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居住建筑强制光伏化,BIPV成最大赢家

发布日期:2025/8/16


     在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市场发展初期,产业格局呈现出显著的"重公建、轻住宅"特征。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凭借集中式开发模式和明确投资回报路径,成为技术应用的主阵地。而居住类建筑项目的渗透率长期低位徘徊,核心症结在于开发主体与终端用户的权责分离——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建设方,需承担光伏系统的初始投资成本,而使用方为分散的小区业主群体,二者缺乏直接利益捆绑机制。


      这种权责错配导致两个突出矛盾:其一,居住类项目加装光伏系统必然推高开发成本,在住宅销售价格受政府调控的背景下,房企难以通过提升售价转移成本;其二,光伏系统产生的节能收益由全体业主共享,开发企业无法建立有效的收益回收渠道。这种"成本内化、收益外化"的商业模式缺陷,直接抑制了房企在住宅项目中推广BIPV的积极性,形成制约产业下沉的市场壁垒。


    1 地方政策实践图谱
     从北京到广东的强制性标准落地


     但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我国各省市密集出台居住建筑光伏支持政策,从新建建筑强制安装到存量建筑改造奖励,形成全方位政策推动体系。


     北京率先将光伏纳入住宅标配。于2021年实施的地标《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891-2020第3.1.8条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应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或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2层以上的建筑,应有不少于全部屋面水平投影面积40%的屋面设置太阳能光伏组件;12层及以下的建筑,应设计供全楼用户使用的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或有不少于全部屋面水平投影面积40%的屋面设置太阳能光伏组件。



     上海市于2022年实施的《关于推进本市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实施意见》要求,居住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的面积比例不得低于30%。2024年9月,上海发改委进一步发文,鼓励有意愿的居民利用存量居住建筑屋顶建设户用光伏,并推进实施多产权存量居住建筑光伏试点。这一政策为老旧小区改造开辟了新路径。




      浙江于2022年10月实施的地标《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标准》(DBJ33/T 1105-2022)要求居住建筑配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标准明确规定了住宅建筑配置光伏组件的面积计算公式,为设计施工提供了量化依据。



     

     

     安徽省住建厅《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规定,新建居住建筑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的,光伏组件投影面积原则上不少于屋顶面积的20%。鼓励既有居住建筑在屋顶或墙面维修、更换建筑材料时,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实施节能改造。鼓励利用车棚、围墙,工矿企业堆场防雨棚、遮阳棚,收费站、声屏障、围栏等交通附属设施,以及其他较长使用年限的临时建筑等开展建筑光伏应用试点,拓展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场景。



      广东鼓励利用大型住宅区屋顶资源开发分布式光伏。探索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开展建筑光伏一体化试点示范。中山市规定新建居住区住宅建筑单体屋顶面积300平方米以上,按照《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第5.2.1条应安装屋面光伏系统,设计使用光伏系统面积不低于屋顶总面积的35%。



     在强劲的政策驱动下,住宅光伏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从高层住宅到乡村农房,从新建住宅小区到老旧小区改造,中国的居住建筑正披上一件件“光伏外衣”。


    2 多元应用场景
    住宅光伏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光伏在住宅领域的应用已从单一屋顶拓展到建筑各个部位,形成多种创新应用场景。光伏瓦正在取代传统屋顶瓦片,实现发电功能与建筑保护功能的完美结合。层间光伏幕墙解决高层住宅建筑屋顶面积有限的难题,既能满足安全性和采光需求,又能通过结构设计有效阻隔太阳辐射热,显著降低空调能耗。光伏阳光房替代传统阳光房,不仅美观透光,还有更好的隔热性能和经济性。光伏车棚作为住宅光伏系统的创新应用场景,不仅能提供遮阳避雨的基本功能,还将停车区域转化为发电基地,实现社区空间的多功能利用。



     尽管越来越多的地区出台政策强制性规定居住住宅须安装光伏,但其核心驱动力依然是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较于设计复杂、施工难度大且成本较高的层间光伏幕墙,光伏瓦、光伏阳光房、常规屋顶电站因其标准化模块设计、成熟的施工流程以及相对较低的初始投入,成为多数开发商的首选方案。这种选择在满足政策合规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兼顾了经济性。



     屋顶通常拥有最佳的日照角度和较少的遮挡,且传统屋顶光伏组件、碲化镉发电玻璃、光伏瓦等产品的安装结构相对成熟和标准化。从光照条件、安装便捷性、成本效益及安全性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屋顶无疑是住宅光伏最理想且最具经济性的安装场景。



     然而,屋顶光伏的安装具体到不同的住宅类型也各有侧重点:


     低层住宅应以美观度优先。光伏组件的安装首先考虑的是与建筑整体美观和风格的协调性。光伏瓦因其与传统瓦片近似的外观和一体化特性,能更好地融入建筑设计,避免突兀感。同时近年来,美观节能的光伏阳光房在别墅排屋等高端住宅市场也越来越受业主们的青睐。


     高层建筑安全性是核心。高层建筑在安装光伏组件时,安全性是压倒一切的考量。例如,在极端大风天气下,组件的抗风揭能力;火灾发生时,如何确保组件的快速断电、避免二次灾害,以及居民的逃生通道是否受阻,这些都是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任何安全隐患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高层住宅在安装光伏组件时要考量更多的因素。


    


     3 城市更新赋能
     老旧小区改造催生万亿级光伏市场


    在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的双重驱动下,也将为居住建筑光伏市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作为未来十年规模超十万亿的超级赛道,城市更新已明确将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核心主线,这为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战略支撑。


      我国既有建筑资源规模庞大,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既有建筑面积已突破600亿平方米,其中屋顶面积约100亿平方米。经专业测算,符合光伏改造条件的屋顶面积保守估计达30亿平方米,若按每平方米100瓦的装机容量计算,仅屋顶光伏改造的潜在装机规模即可达300吉瓦。更值得关注的是,5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立面面积蕴含着更大想象空间,采用光伏幕墙技术进行立面改造,将形成全球最大的建筑立面光伏应用市场。这些数据印证了一个事实:我国既有建筑的光伏改造已具备万亿级市场基础,必将成为建筑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立面采用碲化镉发电玻璃


     政策层面已形成立体化支持体系。2020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将老旧小区改造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其作为扩大内需、构建内循环的重要抓手。同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系统确立了改造框架:2020年启动3.9万个小区、近700万户的改造工程;2022年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至"十四五"末,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小区的改造任务。这一政策连续性为市场注入强心剂,推动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进入快车道。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赋能下,"光伏+"模式成为破解新型城镇化转型难题的关键路径。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在权威论坛上指出,若全国50%的老旧小区实施屋顶光伏改造,年发电量可达3个三峡电站的规模。他特别强调,光伏改造需与输配电体制改革协同推进,通过构建小区级智能微电网系统,将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储能、峰谷电价机制有机整合。这种"产-储-消"一体化的新型能源系统,可使小区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并兼具储能调峰功能,从根本上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


    4 全产业链协同
     构建居住建筑光伏发展新生态


     当前,无论是年均新增10亿平方米的新建居住建筑市场,还是规模超300亿平方米的存量改造市场,建筑光伏的应用前景均十分广阔。随着BIPV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居住建筑光伏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但要充分释放市场潜能,仍需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建筑企业需建立光伏建筑一体化全生命周期设计能力,在结构荷载、防水系统、电气接口等环节实现精准设计;材料企业应加快研发彩色、透光等差异化且经济性更高的光伏建材产品;能源管理部门需创新电力交易机制,探索"光伏+储能+充电"的社区能源交易模式;金融机构则要开发适配建筑光伏项目的绿色金融产品。


     居住建筑光伏的发展绝非单一技术突破,而是涉及城市规划、能源革命、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工程。唯有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建筑、能源、材料、金融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才能让太阳能真正成为住宅的标准配置,加速构建零碳社区和智慧城市的新生态。


来源:BIPV在线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