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革命!彩色光伏撬动万亿级市场
发布日期:2025/8/9
光伏行业走过二十年高速发展,经历了技术迭代、产能扩张、成本下降等阶段,已进入白热化竞争时代,单纯追求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内卷"之路越走越窄。与此同时,建筑行业正面临迫在眉睫的"双碳"压力,绿色转型势在必行。当光伏不再只是孤立的发电单元,而是融入建筑肌理,成为建筑本身,一场关于"色彩"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彩色光伏组件不仅关乎视觉之美,更蕴藏着撬动万亿级BIPV市场的关键钥匙。
建筑美学:彩色光伏崛起的底层逻辑
在追求极致效率的年代,标准化的黑色组件无疑是高效经济的选择。但若运用在建筑表皮难免显得呆板、缺乏生机,破坏城市的整体风貌和设计师精心设计的建筑美学,阻碍建筑与光伏的深度拥抱。
建筑不仅仅是功能的容器,更是城市的名片,是艺术的载体。对于建筑师而言,他们渴望更多元的材料选择,让建筑能够与环境对话,表达独特的设计理念。然而,传统光伏组件的“硬伤”(色彩单一、尺寸结构固定等)使得其与建筑美学脱节,无疑束缚了设计师的想象力。
传统BIPV组件立面幕墙
政策的推动也加速了BIPV彩色光伏美学的趋势。
比如北京地标《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注》DB11/891-2020规定12层以上的新建居住建筑应有不少于全部屋面水平投影面积40%的屋面设置太阳能光伏组件。浙江《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标准》要求至2025年、2030年,新增光伏建筑一体化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5万kW和3.1万kW。尤其是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的出台,给建筑光伏美学的发展上了一根强有力的发条。
这些政策的助推使得未来的建筑不仅仅“节能”,更要“零碳”,甚至“负碳”。而当光伏从“功能件”升级为“艺术品”,其市场价值和被接受度将是几何级增长。
彩色光伏:从“能用”到“好用”的关键跃迁
如果说需求是市场的源动力,那么彩色光伏的技术成熟度,则是推动这场变革的核心动力。过去,彩色光伏常被诟病效率低、成本高,难以大规模应用。但今天,这一切都在改变。
目前的彩色光伏组件,已经能够通过不同的工艺实现渐变、图案、纯色等丰富的色彩效果,甚至可以满足双面彩色透光组件的需求,为建筑带来更多采光和设计可能性。以国内碲化镉薄膜光伏行业领先企业龙焱能源的“燚彩”产品系列为例,采用其自主知识产权的真空镀膜技术工艺,通过精准控制膜层厚度与折射率,使组件表面随光线角度呈现金属质感灵动效果,成功兼顾了光电转换效率和色彩的平衡。
更重要的是,燚彩这一产品找准了美观与经济性的平衡点。燚彩系列产品在保证色彩持久性,实现每㎡高达130W以上的光伏装机功率的同时,每平方的增量投资成本相较于传统铝板幕墙仅高出200-300元/平方米,投资成本已达到可第三方投资的水平,且发电收益可观,投资回报周期短。
以杭州燚唐能源工厂南/西立面542kW燚彩光伏幕墙系统为例,通过倾角与色彩协同设计,最大化利用早晚高峰电价时段发电(日均避开午间谷电2小时),实现单位面积发电收益提升18%以上。经测算,该项目5年多就可收回增量投资成本,展现出非常好的经济性。这样的技术突破,让彩色光伏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产品”,为BIPV的大规模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经济支撑。
告别同质化:光伏企业的新蓝海与新角色
对于深陷“内卷”的光伏行业而言,突破同质化,寻找差异化新市场,是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彩色光伏组件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产品多了一个可选择的颜色。它意味着光伏企业将不再是单纯的光伏组件供应商,而是转变为绿色建筑解决方案提供者、城市美学参与者。而这也将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生态。例如,光伏制造企业需要与设计院、幕墙公司、建材商等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共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BIPV解决方案。光伏行业的边界将因此被拓宽,从单一的能源领域,延伸至建筑、设计、甚至城市规划领域。
这场由“色彩”驱动的变革,正为深陷同质化竞争的光伏行业撕开一道通向蓝海的口子,也为负重前行的建筑行业铺就一条兼具“减碳”与“颜值”的绿色之路。光伏与建筑的深度融合,将重塑产业边界,催生一个以美学为引领、以技术为基石、以价值共创为模式的万亿级新生态。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城市天际线,将不再只有冷峻的黑色,而是光与色交织的律动。而这,正是属于彩色光伏,属于所有光伏与建筑从业者的璀璨新篇章。
来源:BIP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