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直连+储能,这些企业正在抢跑!
发布日期:2025/7/25

“绿电直连+储能”模式正凭借显著的商业价值与清晰的发展前景,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抓手。
近日,国家电投铝电公司降碳增绿项目获批,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区绿电直连项目,其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建设3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通过专线直供宁夏铝业企业,创新短距离跨省“点对点”直供模式,既实现蒙宁两地资源互补,也为拓宽新能源消纳渠道、推动省间电力互济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这一模式的崛起,离不开政策、市场与全球趋势的多重驱动。
政策层面已构建起“国家指导+地方细化”的支撑体系:《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打破隔墙售电壁垒,明确独立储能可通过容量电价、辅助服务补偿获取收益;2025年5月的650号文更从国家层面界定绿电直连的定义与权责,突破传统供电“唯一性”限制,允许用户接入多主体供电。地方如青海同步出台实施方案,聚焦新增负荷配套、存量负荷替代、出口企业降碳等四类项目,形成政策闭环。
经济效益的凸显进一步加速模式落地。绿电直连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储能则平滑出力波动,二者协同可使绿电溢价提升20%-40%,储能日均充放电次数从1次增至2.5次,推动项目内部收益率(IRR)提高3-5个百分点。
典型案例中,华北某钢厂通过屋顶光伏直供配套储能年收益达1700万元;数据中心采用“保底电价+分成”模式后,综合用电成本下降18%,储能设备3.5年即可回本。
对出口企业而言,绿电直连更成为应对全球碳规则的关键——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要求碳足迹核算需采用直连电源排放因子,这倒逼企业加速绿电布局以规避碳关税风险,强化了模式的现实紧迫性。
市场规模与应用场景的扩张同样亮眼。2025年1-5月,国内独立/共享储能并网项目数量同比增长95%,容量增长107%,新型储能正以独立主体深度参与电力市场。应用场景已从传统电力系统延伸至微电网、虚拟电厂、零碳园区等多元领域。
如全球最大绿氢制绿氨项目——内蒙古赤峰项目,通过绿电直连与能源管理系统,既实现能源端深度脱碳,又破解了风光发电波动性难题。
不过,模式推广仍面临多重挑战。市场参与层面,绿电直连作为新型主体,在电力现货市场中受“送电上限20%”等规则约束,对交易策略、出力预测提出更高要求,其购售电路径优化与市场参与方式也需在各地规则中进一步明确。技术对接方面,并网标准、审批流程、责任划分的模糊性,直接影响项目可行性与推进效率。
此外,稳定的绿色电力需求是模式可持续的核心,若需求端支撑不足,商业模式将难以维系。
长远来看,“绿电直连+储能”仍是重塑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的核心引擎。企业需在技术创新、市场规则适配、跨区域协同等方面持续突破,抓住政策红利与全球低碳转型机遇,不仅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更将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注入关键动力。
随着绿电直连的试点推进,不少储能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同力日升旗下的天启鸿源积极参与绿电直连项目。2025年6月13日,其与甘肃庆阳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储能装备制造基地和储能电站建设,采用“储能电站直供数据中心”模式,助力庆阳市推动绿色电力直连应用,服务国家“东数西算”战略。
作为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连续多年中企第一,阳光电源在绿电直连相关的储能领域有积极布局。阳光电源强调要从客户价值出发,提出工商储储能场景解决方案理念,针对不同场景推出多种产品方案,助力企业落地零碳方案,在绿电直连相关的园区储能等场景中具有发展潜力。
远景科技主导的全球最大绿氢制绿氨项目于2025年7月8号在内蒙古赤峰正式投产。该项目配套143万千瓦的风电、光伏及680兆瓦时的储能,是全球首个实现商业化运营的百万吨级的绿色氢氨工程,也是全球最大的100%绿电直连项目,通过能源管理系统解决了风光发电的波动性问题。
此外,协鑫能科布局“光储充算”一体化,整合新能源与数据中心需求,探索绿电聚合供应模式,其推出的液冷储能一体舱、超级储充充电桩等储能新品可支撑绿电稳定供应,在绿电直连领域积极探索实践。
伴随绿电直连+储能商业模式逐渐明晰,将会有更多企业布局。
来源:高工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