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巨头落户!辽宁转型东北“储能之都”
发布日期:2025/7/18
近日,三峡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已通过审议,成立三峡集团辽宁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新公司作为三峡集团在辽宁的核心投资平台,将整合“风光储”全产业链,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与产业协同。
碳索储能网发现,最近半个月,辽宁涉及新型储能项目合作、建设、投产进展加快。6月底,总投资100亿元的亿锂纬能沈阳系统集成工厂投产;7月,阜新恒久大规模储能系统生产线通过环评,预计投产后年产值超过11亿元。
行业目光多聚集于“西行”“南下”的同时,这座位于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吸引力如何?
46个重点能源项目,涉储投资超1700亿元,产业链加速完善
从新能源构成来看,辽宁不仅资源丰富,而且种类多样,是国内少数同时有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及建设条件的地区。
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辽宁省风电光伏装机量将达3700万千瓦以上,计划发电占比超过53%。为实现“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更加优化,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更加有力”的发展目标,今年省内规划了46个重点能源项目,计划总投资1745亿元,用于能源重要项目中涉及风电、光伏、抽水蓄能、新型储能、氢能的领域,年度投资预算达331亿元。为储能项目的落地提供了优良条件。
辽宁新建的新型储能项目
同时,辽宁作为钢铁大省,炼钢过程中产生的钢渣是钒电解液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充足且成本较低,也形成了新型储能产业加速完善的优势。
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大连融科凭借“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形成从原材料到储能装备的全产业链开发制造能力,共获300余项技术专利。沈阳微控是国内唯一量产磁悬浮储能飞轮生产线的企业。公司正计划投资20亿元建设磁悬浮应用产业基地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
在丰富的资源优势与产业链优势召唤下,继亿锂纬能落户沈阳后,不少省内外资本也纷纷瞄准辽宁,在此投资建厂,不断完善的多元化储能系统上下游产业链。
辽宁的涉储企业及项目
取消平峰谷电价之后,刚性工业需求铸就产业破局关键
今年3月,辽宁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连续结算试运行,传统峰谷分时电价被每15分钟动态更新的实时电价取代。有人断言,辽宁储能没法做了。
但如果从技术积累、产业基础与市场特征等维度综合考量,便能梳理出储能产业的破局辽宁的独特视角。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工业门类齐全、企业集聚度高的特点,为储能聚合运营创造了天然土壤。今年3月,沈阳市铁西区整合23个工商业储能站点,组建总容量58MWh的“虚拟电厂”,在用电高峰时段单日削减负荷12MW,获得补贴收益9.6万元,相当于单站日均收益4170元。鞍钢集团试点的“电价预测+AI调度”系统,将储能响应速度从分钟级压缩至秒级,2025年4月套利频次较传统模式增加3倍,度电收益达0.21元。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规模效应+精准调度”,也对储能设备提出了新考核——传统磷酸铁锂储能系统因循环寿命限制(约6000次),难以适应高频次充放需求,必须转向循环寿命与瞬时响应的技术新路线,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新型储能建设成本更高,有数据显示设备成本会增加40%-60%。
这一背景下,辽宁省内全钒液流电池(循环寿命超 15000 次)和飞轮储能(瞬时响应能力达毫秒级)的快速发展,恰好呼应了上述技术新需求。而当市场驱动产业形成规模后,研发与技术创新产生的成本也将随之分摊。
在今年辽宁省举办的“振兴新突破决胜勇争先”新闻发布会上,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能源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将建设沈阳新型储能,大连氢能,丹东、营口海上风电,阜新陆上风电,朝阳太阳能6个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辽宁能源大数据平台,打造能源装备产业高地。随着这一系列举措的落地推进,辽宁储能产业的破局路径也将愈发清晰。
来源:碳索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