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何时破局?产业突围的“冰与火”
发布日期:2025/8/7
绿氢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抓手,在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市场呈现鲜明分化:一面是大量项目因各种原因退场、流标,显露产业虚火退潮;一面是大安、松原等央国企大型项目稳步推进,彰显扎根定力。这场冰与火的碰撞,既是转型阵痛,亦藏破局密码。本文将剖析虚火根源,解码示范项目逻辑,探寻绿氢产业突围路径。
冰火两重天:一半是泡沫破裂,一半是真刀真枪
2025年的绿氢圈,热闹得像个拆盲盒现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一边的景象是,多个绿氢项目因资金或技术等各种原因中止、流产。上半年,内蒙古那个喊了三年的"液态阳光甲醇项目"突然停工;中国天楹水电解制氢设备采购终止;就在不久前,新疆俊瑞阜康区3万吨绿氢项目招标时,连三家合格投标企业都凑不齐,最后只能流标。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撤销、中止以及流标的绿氢及绿色氢氨醇项目就有近20个。
另一边景象则是央国企主导的大型绿氢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商业化运行在即。例如国家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于7月26日正式投产:3.2万吨年产绿氢装置,电解槽运行温度稳定在85℃,这是国内首次实现"风光直供制氢"零波动;中能建松原项目于5月19日首台电解槽设备吊装就位,7月中旬,15台1875立方氢气球罐全部焊接完成,并完成全部无损检测,预计一期项目将在下半年投产。
冰火分界在哪?看项目清单就清楚:退场的大多是民企牵头的项目,其中也不乏计划投资百亿的大项目;而推进顺利的,主要是央企主导的"巨无霸"——国家电投、中国能建这些"国家队"手里的项目,这些项目在稳定推进的过程中解锁多项技术创新(注:也有个别民企大型绿氢项目推进有了成果,但数量太少)。
虚火之源:技术、成本与政策的三重枷锁
绿氢产业虚火的蔓延既有主观成分也有客观原因。
主观上,部分企业看到氢能产业有政策支持,就开始拉起大旗唱大戏,备案的投资目标更是恨不得往更大的写,一些项目的投资金额更是动辄百亿级起步,关键是这些钱从哪里来?谁来为项目买单?有业内人士表示,好多都是抢补贴才立的项目,一些是为了拿地,一些是为了骗补,当戏演不下去了,就只有撤销了。
除了主观上,部分企业挂羊头卖狗肉的伎俩被识破无法实施而让项目流产,也有部分项目是因为技术和成本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中止。
首先在于技术瓶颈的“卡脖子”效应。尽管中国碱性电解槽价格降至欧美1/3,但全球绿氢成本仍普遍高于3美元/千克,距离商业化目标尚有鸿沟。电解槽核心部件寿命不足5万小时、PEM膜材料依赖进口、储氢容器国产化率不足40%等问题,导致项目投资回收期长达15年以上。
其次,经济性失衡形成恶性循环。当前绿氢价格约为灰氢的3-6倍,电费占比超70%。即便在风光资源富集的内蒙古,当前的绿氢价格仍远超化工行业可承受的12元/千克阈值。更严峻的是,氢能储运成本占终端价格的30%-40%,国内大部分绿氢产能集中在西北,而氢能应用却在东部发达地区扎堆,地理错配进一步加剧成本压力。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局,使得一些参与的项目沦为政策套利工具。
其三,政策这边,也存在好心办了坏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冲业绩,备案时闭着眼批,但地方政府在项目审批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倾向。此前某省备案的20多个绿氢项目中,竟有十几个未通过环境风险评估。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利用“绿氢”概念包装传统化工项目,骗取税收优惠和土地指标,导致行业信任受损。
破冰者启示:央国企示范项目的战略价值
在行业寒潮中,大安、松原等央国企项目的逆势突围,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关键破局点。
大安项目创新采用“离网PEM+碱液混合制氢”技术,通过80万千瓦风光装机实现年产3.2万吨绿氢,六项技术全国首创,固态储氢装置“国际领先”。这其中离不开国内优秀电解水制氢设备企业的鼎力支持,该项目39套1000Nm³/h碱性电解槽由派瑞氢能、阳光氢能、隆基氢能、三一氢能四家提供,离网PEM制氢则是采用国氢科技自主研发的“氢涌”PEM电解槽。这些电解水制氢设备都经过实际的应用验证,较进口设备有更好的经济性且效率提升明显。国产制氢装备技术的突破,降低了绿氢成本,更利于其普及应用。
中能建松原项目则在组合模式上实现颠覆。项目采用“风电直供化工”模式,该模式采用源网荷储精准匹配、多稳态柔性合成氨等全球领先技术,攻克新能源波动性与化工生产稳定性的行业难题,实现化工负荷随新能源电力“动态起舞”,真正达成“荷随源动”。
该项目中,派瑞氢能(16套)、阳光氢能(16套)、大陆制氢(16套)、京电设备(8套)、华光环能(4套)、氢器时代(4套)等6家企业提供了总计64套1000标方碱性电解槽系统,助力项目实现大规模绿氢生产。
更具突破性的是,项目采购本地中车7.7兆瓦风机,既降低运输成本15%,又带动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形成15亿元产值,这种“产业闭环”模式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了范本。
这些项目的成功,本质上是央企“国家队”优势的集中体现。国家电投依托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举拿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离网PEM与碱液混合制氢系统、国内首个独立建设的直流微电网制氢工程、目前世界最大工程化应用的固态储氢装置等三项 “国际领先”;中国能建凭借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在松原项目中打通“制储输用”全链条,使绿氢从生产到应用的综合成本大大降低。这种突破背后不仅仅是央国企技术集成和资源调配能力的体现,也是国产电解水制氢设备企业产品实力的重要说明。
破局之道:构建技术、政策、市场协同生态
绿氢产业要想真能成气候,得把技术、政策、市场把这三块硬骨头啃下来。
技术上,别再喊口号了,得盯着"卡脖子"的地方砸钱、砸人、砸资源。电解槽要做到寿命6万小时、PEM膜国产化率90%以上;氢的规模化储运降本最终得看管道输氢,这部分得加紧推进,先行先试。像大安项目的固态储氢技术,建议在其它绿氢项目中借鉴推广。
政策也得换个玩法,要实现精准滴灌。建议搞个全国统一的"绿氢认证",符合ISO 14687标准的,就让它在碳市场抵税。电价方面学德国,允许制氢企业跟电网签"弃风弃光电价",凌晨那几个小时的电,0.1元/度卖给他们,这样绿氢成本才能压到12元以下。地方政府别再比项目数量了,批一个就得成一个,虚报项目的企业得建立诚信档案。
市场方面得一步一步来,需分阶段突破,从点到面逐步推广。
结语:在淬炼中孕育产业新生
中国绿氢产业现在的冰火两重天,不是坏事。泡沫挤掉了,剩下的才是真金。大安、松原这些项目证明,只有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和综合能力的电解水制氢设备企业才能赢得市场信任,只要技术过硬、模式对路,绿氢PK灰氢不是遥远的未来。当产业虚火退去,留下的将是真正能支撑“双碳”目标的硬核力量——这或许就是这场冰与火淬炼的终极价值。
来源:高工氢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