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亿世纪工程开工!雅江建设“水风光互补”基地
发布日期:2025/7/21
2025年7月19日,李强总理宣布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结合其“水风光互补”基地建设、超大规模清洁能源生产及技术攻坚需求,新能源企业可重点参与以下领域,把握重大战略机遇:
一、新能源企业的主要机会点
(一)“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风光配套开发:
- 利用水电基地的调节能力,在周边高原河谷地带大规模开发**高原适应性光伏(抗紫外、抗低温组件)及高海拔风电(抗强风、低空气密度机型)。
- 机会点:光伏企业(如隆基、晶科)、风电企业(金风、远景)提供定制化设备;EPC企业(特变电工、正泰)承建风光电场。
(二)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
- 配套建设抽水蓄能(利用巨大落差) + 锂电池/压缩空气储能,解决日内波动问题。
- 机会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提供储能电池;南瑞、阳光电源开发智能调度系统。
(三)绿色氢能产业链
- 利用廉价水电资源开展高原电解水制氢,转化为液氢/绿氨向东部运输,或作为藏区清洁燃料。
- 机会点:隆基氢能、718所等电解槽企业;国富氢能等储运装备商。
(四)智能电网与能源管理
- 参与建设超高海拔特高压直流输电(±800kV/±1100kV)配套工程,解决电力外送瓶颈。
- 开发“水-风-光-储协同控制系统”,优化多能源互补调度。
- 机会点:国电南瑞、许继电气等电网设备商;华为数字能源提供AI调度平台。
(五)生态修复与低碳施工
- 提供高原生态修复技术(植被恢复、水土保持)、低碳建材(光伏混凝土、再生钢材)及电动工程机械,减少施工碳排放。
- 机会点:蒙草生态等环保企业;三一重工(电动挖机)、中国建材(低碳水泥)。
二、新能源企业切入路径
(一)规划期,联合科研机构开展,风光资源评估、电网接入方案设计、生态影响模拟。
(二)建设期,承接配套风光电场EPC、供应定制化设备(高原风机/光伏)、提供储能集装箱、电动施工设备租赁。
(三)运营期,负责风光电场运维、参与电力交易(跨省绿电销售)、提供碳资产管理服务。
(四)衍生产业,开发“绿电+数据中心”“绿电+制氢”等产业项目,吸引东部高耗能企业入驻藏南。
三、关键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技术风险
- 对策:联合中国电建、哈电集团等水电央企攻关技术(如抗地震变压器、深埋隧洞TBM设备);与青藏高原研究所合作研发高原生态保护技术。
(二)地缘政治风险
- 对策:主动参与跨境环保合作(如邀请印度/孟加拉专家考察生态流量监测);项目命名突出“民生工程”(如“藏南清洁能源惠民工程”)。
(三)投资回报周期长
- 对策:争取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国家绿色基金注资;探索绿电溢价机制(如上海/广东消纳藏南绿电支付环境溢价)。
(四)供应链成本高
- 对策:在林芝/拉萨建设本地化生产基地(光伏支架厂、风机塔筒厂),降低物流成本;使用模块化预制技术减少现场施工难度。
四、政策红利与战略合作建议
(一)政策支持
- 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原可再生能源技术);
- 争取西藏清洁能源补贴(现有光伏项目补贴0.3元/度+税费减免)。
(二)合作模式
A[新能源企业] --> B(与三峡集团/国投电力组成联合体)
A --> C(承接华能/大唐等发电集团分包项目)
A --> D(联合华为/阿里提供数字孪生管理平台)
(三)国际标准输出
- 将项目打造为“高原清洁能源开发全球样板”,推动中国标准(如特高压、智能储能)向“一带一路”国家(如尼泊尔、巴基斯坦)输出。
五、潜力市场空间预估
(一)配套风光电场,2,000亿元以上,光伏/风电设备商、EPC承包商。
(二)储能系统,800亿-1,200亿元,电池厂商、储能集成商。
(三)绿氢制备,500亿元,电解槽企业、氢储运设备商。
(四)智能电网,300亿元, 特高压设备商、能源数字化服务商。
(五)生态修复,150亿元,环保技术公司、低碳建材供应商。
六、结语
雅鲁藏布江工程不仅是“第二个三峡”,更是全球最大清洁能源系统集成试验场。新能源企业应跳出单一设备供应商角色,以“技术+资本+生态”三位一体模式参与,重点布局 水风光互补设计、高原智慧能源管理、绿氢衍生应用 三大高价值环节,同步借力国家战略政策降低风险。此工程将重塑中国能源地图,提前卡位者有望占据未来30年亚太清洁能源市场制高点。
来源:华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