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占比91%!“中国主导”全球储能竞争
发布日期:2025/8/5
2025年7月31日,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发布第三季度全球一级储能厂商榜单,引发行业广泛关注。本次榜单共收录45家企业,其中中国企业占据41席,占比超过91%,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中国储能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存在感,更标志着全球储能竞争已进入“中国主导”的新阶段。
从榜单构成看,中国企业呈现“老牌龙头稳固+新锐势力崛起”的双重特征。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比亚迪等连续多季度稳居榜单,依托技术积累与全球化布局巩固头部地位;万帮数字能源(星星充电)、四维能源、瑞源电气、南瑞继保等4家企业首次入围,成为本季度最大亮点;中天储能、远信储能、东方日升储能等7家企业当季度新增,其中4家为首次上榜,显示中国储能产业链的活跃度与扩展能力。
相比之下,外国企业表现略显黯淡。芬兰瓦锡兰、美国特斯拉与Fluence、加拿大阿特斯储能4家上榜,但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与影响力已明显落后于中国军团。
中国企业亮点:技术突破与场景深耕驱动增长
技术革新引领产业升级
2025年,中国储能企业技术迭代加速,多项创新技术成为全球标杆。华为、阳光电源推动“一簇一管理”技术,通过215kW级组串式PCS(储能变流器)实现百兆瓦级扩容,系统效率提升超70%,并联损耗降至0.5%以下。阳光电源PowerTitan 2.0采用液冷PACK与PCS双重散热,AI仿生热平衡模块实现电芯级温差±1.2℃;华为工商储产品融合风液混合智冷技术,适应沙漠、湿热等复杂环境。
南瑞继保、远景储能等企业研发的构网型系统具备虚拟同步机功能,可自主设定电压参数,支撑离网/并网无缝切换,相关项目已在广西、英国落地。宁德时代、比亚迪推出500Ah+大容量电芯,循环寿命突破15000次;海博思创攻克半固态电池技术,实现300Ah+电芯的工程化应用。
场景定制化拓展市场边界
工商业储能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工商业储能备案项目达2474个,总规模6.53GW/16.16GWh,同比增长234%。华为“光储充一体化”方案在广东、浙江等地渗透率超8%,亿纬锂能通过“电芯+系统”垂直整合模式占据18%市场份额。
新兴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宁德时代与智利Grenergy合作交付4.75GWh项目,晶科能源在智利落地1.6GWh项目,阳光电源中标沙特7.8GWh全球最大单体储能订单。部分企业研发适用于数据中心算力场景的储能产品,为AI服务器提供稳定电力支持,推动“储能+算力”新业态。
全球竞争格局:欧美放缓,中国“技术+生态”双轮驱动
欧美市场:高端定位与贸易壁垒并存
美国特斯拉、Fluence等企业聚焦高端市场,项目毛利率超40%,但受限于本土产业链成本,其全球扩张速度放缓。欧盟碳关税(CBAM)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高储能设备准入门槛,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建厂+技术标准输出”应对。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2025年量产,宁德时代计划在欧洲或中东建设专属电芯基地。
新兴市场:从“产品出口”到“本地化生态”
中东市场成为竞争焦点。阳光电源、华为中标沙特、阿联酋超大型项目,单站容量突破1.2GWh。东南亚市场中,比亚迪、亿纬锂能在菲律宾、越南布局“光储充”一体化项目。非洲市场则通过“储能+微电网”模式解决离网地区用电难题,南都电源、科陆电子相关项目已覆盖多个国家。
行业挑战与未来趋势:从“硬设备”到“软服务”的转型
安全、成本与标准成核心痛点
多级灭火方案(Pack级全氟己酮+舱级气溶胶)响应时间需压缩至3秒以内,AI风险预警覆盖率不足30%。锂价波动导致电芯成本占系统总成本比例超60%,钠离子电池(成本较锂电低30%)与混合储能(锂电+超级电容)成为降本方向。全球储能技术标准碎片化,中国企业的“技术出海”需同步推动国际标准认证。
AI赋能与商业模式创新成破局关键
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天合储能Elementa 2 Pro通过实时监控使运维效率提升90%。西北地区通过“容量租赁+现货套利”使项目IRR(内部收益率)提高至6.8%。广东、江苏试点储能碳积分交易,1MWh放电量可折算0.5吨CO₂减排当量,预计2025年交易规模达50亿元。
中国储能,全球能源革命的“超级充电宝”
2025年,中国储能产业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深耕”。41家中国企业的集体崛起,不仅是技术实力与产业链优势的体现,更是全球能源转型中“中国方案”的生动注脚。
未来,随着固态电池量产、构网型技术普及、AI深度赋能,中国储能军团有望在全球市场持续领跑,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与零碳未来提供核心支撑。
来源:观储视角Max 作者:Gigg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