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AI超充网络诞生,突破零碳城市新基建

发布日期:2025/8/15


      这些城市里基于储充的智能微网,最终可以聚沙成塔,打造城市新型电力系统,是零碳城市的新基建。


     小小一个充电桩,为何吸引了那么多巨头入局?从通信巨头,到新能源车企,再到锂电、光伏、储能等企业,让这个赛道陷入烈火烹油的境地。


      华为推出液冷充电,宁德时代布局换电站,比亚迪主攻兆瓦闪充技术,蔚来运营V2G充电站,中石化改造加油站为加电站,还有一系列光伏、锂电等企业提出光储充一体化战略。


      直到远景科技集团旗下零碳综合能源业务正式发布首个“人工智能超级储充网络”,我才想明白,这些城市里基于储充的智能微网,最终可以聚沙成塔,打造城市新型电力系统,是零碳城市的新基建。


     8月13日,在储能领跑者联盟主办的第四届EESA储能展上,远景科技集团正式发布重磅网络级新品——人工智能超级储充网络。


      这一网络级产品的发布,具有标志性意义,它不再是孤立的充电桩或储能柜,而是将储能、充电、人工智能调度与电力交易深度融合,打造充电网络、储能网络、智能微网和虚拟电厂网“四网融合”的智慧能源生态系统。


      这意味着城市能源基础设施的演进进入了一个全新里程碑,也意味着城市场景下新型电力系统的打造正式开启。


      正如远景零碳综合能源产品线总裁孙捷表示:“人工智能超级储充网络是构建城市新型能源系统的基石。这背后的支撑则来自于远景多年来在新型能源系统、新能源设备、人工智能、物联网、能碳管理等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产品能力。”


      充电桩已超越了简单的电动汽车补能设施,而是参与到城市新型电力系统的“毛细血管”的搭建之中。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未来需要投入十万亿级的资金量,把十几万亿度电输送到用户终端。除了特高压、柔性直流这种框架性的主干网络搭建外,更需要关注用电用能的最后十公里,需要更多的微电网和配电网,打通城市能源“毛细血管”。


      这一次,远景科技集团进一步升级和扩展充电网络,落地“AI超级储充网络”,打通能源生产、存储、调度与消费的每一个环节,为零碳城市目标提供可行的系统级解决方案。


      我们不妨从技术层面剖析远景为何有能力把“AI超级储充网络”从单一基础设施升华为城市新能源系统级解决方案。



图为远景AI超级储充网络示意图。


     1.超快充网络:电动车补能的起点与车网互动的入口。


     充电桩的起点,旨在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极速高效的绿色补能,解决电动汽车迅速攀升带来的“补能焦虑”。


     但这一焦虑的解决,也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电网的“承载焦虑”。当数以千万计的电动汽车无序接入,叠加光伏、风电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并网,给传统单向流动的电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局部区域的“电网过载”和“弃风弃光”现象日益严峻。


      一个功率高达480kW甚至更高的超充桩,其瞬时负荷相当于数十个家庭的用电量。一个拥有十几个超充桩的场站,在高峰时段对电网的冲击不言而喻。


      此时,单点充电桩模式已失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一个能够协同管理海量分布式能源的“智慧大脑”。


      这正是远景AI超级储充网络需要解决的第一个痛点。


      AI超级储充网络不仅是单点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种网络级的跃迁:将充电基础设施从单纯的电网“负荷”,转变为能够与电网双向互动、创造多重价值的“资产”,从而为构建灵活、高效、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奠定基石。


      超快充网络是车网互动(V2G)的关键入口。通过物联网技术,充电桩实现秒级数据采集,实时感知车辆充电需求与电网状态。在高电价或电网高峰时段,电动车可作为移动储能单元反向供电,参与削峰填谷,优化电网负荷。


      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提升能源利用率,更是电网与交通能源融合的桥梁,为未来V2G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2.储能网络与微电网:能量时移与本地优化。


      在这个系统中,充电桩只是一个“门面”,储能网络才是超级储充网络的“稳定器”。通过远景工商业储能一体柜,储能网络实现能量时移,在低谷电价时储存绿电,高峰时释放,缓解超充对电网的冲击。


      据估算,储能系统可将电网峰值负荷降低20-30%,显著提升系统稳定性。


      智能微网则进一步增强了本地优化能力。基于远景智能微网协同控制终端,充电桩、储能设备与分布式能源(如光伏)实现实时协同。毫秒级功率分配与负荷平衡技术,确保场站内设备高效运行,同时优先消纳绿电,降低碳排放。


      在AI的调度下,微网可以实现本地能源的供需平衡,最大化绿电自用率,并能在主网故障时切换到“孤岛模式”,为场站内的车辆提供不间断的能源服务。


       储能网络与微电网的结合,使城市能源系统从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为末梢能源自治提供可能,增强城市电网韧性。



图为远景可持续未来能源枢纽示意图


      3.虚拟电厂与AI调度:全局优化与电力市场参与。


      虚拟电厂(VPP)是AI超级储充网络的“智慧大脑”,通过聚合分布式储能、充电桩和可调负荷,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与辅助服务。远景EnOS智能物联平台支持跨区域、跨终端的资源协同,动态优化能量分配。例如,在电力市场中,虚拟电厂可根据实时电价调整储能充放电策略,实现收益最大化。


     AI技术是虚拟电厂的核心驱动力。远景在南方电网AI负荷预测与功率预测技术比赛中夺得双料冠军,展现了其在AI负荷预测和交易策略优化方面的领先优势。


     基于大模型的AI系统能够分析气象数据、市场价格趋势、负荷曲线和设备状态,制定秒级调度指令。例如,在绿电富余时,AI优先调度储能吸纳多余电力;在高峰时段,则优化放电策略,降低购电成本。远景AI系统可将储能运营收益提升15-20%。


      这一步升级非常有意义,让原本只是用电成本中心的充电网络,摇身一变成了能够参与电力市场并创造多元化收入的“能源资产”,参与到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如调频、备用)和容量市场中,彻底改变了充电基础设施的商业逻辑。


      4.全栈能力整合:从硬件到软件的闭环生态。


     写到这里,我们回到文章前面所述,入局充电桩的企业为数众多,但真正能打通“源储充网”链条并实现高效协同的却甚少,因为这考验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栈技术能力,也考验对新型能源系统的深刻理解。


      远景是极少数覆盖发电、电网、负荷、储能全链条创新产品体系的绿色科技企业。


      硬件层面,远景零碳超充桩、储能一体柜和智能微网控制终端构成坚实基础;软件层面,EnOS平台整合交易、预测、调度和优化功能,实现跨设备、跨网络的协同管理。例如,EnOS平台可兼容不同厂商的储能与充电设备,确保系统扩展性。


     更重要的是,远景通过AI大模型将硬件与软件无缝连接。AI不仅优化单一设备运行,还通过跨网络动态优化,将每一度电分配到最具价值的场景。


     而且远景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在四川成都、吉林白城、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部署的“光储充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储充网络+微电网”示范项目,为当地政府打造了可观可感的零碳标杆,证明了该模式在不同资源禀赋和市场环境下的可行性与价值。


      这些示范项目不仅是技术验证,更是零碳城市新基建的模板,为全球城市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路径。



来源:环球零碳  作者:维小尼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