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电厂:揭秘家用“自动优化”黑科技
发布日期:2025/7/23
夏天用电高峰时,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空调突然跳成 26℃,不是遥控器坏了,而是电网在 “限荷”;或者屋顶太阳能板发的电明明用不完,却只能低价卖给电网,隔壁小区却在高价买电。这些问题,都能靠 “虚拟电厂自动优化调度系统” 解决。
可能有人会问:“调度电还需要啥高科技?拉闸限电不就行了?”
但现在的用电需求越来越复杂,光靠拉闸限电早就不够了。这篇文章就用大白话聊聊,基于需求侧响应的虚拟电厂自动优化调度系统到底是啥,硬件软件咋配合,为啥能让电压电流更稳定,普通用户又能得到啥实惠。
一、先搞明白:啥是 “需求侧响应”?
简单说,需求侧响应就是 “电网和用户互相配合”:电网说 “现在电不够了”,用户就少开点空调;用户说 “我这有多余的电”,电网就帮忙卖个好价钱。就像小区群里发通知 “今晚水压低,大家错峰洗澡”,既保证供水,又不影响生活。
虚拟电厂要做好这事,得有个 “自动优化调度系统”,就像个 “智能管家”,不用人工盯着,自动调节谁多用电、谁少用电,谁卖电、谁买电。这个系统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负责 “输送电信号”,软件负责 “算明白调度方案”,缺一不可。
二、硬件部分:就像虚拟电厂的 “血管和神经”
(一)总 - 分式供应电路:电信号的 “交通枢纽”
这名字听着复杂,其实就是个 “电信号分配站”。它能把外面送来的交流电,变成设备能用的直流电,再分到各个地方去。就像小区的自来水管道,总水管进来的水,分到各家各户的水龙头,还能调节水压。
这个电路有三个关键 “车道”:
电流循环回路:用 AFE 芯片当 “管理员”,把电流信号暂时存在 CPU 电板里。只有电流足够大时,交流电才会变成直流电 —— 就像水库水位够高了,才能开闸放水。
电压循环回路:能通过微处理器调节电阻上的电压,让电压信号按需求 “抱团”—— 好比把零散的快递打包成大件,方便运输。
电量输出总电路:承上启下的 “中转站”,一边接外面的电信号,一边分给下面的电阻元件,确保每个设备都能拿到合适的电量。
(二)电量变送器:电信号的 “快递员”
这东西长得像个铁盒子,作用是把电压、电流信号安全送到该去的地方,而且中途不 “掉包”、不 “损耗”。就像顺丰快递,不管是文件还是包裹,都能完好送到。
它一头连总 - 分式电路,一头连光纤收发器,既能整合电信号,又能调节电阻上的 “负载”,让电压电流传输更稳定。有了它,虚拟电厂里的每个设备都能 “独立工作”,不用互相抢电。
(三)光纤收发器:电信号的 “长途转换器”
普通电信号传输距离短,就像蓝牙只能传 10 米;光纤收发器能把短距离交流电变成长距离直流电,好比把蓝牙信号转成 5G,能传几公里远。
它分 “母机” 和 “子机”:
母机接高压线路,负责把虚拟电厂的电信号 “打包” 发送;
子机接低压线路,把收到的信号传给调度主机,让主机知道 “谁需要电、谁有多余的电”。
就像两个对讲机,一个在总控室,一个在现场,保证信息传递不延迟、不走样。
三、软件部分:虚拟电厂的 “大脑和算法”
(一)微电网指标:给调度找个 “参考系”
要调度电信号,得先知道 “哪些指标重要”。微电网指标就像体检时的血压、血糖,能反映虚拟电厂的 “健康状态”。比如电信号传输系数、标记系数、感应向量,这些数据能算出 “不同电信号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知道了太阳能板的发电量(x)和储能电池的感应值(v),就能算出它们的 “配合度”(c),配合度越高,调度起来越高效。这些指标是后面建模型的基础,算得越准,调度方案就越合理。
(二)需求侧响应模型:判断电信号的 “智能秤”
这个模型就像菜市场的公平秤,能准确判断 “这个电信号该往哪送、送多少”。它有两个关键值:判别系数极小值(k)和极大值(k),中间的范围越大,判断能力越强。
比如某虚拟电厂说 “我需要 200 度电”,模型会先算 “它的载荷容量(s)有多大”“优化特征值(d)是多少”,再结合额定电流、电阻等数据,最终决定 “从哪调电最合适”。就像外卖平台派单,会根据距离、天气、骑手负载,选最优的配送方案。
(三)电信号优化调度条件:定个 “调度规矩”
光有模型还不够,得有 “执行标准”。比如 “不能同时双向送电”“充电时不能放电”,这些都是优化调度条件的一部分。它会根据需求侧响应模型的结果,算出相邻电信号之间的 “传输关系”,确保调度时不冲突、不浪费。
举个简单的例子:算出来调度权限最大是 100,最小是 10,那电信号传输就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就像高速路限速 120,超了就危险。
四、实验见真章:新系统到底比老系统强在哪?
论文里做了个实验:用新系统(实验组)和传统区块链调度系统(对照组)对比,看谁能更好控制电压、电流的实时消耗量。
(一)实验 setup 很简单:
发电机型号、电阻、额定电压电流都一样(见表 1);
同时打开开关,记录 0-50 分钟内的电压电流消耗;
有个 “极限值” 标准(见表 2),低于这个值说明调度能力强。
表 1:实验用的虚拟电厂运行指标
表 2:电量信号的极限消耗数值(部分)
(二)结果一目了然:
电压消耗:实验组前 15 分钟略高于极限值,之后一直低于极限值,均值比对照组低 15%;对照组全程高于极限值,波动还大。
电流消耗:实验组全程低于极限值,曲线平稳;对照组一直高于极限值,最高时比实验组多 3.9A。
这说明啥?新系统能更好地控制电压电流消耗,主机不用 “超负荷工作”,调度起来更从容。就像老款手机玩游戏会发烫卡顿,新款手机散热好、性能稳,体验完全不一样。
五、对咱们有啥用?三个实实在在的好处
用电更稳定:夏天开空调不用担心突然跳闸,因为系统会提前调度周边的余电,平衡负荷。
电费可能更便宜:虚拟电厂能把多余的电卖个好价钱,省下来的成本可能会让利于用户,尤其是参与虚拟电厂的家庭。
自家设备更值钱:如果你家有太阳能板,系统会帮你算 “什么时候卖电最划算”,比自己瞎卖多赚钱;储能电池也能参与调峰,赚点补贴。
六、结语:未来的用电,会越来越 “聪明”
这个基于需求侧响应的虚拟电厂自动优化调度系统,就像给电力系统装了个 “智能大脑”,硬件是 “手脚”,软件是 “思维”,两者配合,让电信号传输更高效、更稳定。
新旧调度系统对比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在用了:某工业园区用这套系统后,电压波动减少 60%,每月省电费 8 万元;某小区的太阳能板通过系统调度,卖电收益比以前高 15%。
以后,咱们可能在手机上就能看到 “今晚 10 点电价低,建议给储能电池充电”“您家有 50 度余电,可卖给隔壁小区,收益 25 元”—— 用电不再是 “被动接受”,而是 “主动参与”,既省钱又环保。
来源:虚拟电厂学习社 作者:萍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