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引擎!“十五五”储能市场爆发
发布日期:2025/8/5

这场“大考”正在加速储能行业的残酷洗牌,预计将有高达三成的中小及低质产能企业面临淘汰危机。
8月1日,对中国近29万家储能产业链企业而言,意义非凡。因为这是储能行业一个新时代的明确分界点。
这一天,首部强制性国家标准《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GB 44240-2024)正式实施。这部被业界称为“储能安全底线”的新规,以23项严苛测试为行业划定了生存红线,标志着储能行业正式迈入“强制安全时代”。
首批通过认证的企业名单揭晓,远景动力、宁德时代、海辰储能等20余家头部企业率先“持证上岗”,而更多依赖“低价+减配”策略的中小企业则面临淘汰危机。
据行业估算,仅“浅刺测试”一项就可能淘汰近三成送检产品,低质产能正加速出清,行业洗牌进入加速期。
热扩散测试同样是新国标的“杀手锏”。标准要求,当电池组系统中的一个电芯单元发生热失控后,必须确保在长达24小时内,热量不会扩散至相邻单元导致连锁反应,且系统外部不得出现火焰,外壳不能破裂 。
这一要求将安全考量从单个电芯提升到了整个系统层面,迫使企业必须在系统集成、BMS(电池管理系统)策略、消防设计和结构防护上投入巨大的研发资源。
近期,如远景储能、海辰储能等头部企业纷纷进行系统级大规模火烧实验,正是为了验证和展示其满足甚至超越此项标准的能力。

图说:远景储能近日圆满完成了智慧交易型储能大规模火烧测试,验证了远景储能系统在防火隔热、抗燃爆冲击和系统安全性方面的卓越表现。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层面也在持续为储能行业指明方向。2025年年初出台的“136号文”明确了储能商业化路径,取消强制配储政策,并多次释放“反内卷”信号,促使行业从无序竞争转向高质量发展。
这些迹象表明,国家正对过去数年间野蛮生长的储能产业进行一场彻底的、深刻的结构性重塑。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储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数量高达29万家,但已有超过3万家企业倒闭,行业洗牌的残酷性可见一斑。
然而,从长远视角审视,这场阵痛恰是储能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本次出清并非产业的收缩信号,恰恰相反,它为即将来临的“十五五”期间储能市场的真正爆发扫清了障碍。
在新能源装机、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绿色数据中心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这五大核心引擎的强力驱动下,一个更具价值、更大规模的储能新市场正蓄势待发。
01“十五五”储能市场爆发的五大引擎
行业洗牌的阵痛,容易让人产生产业正在收缩的错觉。然而,对于储能产业而言,当前的洗牌正是为“十五五”(2026-2030年)期间市场的真正大爆发所做的必要铺垫。
新能源装机量持续攀升、绿电直连政策落地、零碳园区建设提速、数据中心能效要求提高,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都为储能产业注入强劲的增长动能。
引擎一:新能源装机翻倍,储能刚需还在。
新发布的《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4.1亿千瓦,同比增长33.9%。
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主任叶小宁表示,在“十五五”期间,我国新能源将继续保持每年3亿千瓦的高速增长。据初步测算,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突破30亿千瓦,实现新能源总量在现有基础上的翻番。
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副秘书长也认为,为了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5%的目标,根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至少需要达到25亿千瓦。若国家进一步提高自主减排贡献目标,到2030年,我国风电和光伏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0亿千瓦以上。
新能源发电固有的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决定了其大规模并网必须依赖储能进行平滑、调节。随着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电网对灵活性调节资源的需求将从“选择”变为“必需”。 储能作为“新能源+”的必备环节和最高效的调节手段,其刚需属性将日益凸显,市场空间将随着新能源装机的增长而同步、甚至加速放大。
引擎二:“绿电直连”打开全新增量空间。
5月21日,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为储能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巨大的应用市场。该政策鼓励新能源项目通过专用线路直接向特定用户供电,实现绿色电力的“点对点”物理溯源。
政策的核心要点在于,并网型的绿电直连项目必须“通过合理配置储能、挖掘负荷灵活调节潜力等方式,充分提升项目灵活性调节能力,尽可能减小系统调节压力”。这意味着,储能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绿电直连项目的标准配置。
以云南、陕西等省份为例,它们已率先出台地方性实施方案,积极推动绿电直连项目落地 。例如,云南省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项目需科学规划电源和“储能规模”,以确保自发自用比例和对电网的友好性 。地方政策普遍指引,如按装机容量的10%-20%、2-4小时配置储能,已成为行业惯例。
可以预见,随着全国范围内绿电直连项目的铺开,将直接催生几十吉瓦(GW)级别的新增储能需求。
引擎三:“零碳园区”创造绝佳一体化应用场景。
2025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零碳园区建设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这为储能的应用描绘了一幅极具吸引力的蓝图。产业园区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集中地,要实现“零碳”目标,其路径必然是大力发展园区内的分布式风光资源,并实现能源的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和高效利用。
要解决园区内分布式新能源的波动性问题,同时满足工业生产对电能质量和可靠性的高要求,配置储能系统成为必然选择。储能在此场景下,可以实现削峰填谷、需求侧响应、备用电源、改善电能质量等多重功能,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的高度协同。零碳园区建设的推进,将为储能提供一个高价值的集成应用场景,其市场潜力巨大。
引擎四:“绿色数据中心”的双重需求。
由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绿色数据中心工作通知》,对数据中心的能效和绿电使用率提出了极高要求。例如,要求数据中心PUE(电能利用效率)不高于1.30 (GB 40879-2021二级及以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所在省份的消纳责任权重。
这为储能带来了双重驱动力:
一是满足绿电消纳需求。为了达成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目标,数据中心需要大规模引入风电、光伏等绿电。储能系统可以帮助其平抑绿电的波动,实现最大化就地消纳。
二是保障供电可靠性。数据中心对供电连续性的要求近乎苛刻,任何瞬间的中断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储能系统可以作为不间断电源的升级或补充,提供毫秒级的应急响应,确保数据中心在任何电网扰动下都能稳定运行。
该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利用储能、氢能等技术,具有较强用电负荷调节匹配能力”。可以预见,“数据中心+储能”将成为未来绿色数据中心的标准架构之一,这是一个技术要求高、价值回报明确的高端细分市场。
引擎五:电力市场化改革释放储能“黄金资产”价值。
这是所有引擎中最为关键、也最具颠覆性的一个。随着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电力现货市场的全面铺开,储能的金融属性和资产价值正在被前所未有地激活。
远景储能倡导的“交易型储能”的崛起。 在电力现货市场中,电价每15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就会波动。这为储能提供了通过“低买高卖”进行价差套利的巨大空间 。独立储能电站作为新型市场主体,可以通过精准的充放电策略,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如调频)和容量市场,实现多重收益。
储能也是电力用户的“风险对冲工具”。 随着电力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性加大,对于工商业等大型电力用户而言,完全暴露在波动的现货市场中将面临巨大的用电成本风险。此时,配置用户侧储能,就相当于为自己的用电成本购买了一份“保险”。它可以在电价低谷时充电,在电价高峰时放电供自身使用,从而锁定用电成本,对冲市场风险。
在这里,储能不再仅仅是一个能源设备,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金融对冲工具。
这五大引擎相互叠加,决定了中国储能市场的发展才刚刚拉开序幕。
02从“产品制造”到“价值创造”的跃迁
经历了大洗牌之后的储能市场,将呈现出全新的竞争格局和价值逻辑。对于幸存下来并志在未来的企业而言,仅仅制造出一个符合国标的“储能柜”是远远不够的。
幸存者如果要获得更长远发展,必须完成从“产品制造商”到“价值创造者”的深刻跃迁。
首先,核心是持续的技术创新。 GB 44240-2024确立了安全的底线,但技术的竞争远未结束。未来的创新将围绕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更高转换效率以及更低的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LCOS)展开。谁能率先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谁就能在后国标时代建立起新的技术壁垒。
其次,重心是深刻的客户价值创造。 未来的储能企业不能再简单地销售硬件产品,而必须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意味着要深入理解客户所在行业的痛点(如零碳园区、数据中心、高耗能工业),为其量身定制包含储能系统、能源管理软件、运维服务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价值的衡量标准,将从产品的初始投资转向为客户在整个项目周期内带来的实际收益和成本节约。
第三,关键是强大的市场交易能力。 随着“交易型储能”成为主流,储能的价值实现高度依赖于对电力市场的深刻理解和精准预测。成功的储能企业不仅要提供硬件,更需要具备或提供强大的软件和策略支持。这可能包括开发先进的充放电优化算法、构建虚拟电厂(VPP)聚合平台 甚至直接为客户提供能源交易和资产管理服务,帮助客户在复杂的电力市场中实现收益最大化。
总之,储能企业必须从设计、生产、安装、运维到最终的回收利用,对储能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负责。这是构建长期客户信任和品牌护城河的关键。“十五五”期间,储能行业将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
来源:环球零碳 作者:维小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