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互补:混合模式提升绿氨经济性
发布日期:2025/7/29
远景能源内蒙古赤峰152万吨绿氨项目成功将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降至0.15元,较单一风电模式成本降低15%。这一突破性进展,清晰印证了风光互补混合能源模式在提升系统利用率、稳定性与降低发电成本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凸显绿氨生产作为大规模消纳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理想场景,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氨的经济可行性树立了标杆。
风光互补:混合能源模式放大经济性的核心
· 破解间歇性难题: 单一风电或光伏受限于自然条件(无风、夜晚),出力波动大。风光互补充分利用两者天然的时间互补性(风电强于夜间/冬春季,光伏强于白天/夏季),形成更稳定的电力输出。
· 效益倍增:
· 提升容量利用率: 风机、光伏板、变压器等共享设备在更多时间内有效运行,显著摊薄固定投资成本。
· 增强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出力曲线更平滑,降低了对备用电源和大型储能的依赖强度。 · 增加年发电总量: 组合发电量通常高于同等装机规模的单一风电或光伏项目。
赤峰项目:全球标杆的示范意义
· 规模引领: 152万吨/年的绿氨产能,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绿氨项目之一,证明了大规模产业化的技术工程可行性。
· 度电成本突破: 0.15元/千瓦时的可再生电力成本,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 远低于全国平均煤电上网电价(约0.38-0.45元/千瓦时)。
· 达到国内风光资源富集区先进项目的领先水平。
混合模式效益量化: 较同等条件下纯风电项目,风光互补模式带来15%的度电成本降幅。这直接源于其更高的设备利用效率、更少的弃风弃光损失以及更平衡的出力对电网/配套储能需求的优化。
绿氨:风光绿电的“理想拍档”
· 规模化稳定负荷: 电解水制氢及后续合成氨反应需要持续、巨量的电力供应,为风光发电提供了天然的、大规模的“消纳池”。
· 灵活的负荷调节潜力: 制氢/氨装置具备一定范围内的负荷调节能力(依据技术方案),可主动适配风光出力的波动,进一步优化电力消纳效率,减少弃电损失。
·高价值绿色载体: 绿氨作为零碳燃料(船舶动力、发电)、氢能载体及绿色化工原料,市场价值高且需求增长明确。超低成本(0.15元/千瓦时)的绿电是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低成本绿氨的核心基石。
深远影响:加速能源与产业变革
· 经济性拐点临近: 0.15元/千瓦时的绿电成本,标志着在风光资源优质区域,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氨已具备显著的经济吸引力,产业化进程将提速。
· 一体化项目模式兴起: 赤峰项目的成功将强力推动“风光储氢氨”一体化综合项目在中国风光资源富集区(如内蒙古、新疆、沿海等)及全球类似地区的复制与推广。
· 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 中国依托庞大的风光资源潜力、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此类标杆项目的实践经验,有望在绿氢、绿氨、绿色冶金等新兴绿色产业领域确立全球领先优势。
· 技术路线验证: 成功验证了风光互补供电结合大规模电解制氢与合成氨在技术和商业上的双重可行性。
绿氢醇氨产业研究专家胡宏峻给新能源行业提示:
远景赤峰152万吨绿氨项目是一座清晰的里程碑。它雄辩地证明:
1、风光互补混合模式通过时空资源协同,是大幅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如实现15%降本增效)的有效路径。
2、绿氨生产凭借其规模性负荷与潜在可调性,是消纳波动性风光电力、实现绿电价值的理想场景。
3、“超低成本绿电 + 高价值绿氨” 的结合,能创造可观经济效益,强力驱动绿氢经济、高耗能产业脱碳进程及能源结构转型。 该项目不仅为绿氨产业,更为全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应用与深度脱碳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成功范本,预示着可再生能源经济性超越传统能源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来源:源网荷储创研新视界 作者:胡宏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