储能、偏远地区微电网储能系统等项目。
从2025年下半年来看,欧美及新兴市场的出海需求仍将加速释放,也将贡献全球储能市场增速。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也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420~450GWh,增速超30%;储能系统出货量240~260GWh,增速超40%,2026年中东、欧澳印将接棒增长。
02出海形式花样出新
中国储能企业的出海模式正不断创新,从单纯的产品输出逐步迈向价值共生,周期性服务、战略合作成为新的重要路径。
兆能瑞时创始人印荣方认为,不同区域市场需构建差异化生态:欧洲市场需通过高端服务与技术绑定突破政策壁垒,澳洲市场要依托高溢价服务绑定资源型客户,东南亚市场则可凭借政策套利与轻资产运营实现突围。目前,兆能瑞时已在海外主流市场完成服务能力构建。
针对海外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国内企业多采用联合出海模式,例如上能电气与天合储能联合承接项目并差异化供货,中创新航为阳光电源的南非项目提供电芯等。
部分企业选择自主开发项目并自供设备,如阿特斯旗下公司开发项目时,由其储能子公司提供系统支持。
随着出海进程向纵深推进,一些中国企业开始与海外企业联合开发产品,像宁德时代与Quinbrook合作推出全球首款8小时锂电储能系统,首批项目已顺利落地。
此外,与海外分销机构合作亦是中国企业的重要选择,例如蜂巢能源与东欧独家分销商达成450MWh大型储能项目合作,提供全链条产品。
当中国储能企业全速出海时,签订长期服务协议已成为常见方式。例如,阳光电源与非洲领先独立发电商Globeleq签署协议,为南非153MW/612MWh红沙电池储能项目提供PowerTitan 2.0液冷储能系统,并负责15年的全面运营与维护。去年2月,天合储能与国际知名独立发电商Low Carbon公司签订190MW液冷储能系统供货协议,提供包括TrinaStorage Elementa在内的储能系统及解决方案,并为其提供长达15年的性能维护与保修服务。
海博思创与欧洲大型储能项目开发商Repono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2027年前共同推进总规模达1.4GWh的电网级储能项目落地;同时,还与新加坡能源基础设施开发商Alpina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开拓新加坡及亚太地区的电动汽车充电储能应用市场。
除产品出口外,应对贸易壁垒的产能出口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中国储能企业正加快全球产能布局。亿纬锂能拟在马来西亚新建储能电池项目,投资不超过86.54亿元;海辰储能在美国的首个储能系统制造工厂已正式开业,预计7月全面投产,届时将具备年产10GWh电池模组及系统的能力。
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企业也早已启动全球化产能布局。这种本地化产能布局,有助于企业贴近海外市场、降低运输成本、应对贸易壁垒,从而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
03出海成本“水涨船高”
尽管储能出海态势向好,但背后潜藏的各类成本不容忽视。
从显性成本与挑战来看,行业竞争、贸易壁垒以及标准滞后都给出海带来了众多难题。
当前,全球各国纷纷抢占储能市场风口,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固态电池等下一代储能技术成为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竞争焦点,中国企业需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贸易壁垒持续升级却始终横亘在中国储能出海必经之路上。比如欧盟先后出台《关键原材料法案》《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等新政,美国对我国锂电池出口加征关税,且海外市场对锂电池产品的“绿色”门槛不断提高,例如欧盟的电池碳足迹核算规则,均对中国储能产业出海形成制约。
全球安全事故高企背后的连锁反应也给中国储能出海带来负面影响。全球范围内储能产品在热失控管理、火灾防护等关键指标标准存在差距,导致企业出海时需重复投入研发和测试资源,削弱了价格竞争力;同时,这一问题还引发国内厂商无序竞争,比如中国储能企业发起花费巨大的的“电池舱燃烧测试”也成为了出海“入场券”。
而易被忽视的隐形成本,也伴随着中国储能加速出海逐渐浮现。
摩莎科技全球能源事业处总监林彦奇指出,“合规+服务”是出海过程中最易被忽视的成功要素,而隐形成本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最容易被“想当然”的成本,即认证合规成本:一方面,认证涉及维度多元,涵盖UL、UKCA、KC等多个体系;另一方面,取证过程中存在大量隐形成本,包括人力、时间及资金等投入。
二是,部分小而折腾的成本,如资安合规成本:欧洲已率先将网络安全纳入能源行业强制规范,亚洲、北美等地区国家也纷纷跟进,成为明显趋势。2025年8月生效的欧盟RED(无线电设备指令)明确规定,未符合该指令的无线设备将无法在欧洲销售;2027年12月生效的CRA(欧盟网络安全韧性)要求则更为严格复杂。
林彦奇表示,只要满足IEC 62443标准,通过RED、CRA要求便不成问题。对于系统集成商而言,达到IEC 62443-3-3标准,符合资安与网络规划规范,是出海成功的关键之一。
从长远看,全球能源转型趋势不可逆转,储能市场将持续增长,出海前景广阔。随着技术进步、市场成熟及政策环境优化,中国储能企业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
但企业需清醒认识到,海外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挑战仍存。唯有坚持技术创新,强化本地化服务与运营,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合作体系,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之,储能出海的新风向已清晰显现,中国储能企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期,积极应对方能在全球能源舞台上绽放光彩。
来源:高工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