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锂电“反内卷”:走向产业价值本质

发布日期:2025/7/21


  

   “反内卷”政策正在深刻重塑市场预期,被视为中国供给侧改革的2.0版本。 


     与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相比,此轮“反内卷”点名了多个新兴行业。    

 
    《求是》杂志发文指出,与过去恶性竞争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轻工产品等传统产业不同,当前一个突出现象是,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电商平台等新兴行业也深陷其中。     


      由此掀开了锂电多年来突进式增长背后的隐忧——产能盲目扩张、价格信号失灵、技术同质化以及市场结构扭曲,这些系统性地引发了锂电行业的“内卷”。   

 
     如今,“反内卷”已经走向立法深化、行业落地的深水区。 

 
     在企业层面,“反内卷”首先指向稳定价格和严格账期。6月27日《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案将“低于成本价销售”定为违法,同时大型企业也不得利用要求中小企业接受明显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拖欠中小企业账款。    


     在政府层面,“反内卷”则指向过去几年招商乱象导致的产能同质化。  


     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进一步明确要“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打破过去拼资源要素、拼土地政策、拼财税补贴的“内卷式”招商。  


     锂电行业“反内卷”已经成为共识,标志着行业从过度扩张正式走入深化调整。


     十年狂奔后的“成长阵痛”  


      时间回到2013年,《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的落地,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式从部分城市的试点走向全面落地,从乘用车领域延伸到商用车领域快速推进。  


     锂电行业在过去十年迎来爆发。  


     全国锂电池总产量在去年已经达到1170GWh,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而在2014年,全国锂电池电芯产量不过29.868 GWh。 

 
     最突出的一点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成为中国工业的“新三样”。2024年,“新三样”出口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288.8万辆,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 


     然而,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隐忧逐渐浮现——高速的实物增长没有转化成企业利润。 

  
     2024年,国内锂动力电芯电池单价进入 “0.33元/Wh时代”。与此同时,Wind数据显示,2024年锂电池板块104家上市公司中65家净利润下滑,超60家毛利率下降。部分企业为维持现金流,甚至以“仅覆盖原材料成本”的价格抛售库存,扰乱市场秩序。   


     出口方面,中国锂电企业也采用“量大价低”的策略掠夺海外市场。  

 
     尽管中国锂电的出货量占全球超过70%的市场份额,并且掌握这多个核心的供应链环节,但我国锂电的在国际市场上仍然是追求规模效应的“竞底竞争”。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报告显示,全球锂电池组均价今年降至115美元/千瓦时(Kwh)的历史低点,而中国的锂电池组价格是94美元/千瓦时,为全球最低。   


     牺牲利润的“内卷”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最显著的一点是,企业研发创新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有统计显示,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10%-20%,而部分中小企业因产能过剩、利润压力或技术替代风险,研发费用下降 10%-25%。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投入下降,导致大量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美欧国家也开始警惕中国企业。中国的低价竞争直接冲击当地的制造业。以中低端车型为例,中国电动汽车通过技术优势+成本控制+本地化策略分割特斯拉Model Y 和大众ID.4 的市场份额,不仅价格更低,还能提供更长续航实现降维打击。   


    因此,欧美一边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构筑 “护城河”,一边通过技术壁垒和政策补贴争夺高端市场。   显然,锂电、光伏这些新兴产业不能再走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老路。   


   “反内卷”让行业重新回到可持续、健康的增长,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内,锂电所代表的高技术、绿色化的产业趋势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动能,然而只有技术投入而不是牺牲利润,行业才是真正的创新,企业员工才能真正分享到发展红利。

   
     对外,我国锂电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这是我国产业从过去的“参与者”和“追赶者”转变为“定义者”,改变过去中低端的形象,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的机遇。  


     产业链困局   


     剖开锂电产业链来看,行业内卷是从终端“价格战”到原材料产能过剩两头挤压的结果。   


     在终端,新能源车企掀起“价格战”,超30家车企通过降价消化库存。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汽车市场降价规模远超往年,涉及227款车型,新能源车降价幅度达9.2%。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水平从2017年的7.8%下滑至2024年的4.4%。   


     降价还会通过供应链逐级转嫁到承压能力较弱的上游企业,形成资金压力和金融风险,破坏了全行业生态。  


     在上游原材料,锂价自2022年末的高点以来,已连续下行两年半。截至2025年6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约为6 万元/吨,虽有小幅回升,但仍处于筑底阶段。 


     2025年,全球锂资源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预计全年产能达到190万至195 万吨(碳酸锂当量),实际产量约为160万至165万吨,高于实际需求约20万吨。   


      原材料降价继续刺激着资本的非理性扩张,而且这些降价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终端产品利润,而是通过产业链传导被逐级稀释。  

 
     其中,中游材料价格与锂价强相关,但议价权弱于下游电池厂商,中游材料商成为两端夹击的最大受害者。 


     GGII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锂电材料企业整体业绩承压,四大主材营收合计均出现下滑,其中正极材料下滑超40%,电解液、负极、隔膜分别同比下滑20%、4.5%、11.7%。38家上市公司中,半数企业陷入亏损,正极、电解液企业整体利润为负,负极、隔膜凭借技术壁垒相对抗跌,但盈利也大幅下滑。   


      尤其是正极材料,在锂电池成本中,正极材料的成本约占电池组的大头,是“降本”的主要矛头,部分企业被迫接受"零毛利" 订单以维持产能利用率。 这让企业陷入“越生产越亏损”的境地。


     2025年7月,磷酸铁锂市场报价稳定在3.045 万元/吨,而同期碳酸锂价格已反弹至6.43万元/吨,材料厂利润空间被压缩至不足 10%。  


     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的日子也不好过,这些环节的产能利用率维持在60%左右,并且加速进入行业的“两极分化”。  

 
     在负极材料厂商中,头部企业开工保持高位,接近满产,比如中科电气的产能利用率达到了95.66%;翔丰华负极材料的产能利用率则为83.43%。小企业则长期停工或者开工率较低。  


     锂电行业已经经历三年产能过剩调整,2025年提出“反内卷”正是锂电走出困局的关键节点。 


     产业循环的新起点  


   “反内卷”的本质是从存量竞争转向增量创造,核心路径也已经明确:政策引导下的落后产能出清、技术升级驱动的效率革命、供应链协同带来的成本优化。


  “控产限价”是“反内卷”释放的首个信号。   


     众多车企高管纷纷表态反对“价格战”,并且一汽、东风、广汽、赛力斯等17家重点车企作出“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公开承诺,稳定产业链的资金流动。  


     锂电企业已经主动收缩规模较小、竞争力较低的产能。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7月中国市场动力+储能+消费类电池排产量138GWh,环比减4%。  

 
     工信部也通过产能利用率预警机制(产能利用率<50% 列为过剩)引导地方政府限制新增低端产能,暂停审批30GWh以下动力电池项目。


     而解决本质问题要靠“提质。  


     产能利用率不足是表象,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结构上的供需错配,因此“反内卷”也是产业链的价值重构,同时也能打开新的市场需求。  


     据GGII不完全统计,2025年5月,中国锂电产业链新签约、公告项目共29个,计划总投资额合计约400亿元。从环节分布看,锂电池回收、固态电池及材料成为主要投资方向,各占7个项目,合计占比近50%,反映出行业向技术迭代与循环经济双轮驱动的转型趋势。  


     新的技术路线将带动中游材料的价值跃升。   


     当前正值快充电池需求激增之际,宁德时代计划在2025年将快充电池产品出货比例提高至70%,这进一步确立了市场对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的需求。有机构预计,2025年宁德时代对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的需求或达55万吨,占其总采购量的70%以上。  


     中低压实磷酸铁锂材料由于生产技术壁垒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与下游客户谈价时话语权不足,但高压实产品则能够提升企业毛利率5%至10%。


     今年7月,富临精工、川发龙蟒共同设立合资公司,投资新建10万吨/年高压密磷酸铁锂项目,凭借着高压实产品占比提升,富临精工在2024年已经实现扭亏。龙蟠科技孙公司锂源亚太,已建好3万吨/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并且从今年1月份开始大批量出货。 

  
    大圆柱电池作为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趋势下的封装形式也加速硅基负极的产业化进程。 


     去年年底开始,多家负极材料企业宣布增产硅基材料。深圳索理德新材料宣布其永州基地投产;矽立科新能源宣布在内蒙古呼和高特投资42亿元,建设CVD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原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随着硅基负极走向规模化量产,预计未来成本将进一步下调,应用率逐步提高。 


     锂电“反内卷”只是一个开端,还将伴随落后产能出清、技术迭代、市场突围的阵痛。但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繁荣”,这才是中国新兴产业崛起的生动样本。



来源:高工锂电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