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2.0:内蒙古聚焦“源网荷储治”
发布日期:2025/8/11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联合能源局、工信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高质量建设零碳园区工作方案》,标志着内蒙古零碳园区建设进入 2.0 阶段。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生态屏障,近年来正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1内蒙古零碳园区建设目标
《工作方案》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零碳园区建设的三大阶段性目标,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零碳园区发展描绘了清晰路径:
01
近期目标(2025 年)
启动零碳园区建设申报遴选工作,确定自治区零碳园区培育建设名单。坚持分类建设,鼓励支持不同类型和基础条件园区先行先试,各有侧重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对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争取纳入首批国家零碳园区试点。
02
中期目标(2026-2028 年)
全面开展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零碳园区建设。定期开展零碳园区建设评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高质量建成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零碳园区。自治区级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分批培育申报国家级零碳园区。
03
远期目标(2030 年)
深化零碳园区建设探索实践,更多自治区级零碳园区纳入国家级零碳园区试点。加强总结宣传积极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典型经验做法,相关政策机制、技术路径、标准规范和运行模式更加健全,零碳园区成为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新引擎和新增长点。
这三大目标形成了一个递进式的发展路径,体现了内蒙古自治区从零碳园区建设的探索者到引领者的战略定位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已经先行一步,计划在 2025 年最终形成全绿色电源供给、智能物联能碳管理平台、国际零碳产业园标准、"风光氢储车" 零碳产业链集群等八大创新示范,助力当地实现约 3000 亿元绿色新工业产值,创造约 10 万个绿色高科技岗位,实现约 1 亿吨二氧化碳年减排的目标。
2指标体系有什么不同?
根据国家要求,零碳园区需要满足以下核心标准:
1减排目标
● 承诺在建设期内实现园区范围内碳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并趋近于零。
2能源结构
● 园区内企业绿电使用比例应达到较高水平,内蒙古自治区的零碳园区要求园内企业绿电使用比例接近 70% 以上。
3产业布局
● 优先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4基础设施
● 园区基础设施需满足绿色低碳标准,如采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等。
5管理能力
● 建设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强化园区及企业用能负荷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更为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分为核心指标与引导指标,二者功能不同却相互配合。
核心指标是园区建设必须达到的硬性门槛,是验收评估的首要条件,且按园区年综合能耗规模区分标准;若引导指标完成较好但核心指标未达标,可申请最长 2 年的培育期延长。
引导指标则侧重路径引导,作为验收参考,若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开展相关工作,说明原因后可不计入验收要求,体现了刚性约束与灵活调整的结合。
核心指标聚焦零碳建设的 “底线要求”,直接关乎园区是否具备零碳属性。
3内蒙古的零碳园区怎么建?
结合方案与相关政策,可以发现内蒙古自治区的零碳园区建设聚焦五大核心工程,形成 “源 - 网 - 荷 - 储 - 治” 一体化解决方案:
1.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是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内蒙古自治区高质量建设零碳园区工作方案明确了以下重点任务:
"绿电直供" 工程:支持园区探索实施 "绿电直供",通过电力专线直接接入园区内用电企业,实现绿电物理可溯源,为园区碳核查与碳足迹认证提供支撑。
电网系统建设:加快零碳园区电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支持电网企业、负荷企业或其他具有能力的主体等联合成立合资公司开展零碳园区配电网投资、建设、运营。
储能设施建设:强化储能和柔性负荷管理,构建绿色能源资源系统,通过储能设施平抑新能源发电波动,提高绿电消纳能力。
智能电网建设:建设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源网荷协调互动的电力智慧调度系统,开展电网侧、新能源侧、储能侧、用户侧调度运行系统智能化改造。
分布式能源系统:支持园区内企业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屋顶光伏、小型风电等,提高能源自给率。
2.绿电供给与消纳体系
绿电供给与消纳是零碳园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内蒙古自治区采取了以下措施:
绿电交易机制:全面推广绿电交易、优化绿电交易规则、完善市场化消纳新能源实施细则,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项目的绿电应用。
跨区域合作:加快推动兴安盟送电通辽、包头山北送电山南、"阿电入乌" 等跨区域新能源合作项目落地。
源网荷储一体化:深入推进零碳、低碳园区建设,探索园区 "绿电直供" 路径,加快 "源网荷储" 一体化项目建设,推动试点园区更多使用新能源。
新能源产业耦合:推动新能源与交通、建筑等产业耦合发展,研究出台 "新能源 +" 相关产业发展政策,重点在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地推广合金新材料等行业的绿电应用,在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地创新绿色算力、电算协同等 "新能源 +" 应用场景。
绿电消纳目标:2025 年,全区力争全年本地消纳新能源电量超过 2000 亿千瓦时,新能源外送电量达到 800 亿千瓦时,其中绿电进京超过 150 亿千瓦时。
3.产业低碳化转型
产业低碳化转型是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推动园区企业开展节能降碳诊断,引导高载能产业创新发展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绿色能源替代,推动传统产业耦合绿电、绿氢与碳捕集技术等,发展低碳冶炼、氢基炼化等零碳工艺。
零碳工厂建设:2025 年底前在零碳园区内建设一批零碳工厂,开展零碳工厂评价,建立改造升级项目清单。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支持园区和企业布局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示范工程,重点推动二氧化碳的高效低成本捕集与二氧化碳长期稳定资源化利用。
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碳捕集管网与绿氢、绿醇制备系统耦合,拓展二氧化碳驱油、地质封存、矿化固废及熔融盐储能供蒸汽等多元化利用场景。
产业结构优化:鼓励园区加快自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布局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探索以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的 "以绿制绿" 模式。
高载能产业转移:支持高载能产业有序向资源可支撑、能源有保障、环境有容量的园区转移集聚,探索深度降碳路径。
4.园区基础设施绿色化
园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是零碳园区建设的基础保障,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绿色建筑: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鼓励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示范。结合城市更新行动等工作,支持老旧小区和供热管网等改造升级。
清洁供暖:稳妥有序开展清洁供暖试点城市建设,支持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在热力管网无法达到的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牧区等,鼓励推广应用热泵技术,支持分散式可再生能源采暖。
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及水资源再生利用项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绿色交通:完善园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快运输工具低碳零碳替代,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鼓励纯电重卡、换电重卡等替代燃油重卡。
废弃物处理:健全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余压余热余冷、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
园区数字化:建设涵盖企业运行、项目建设、能耗管控、污染监测等一体化、"全景式" 园区管控平台,对单个园区给予一次性奖补。
5.能碳管理能力建设
能碳管理能力是零碳园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内蒙古自治区采取了以下措施:
能碳管理平台:支持园区建设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强化园区及企业用能负荷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为碳排放核算、源网匹配调节、电力需求侧管理、多能协同互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工作提供支撑。
标准体系建设: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参与《零碳产业园建设规范》《绿色电力应用评价方法》等多项国家、地方标准编制,从规划布局、统计核算、减排路径等方面,为零碳产业园的建设提供统一指导和保障。
碳足迹认证:支持园区探索实施 "绿电直供",通过电力专线直接接入园区内用电企业,实现绿电物理可溯源,为园区碳核查与碳足迹认证提供支撑。
碳计量中心:支持内蒙古建设国家碳计量中心,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开展产业园区和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评试点,推进源头降碳。
碳资产管理:支持园区引入外部人才、技术和专业机构,服务企业节能降碳改造、碳排放核算管理、产品碳足迹认证等。
碳普惠模式:支持内蒙古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强化金融支持低碳转型经济活动力度,开展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环境效益事前、事后评估,探索创新碳账户、碳普惠等模式。
来源:绿创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