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全球抢跑,储能“后市场”蛋糕有多大?

发布日期:2025/7/28


      当企业在海外订单中纳入10-15年的长期服务条款,中国企业抢占国际储能“后市场”的新阶段已然开启。


       2025年,储能行业正迎来“新出海时代”。这种“新”不仅体现在出海规模的扩张,更凸显于模式的升级。


       一方面,2025H1中国储能企业出海订单以及规模采购等已经超过150GWh;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中国储能企业开始热衷与海外签订长期服务订单,将目光聚焦于全球储能“后市场”。


       一个清晰的趋势正在显现:储能已不再是简单的设备买卖,而是延伸至长周期服务领域。当企业在海外订单中纳入10-15年的长期服务条款,中国企业抢占国际储能“后市场”的新阶段已然开启。


      所谓“后市场”,核心是储能企业深度介入电站的运营、运维等环节。随着全球大量储能电站进入3-5年运营期,如何实现资产保值甚至增值,正成为对企业综合能力的全新考验。


       那么,全球储能“后市场”的规模究竟有多大?面临哪些挑战?中国企业又具备哪些优势?已有哪些企业率先布局?这些问题,正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01全球储能“后市场”蛋糕有多大?


      全球储能“后市场”的规模正随行业发展持续扩容。


      据GGII预测,2025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口量将突破300GWh,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增至560GWh。随着储能出口规模的扩大,运维、升级等“后市场”服务需求将随之激增,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


      从区域来看,阿联酋、沙特、马来西亚等国因能源转型与基建需求,将储能纳入重点发展规划;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国则因电价高企、电力短缺,离网光储需求旺盛——这些新兴市场的储能项目建设,正成为“后市场”增长的新引擎。


      在储能“新出海时代”,企业紧盯“后市场”,背后是多重因素的驱动。正如业界人士所言:“海外市场对企业实力本就有较高门槛,而能否拿下长期服务订单,更是对企业综合能力的更高维度考验。”


       从行业趋势看,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攀升,光伏发电与风力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问题凸显,对储能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储能系统规模扩大,运维需求自然水涨船高,这为“后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土壤。


       从市场规则看,海外对储能产品的质保要求远高于国内——通常为15-20年,而国内普遍为5年左右。当企业签订10-15年的长期服务合同,意味着必须深度介入储能系统的运营维护,以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行,这也倒逼企业重视“后市场”布局。


      从商业逻辑看,随着储能设备销售竞争加剧,利润空间逐渐收窄,而“后市场”凭借长期运维、升级等服务,能提供持续稳定的收入,且利润空间相对可观。例如,通过优化运维策略、延长设备寿命等方式,企业可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整体收益。


      此外,优质的“后市场”服务能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助力企业在海外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积累市场口碑,为后续业务拓展铺路,形成“服务促订单、订单带服务”的良性循环。


      因此,进击后市场不仅是储能企业提高利润大的重要办法,还是与目标客户建立长久黏性的“有力抓手”。在这种情况下,长服务订单等或将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追逐的“热点”。


      02正视“暗礁”,锚定后市场核心竞争力


       国际储能“后市场”在展现巨大规模与增长潜力的同时,也暗藏着多重挑战,而中国企业凭借技术、产业链与经验积淀,正逐步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希冀在机遇与挑战的博弈中寻找破局路径。


      从挑战来看,海外市场的复杂性对企业提出了全方位考验。其一,资质壁垒严苛。多国对储能运维设置了严格的准入门槛,例如英国要求运维人员必须持有专业培训资质证书,企业需投入大量资源建立本地化培训体系,甚至与当地机构合作开展认证,这不仅延长了市场进入周期,更直接推高了前期投入成本。


       其二,成本控制难度大。海外人工成本普遍较高,加之零部件跨国运输的物流成本、关税成本,以及为满足15-20年长质保要求而储备的零部件库存成本,共同构成了“成本大山”。如何通过数字化运维优化人力投入、通过全球供应链布局降低库存与运输成本,成为企业盈利的关键命题。


       其三,标准碎片化。不同区域的技术标准与认证体系差异显著:北美以UL认证为核心,欧洲则遵循CE体系,东南亚部分国家甚至仍在沿用老旧的行业标准。企业需针对不同市场定制运维方案。例如,欧洲对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监测要求更细化,北美则更强调电网协同的兼容性,这种“一地一策”的模式不仅增加了运维复杂度,也抬高了服务标准化的难度。


       反观中国企业的优势,其根基在于技术、产业链与实战经验的深度融合。在技术层面,经过国内储能市场的多年迭代,中国企业已掌握了从电芯长循环技术、储能系统智能调度算法到远程运维平台开发的全链条能力。


       在产业链层面,国内已形成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完整生态,规模效应显著。以电池零部件为例,国内供应商可实现标准化、批量化生产,配合全球仓储布局,能快速响应海外运维的零部件需求,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摊薄成本,这种“供应链韧性”是其他国家企业难以复制的。


       更重要的是实战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中国储能企业经历了高海拔、高温、高湿等复杂环境的考验,企业在应对极端天气下的系统稳定性、大规模储能电站的集群运维等方面形成了成熟方案。


       例如,针对海外离网光储项目的波动性问题,中国企业可借鉴国内微电网的运维经验,通过储能与风光出力的动态匹配算法,提升系统运行效率,这种“从实践中来”的能力,让中国企业在海外多样化场景中更具适应性。


       总体而言,国际储能“后市场”的竞争,本质是企业全球化运营能力与本地化服务能力的较量。中国企业若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化服务能力,将产业链优势转化为成本控制能力,同时精准破解海外资质、标准与成本的难题,有望在这一赛道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


      03谁在抢跑全球储能后市场?


      在全球储能“后市场”的竞逐中,一批中国企业已率先迈开布局步伐,通过全球化产能、本地化服务网络与标杆项目积累,抢占赛道先机,阳光电源、宁德时代、天合光能、科陆电子、欣旺达、新能安、海博思创等企业亦在其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与储能领域的头部企业,海外布局展现出前瞻性。其在德国、匈牙利、泰国、印尼等地的产能规划,不仅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与供应,更为“后市场”服务奠定了地理基础。阿联酋19GWh订单将催生大量运维需求,推动其完善全周期服务体系,形成“产品+服务”闭环。


       阳光电源则凭借庞大的海外出货量与零安全事故的口碑,构建起“后市场”服务的坚实基础。2024年,阳光电源全球出货量达28GWh,连续多年国内企业首位,积累海量的本地化数据。沙特7.8GWh项目中,其“全球布局+本地服务”模式实现72小时现场响应;还为南非153MW/612MWh红沙项目提供15年运维服务。
天合光能凭借光伏+储能协同优势,2024年储能装机量增长超100%,累计出货破10GWh,业务遍及全球六大洲重点市场,并入围中国、英国、澳大利亚储能系统集成商前十。在日本、英国等项目中提供15-20年运维服务,如为Low Carbon公司190MW项目提供15年性能维护。


       科陆电子2024年新签储能项目2.4GWh,海外储能市场方面,公司已在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欧洲等多个区域实现储能订单落地,并积极布局新兴市场,持续扩大海外业务版图。其中,北美800MWh订单将首推新一代AquaC2.5系统,南美项目则以系统集成商身份提供大规模整站方案。


       欣旺达通过密集的渠道网络抢占先机,已完成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本地化渠道布局,这种“毛细血管式”的网络不仅利于订单获取,更让“后市场”服务触达更高效——从日常巡检到紧急维修,可依托本地团队快速执行,大幅缩短服务响应周期,为长周期运维合作提供保障。


       亿纬锂能则凭借大额订单推动“后市场”布局深化。2025年以来,其与海外客户签署的储能系统订单量同比大增。亿纬锂能正以“保障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为核心,强化远程运维平台与本地化技术团队建设,通过全生命周期数据追踪与预测性维护,提升客户满意度,为后续长服务订单积累信任。


      新能安则借助母公司宁德时代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之余,构建起全球服务能力。截至目前,新能安已经成功获取了包括中国、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以及印度在内的全球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锂电池标准认证证书,满足全球主要市场的准入要求。在售后体系上,新能安以全球化服务(日美欧分支机构)、系统化管理(数字化云售后系统)、专业化技术(专业人才队伍)构建售后优势。


       这些企业的布局路径虽各有侧重,但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以本地化能力为根基,以技术与服务融合为抓手,在储能“后市场”的长跑中构建起难以替代的竞争力。


来源:高工储能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