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氢能“抬头”,打造中部地区枢纽
发布日期:2025/7/18
九省通衢的武汉,氢能产业发展开始“抬头”!
作为中国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武汉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和强劲的政策支持,在氢能产业领域异军突起。特别是今年7月以来,随着“三年行动方案”(意见征求稿)的发布,子弹开始上膛,武汉的氢能产业正“蓄势待发”,一场氢能战役即将打响。
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将武汉打造全国重要的氢能装备中心、重要氢能枢纽城市,并争取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那么,武汉的氢能产业发展有哪些优势?现阶段整体发展态势如何?又有哪些企业在进行重点布局?本文将展开全景式分析。
区位优势及产业链布局
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是连接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交通枢纽,具备“九省通衢”的天然优势。依托汉宜高速等交通干线,武汉已建成湖北省首条氢能示范线,30辆氢能重卡每日往返,形成278公里的“氢走廊”。同时,武汉与黄石、潜江等周边城市协同,构建氢气区域供给体系,降低运输成本。
在产业链方面,武汉已成功构建起涵盖“制储运加用”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在上游制氢环节,宝武清能武钢气体焦炉煤气制氢、中韩石化制氢、广钢气体华中气体岛等重点制氢项目已竣工投产,工业副产氢产能达到7.2万吨/年 。同时,武汉积极探索绿电制氢模式,鼓励绿色高效制氢技术应用,加快推进陈家冲垃圾填埋场光伏发电制加氢一体站、国能长源武汉青山热电有限公司武汉化工区绿电离网制氢等项目建设 。
武汉本地的氢能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通过持续创新和技术突破,为武汉氢能产业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及核心部件层面,国家电投旗下的武汉绿动氢能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建成的7条氢能核心装备产线,不仅实现了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还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为降低燃料电池成本、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自主研发的质子交换膜等核心产品,在性能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得武汉在全球氢能产业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理工氢电专注于膜电极的研发和生产,其CCM型膜电极产线满负荷运转,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定份额,还反向出口海外市场,成本降至进口产品的一半 。这不仅体现了理工氢电的技术实力,也标志着武汉在膜电极领域实现了国产替代的突破,提高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众宇动力全面掌握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从事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电堆及系统的研发和生产。2025年以来,众宇动力研发的燃料电池已配套两轮车在黄石等地投放,续航数十公里,为短途出行提供了一种绿色、便捷的解决方案 。众宇动力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技术“出海”势头强劲,将武汉的氢能技术推向海外。
5月上旬,武汉雄韬氢雄配套的氢能无人机进行飞行测试。这款由旭日蓝天研发的无人机,核心动力来自雄韬氢能,续航时间从40分钟突破到180分钟。今年年底预计还有一个小批量的示范应用,在载物、巡检、防火等领域大展身手。
氢能制造装备方面,隆深氢能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建立了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其氢能制造装备可覆盖质子交换膜、碳纸/GDL、膜电极、电堆/系统和电解槽等全链制造环节。2021年落地武汉的湖北魔方新能源致力于氢燃料电池全系列生产线装备与辅助系统关键部件增湿器、巡检器的研发、生产与技术服务,目前发展势头强劲。
华工激光行业首创全轨迹焊缝跟踪、焊缝3D视觉检测、焊接功率监测三合一碱性电解槽极板焊接工艺路线,还针对行业差异化需求定制打造出一整套碱槽加工解决方案,以满足绿氢扩产的规模化应用需求。
整车层面,东风汽车作为传统汽车巨头,积极向氢能领域拓展,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产业基础,在氢能汽车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推出了多款具有竞争力的氢能汽车产品,还在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整车集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专利。其研发的智能化电堆高精度堆叠与系统装配线,年产能可达5000台套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东风汽车还积极参与示范运营项目,推动氢能汽车的商业化应用,为氢能汽车的普及积累了宝贵经验。
4月中旬,海珀特科技设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武汉研发中心主导开发的新一代高速干线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H49,凭借子弹头造型设计、百公里7.8公斤氢耗、超过1000公里续航等技术性突破,在2025北京国际氢能技术装备展览会上大放异彩。
在应用场景创新方面,武汉本地企业同样表现出色。中船重工712研究所与三峡集团合作开发的国内首艘燃料电池船舶“氢舟1号”在三峡库区下水,标志着氢能在船舶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重要突破。武汉铁龙通勤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新增的50辆氢能源示范应用通勤车已全部上线运营。
7月11日,在武汉召开的第四届轨道交通能源与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大会上,多位权威专家聚焦氢能源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明确提出应在武汉等氢能产业基础雄厚的城市先行建设城际铁路氢能示范线,这或将引领我国铁路运输进入绿色能源新时代。
此外,武汉还建成了湖北省氢能动力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武汉),具备燃料电池部件电堆、模块、发动机及整车安全性、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等检测能力 ,正在加快建设车用氢气瓶检验中心,为氢能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公共平台服务。
政策护航与资金扶持双轮驱动
武汉市政府深谙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密集出台政策文件,构建起全方位的氢能产业支持体系,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早在2022年3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就发布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和补贴方案 ,为产业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蓝图。
2025年7月发布的《武汉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更是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实现氢能全产业链总产值600亿元(其中氢气产值达到100亿元,氢能应用装备及零部件产值达到400亿元),建成加氢站20座,燃料电池汽车突破2500辆。
在创新能力方面,要创建6个省级及以上氢能产业创新平台,突破氢能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5项,形成6项以上国家示范产业标准和规范,氢燃料电池及汽车研发与应用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 。
在氢能应用上,优化氢源供给结构,形成化石能源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多元化供给体系,氢气总产能达到40万吨/年 。打造沿三环线、四环线加氢环线,全市建成加氢站20座。重点鼓励重载商用车、冷链物流车等氢燃料电池车辆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广使用,并落实省内高速公路通行费全返补贴支持政策,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国家能源领域氢能区域试点,争取燃料电池汽车突破2500辆。
具体政策工具直指产业发展痛点:对加氢站建设给予最高200万元一次性补贴,运营补贴最高300万元/年;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提供最高80万元支持,国家项目配套资金最高500万元;同时设立氢能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链各环节。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初期投入成本,更通过规模化应用场景的培育,加速技术迭代和市场渗透。
未来展望 打造中部氢能枢纽城市
未来三年,武汉氢能产业将聚焦三大方向:技术突破、场景扩展和区域协同。根据行动方案,武汉计划突破质子交换膜、液态储氢等5项关键技术,形成6项国家示范标准。同时,氢能应用将从交通领域向工业、能源等领域延伸,例如探索钢铁行业氢冶金技术,推动化工原料轻质化。
在基础设施方面,武汉将沿三环线、四环线打造加氢环线,2027年前建成20座加氢站,并试点制加绿氢一体化项目,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更值得关注的是,武汉正谋划建设城际铁路氢能示范区,改造武汉至咸宁、黄冈等地的线路,引领铁路运输绿色变革。
从区域协同看,武汉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氢能城市群的合作日益紧密,同时通过国际展会等平台拓展海外市场,如东风氢能与海珀特联合开发的重卡进军墨西哥,武汉绿动氢能技术输出至东南亚。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武汉作为全国氢能枢纽的地位,更为其参与全球氢能竞争奠定基础。
种种迹象来看,武汉氢能产业的崛起,是政策红利、区位优势与企业创新共振的结果。随着技术突破加速、场景应用深化,武汉正成为我国氢能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正如氢能重卡在汉宜高速上的飞驰,武汉正以氢能为引擎,向着中部地区氢能枢纽的目标大步迈进,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来源:高工氢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