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散到聚合:虚拟电厂“抱团”省下10%电费
发布日期:2025/7/21
前阵子听电力公司的朋友说,云南某片区搞了个新尝试:把三个虚拟电厂 “拉进群聊”,让它们互相调电。结果一个月下来,整体电费降了 10%,相当于少花了几十万。 这事儿听起来挺玄乎:虚拟电厂本身就是 “看不见的电厂”,几家凑在一起咋就更省钱了?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多个虚拟电厂协同运行到底是咋回事,为啥比各自为战更划算,普通用户又能从中得到啥好处。
一、先理清楚:单个虚拟电厂,能干啥?
咱们先复习下:虚拟电厂不是真电厂,而是把太阳能板、储能电池、工厂电机这些分散的电力资源 “捆在一起”,统一调度的系统。就像小区团购群,把各家的需求凑一起,买东西更便宜。
单个虚拟电厂的运作很简单:自己发的电自己用,用不完的卖给电网,不够了再从电网买。比如某小区的虚拟电厂,白天太阳能板发的电够住户用,多余的就卖给电网;晚上没太阳了,就从电网买电,或者用储能电池里的电。
但问题来了:如果某虚拟电厂突然用电激增(比如夏天大家都开空调),自己的电不够用,只能高价从电网买;而隔壁虚拟电厂可能正有多余的电低价卖不出去。这就像你饿肚子时,邻居家的饭却快放凉了,多浪费!
二、多虚拟电厂协同:就像电力界的 “拼单群”
(一)协同运行,到底协同啥?
多个虚拟电厂协同,核心就是 “互通有无”:你缺电时我给你送,我有余电时你帮忙存,不用都去麻烦电网。具体来说,有三样东西能共享:
电力共享:A 虚拟电厂的太阳能板发多了,直接输给缺电的 B 虚拟电厂,不用绕电网一圈。
储能共享:A 的储能电池满了,就帮 B 存电;B 的电池空了,就用 A 的余电充电。
机组共享:A 的备用发电机暂时不用,B 可以 “借” 来发电,省得 B 自己开机组。
就像几家人搭伙做饭:你家有米,我家有菜,他家有锅,凑一起就能做出一桌菜,不用每家都买全套。
(二)协同运行,得守哪些规矩?
不是随便就能共享的,得有规矩,不然会乱套:
1.能同时 “双向送电”:A 给 B 送电时,B 就不能给 A 送,不然线路会 “打架”。就像一条路不能同时双向开卡车,容易撞。
2.买电卖电不能同时干:某虚拟电厂从电网买电时,就不能同时卖电给电网,不然等于 “左手买右手卖”,白交手续费。
3.储能电池不能瞎折腾:电池充电时就不能放电,充多少、放多少得按容量来,不能过度充放,不然电池容易坏。
(三)举个例子:三家虚拟电厂的协同日常
论文里做了个实验,选了 3 个虚拟电厂(VPP1、VPP2、VPP3),看看协同运行和各自单干有啥区别:
VPP1:商业用电为主,白天写字楼空调、电脑用电多,是用电高峰。
VPP2:居民用电为主,晚上做饭、开空调,是用电高峰。
VPP3:工商业混合,早晚用电都多。
单干时的麻烦:
VPP1 白天缺电,得高价从电网买;
VPP2 晚上缺电,也得高价买;
VPP3 早晚都缺电,买电成本更高。
三家都有多余的电时,只能低价卖给电网,赚不了多少。
协同后的好处:
白天 VPP1 缺电,VPP3 的太阳能板有余电,直接输给 VPP1,省了 VPP1 的买电钱。
晚上 VPP2 缺电,VPP1 的储能电池里存了白天的余电,直接输给 VPP2,不用 VPP2 高价买电。
VPP3 早晚用电高峰,VPP2 的备用发电机闲着,就借来发电,省了 VPP3 自己开机组的油钱。
就像拼车上班:你顺路带我,我顺路带你,大家都少花油钱,还环保。
《虚拟电厂商业运行模式与实践案例.pdf》

三、协同运行,能省多少钱?实验数据说话
论文里的实验算得很清楚:3 个虚拟电厂协同运行 24 小时,整体成本比各自单干低了约 10%。咱们拆开来看:
(一)谁赚了?谁亏了?
VPP1 和 VPP3:赚了。因为它们用电高峰时,能用上 VPP2 的低价电和储能,省了不少买电钱。比如 VPP1 白天高峰,以前从电网买电要 0.84 元 / 度,现在用 VPP2 的余电只要 0.56 元 / 度,一度电省 0.28 元,一天下来省几千块。
VPP2:短期看似亏了。因为它得把自己的电低价给别人,还得帮别人存电,成本增加了。但长期来看,参与协同能提升知名度,以后能拿到更多电网的调峰订单,反而更赚钱。
这就像小区团购:团长可能要多跑腿,但能拿到平台补贴,长期更划算。
(二)为啥能省 10%?三个关键原因
少给电网 “交过路费”:虚拟电厂之间直接送电,不用通过电网,省了电网的输电费(约每度电 0.05 元)。
少开备用机组:协同后,谁家的备用机组都不用频繁启动。发电机启动一次成本很高(比如燃气轮机启动一次要几百块),协同后一个机组能顶几个用,省了启动费。
储能电池用得更活:单干时,电池可能白天满晚上空;协同后,白天帮别人存电,晚上给别人放电,电池 “工作量” 饱和了,等于摊薄了电池成本。
(三)看数据:24 小时成本对比

四、协同运行,得解决哪些技术难题?
(一)先把 “非线性问题” 捋直了
虚拟电厂的成本计算很复杂,比如发电机的成本不是 “发一度电固定多少钱”,而是发的电越多,每度电成本越高(非线性关系)。就像打车:起步价 8 元 3 公里,之后每公里 2 元,不是简单的 “公里数 × 单价”。
论文里用了个巧妙办法:把非线性的成本函数 “砍成” 好几段直线,比如把发电机成本分成 10 段,每段按固定单价算,这样就好算了。就像把曲线掰成多节小直线,虽然不完美,但足够用。
(二)再把 “0/1 决策” 说明白
很多决策是 “要么干,要么不干”(0/1 决策):比如电池要么充电(1),要么放电(0);要么送电给 A(1),要么不送(0)。这些决策混在一起,计算量很大。
论文用了 Mccormick 线性化方法,把这些 “非黑即白” 的决策转化成数学公式,让电脑能算明白。就像把 “选择题” 变成 “填空题”,更容易得出答案。
(三)仿真实验:电脑算出来的结果
论文里用电脑模拟了 3 个虚拟电厂的运行,发现:
协同运行时,储能电池的充放电更规律,不会忽满忽空。
备用发电机启动次数减少了 60%,因为能互相借用。
整体买电成本下降 10.3%,卖电收益增加 8.7%。
这些数据不是瞎编的,是根据某地的真实电价(见表 1)、设备参数(见表 2)算出来的,可信度很高。
表 1:实验中用的分时电价(元 / 度)
表 2:3 个虚拟电厂的主要设备参数
五、协同运行,难在哪?
(一)“利益分配” 是道坎
VPP2 帮了别人,自己成本增加了,怎么补偿?如果只让奉献不求回报,时间长了没人愿意干。这就像拼车时,司机总多跑路却不加分摊费,慢慢就没人开拼车了。
解决办法:建立 “收益共享机制”—— 整体省下的钱,按贡献大小分。比如 VPP1 省了 1000 元,拿出 200 元给帮忙的 VPP2,大家都不亏。
(二)“信息安全” 得保障
虚拟电厂之间要交换用电数据,比如 “我今晚 8 点缺 200 度电”。这些数据要是被黑客篡改,可能导致送电错误,引发停电。
解决办法:用加密技术,就像发微信时用密码锁,只有接收方才能解密。
(三)“电网接口” 要兼容
不同虚拟电厂的设备可能来自不同厂家,就像安卓手机和苹果手机,充电线不通用。协同送电时,可能出现 “接口不匹配”,电送不过去。
解决办法:统一技术标准,让所有设备都能用 “通用接口”,就像现在的 Type-C 充电口,啥手机都能用。
六、对咱们普通人,有啥好处?
别觉得这是电力公司的事,跟咱没关系。多虚拟电厂协同,最终会让咱们的电费更便宜,用电更稳定:
电费可能降一点:整体成本降了 10%,电网可能会把部分优惠让给用户,尤其是参与虚拟电厂的家庭。
停电会更少:某个区域缺电时,附近虚拟电厂能快速补电,不用拉闸限电。
自家设备能多赚钱:如果你家有太阳能板,以前只能卖给电网,现在能直接卖给邻居的虚拟电厂,价格可能更高。
七、结语:未来,电力也能 “拼单”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在试行了:
江苏某工业园区,3 个工厂的虚拟电厂协同运行,每月省电费 12 万元。
广东某小区群,业主们的太阳能板和储能电池组成虚拟电厂,多余的电直接卖给隔壁商场,每度电多赚 0.15 元。
未来,可能会出现 “虚拟电厂联盟”:你家的太阳能板、我的储能电池、公司的备用发电机,都能加入联盟,手机 APP 上就能看到 “谁需要电”“谁有多余的电”,点一下就能完成交易,就像现在的网约车接单一样方便。
说到底,多虚拟电厂协同不是啥高科技,就是让电力资源用得更巧、更省。就像以前各家自己烧煤取暖,又费钱又污染;现在集中供暖,又便宜又干净。电力也是一个道理,凑在一起用,更划算!
你觉得你家附近的虚拟电厂,能和哪些单位 “协同”?协同运行 VS 独立运行,区别在哪?
来源:虚拟电厂学习社 作者:萍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