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输储加用:揭秘八大绿氢“零碳枢纽”
发布日期:2025/8/19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港口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重点场景,正加速向“零碳枢纽”转型。绿氢作为清洁、可储的新能源载体,成为港口破解“重卡运输、大型设备、船舶补给”等环节脱碳难题的核心路径。目前,中国已在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区域布局8大标杆性绿氢港口,通过“风电制氢-储运调配-氢能加注-场景应用”全链条落地,亮出港口绿氢产业发展“家底”,为全球港口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一、渤海湾港潍坊港区:全国首个“制输储加用”一体化示范港
作为全国港口绿氢产业化的“先行者”,渤海湾港潍坊港区依托山东半岛丰富的风电资源,构建了从绿电到绿氢再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闭环。
• 绿氢生产端:投用4台6.7兆瓦(MW)风电机组,配套建设200标准立方米/小时(Nm³/h)电解水制氢站,每年可将500万千瓦时(kWh)风电“弃电”转化为90吨绿氢,通过智能动态电解技术优化制氢效率,单吨绿氢成本降低165万元;
• 加注与应用端:建成500公斤/12小时加氢站,为港区10辆氢能重卡提供日常加注服务,实现“绿氢生产-车辆加注-物流运输”的场景闭环,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800吨;
• 示范价值:其“风光氢储”多能互补模式,首次实现港口绿氢“制、输、储、加、用”全链条国产化,为后续港口绿氢项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式。
二、青岛港:全国首个全场景氢能应用港口
青岛港以“全域氢能化”为目标,将绿氢渗透至集装箱运输、码头装卸、船舶补给等全场景,成为港口绿氢应用的“全能标杆”。
• 绿氢供应与加注:建成国内首座具备全运营资质的港口加氢站,日加氢能力超1000公斤,累计加氢量突破80吨,配套绿氢供应体系可满足大规模设备与车辆需求;
• 多场景应用突破:推广50辆氢能集卡(百公里氢耗仅9.7公斤),替代传统柴油重卡承担集装箱短驳任务;全球首创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能耗较传统设备降低28%;全国首艘7000匹马力氢电混合动力拖轮投用,单船每年可减碳1400吨;
• 技术创新:研发“氢燃料电池+液冷锂电池”混动系统,解决氢能设备在高负荷工况下的续航与稳定性问题,推动港口大型装备从“单一用氢”向“氢电互补”升级。
三、天津港:京津冀港口氢能“绿色走廊”核心枢纽
天津港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绿氢母站+氢能重卡网络”为核心,打造区域联动的港口氢能生态。
• 规模化绿氢供应:新源氢能加氢母站二期项目投产,年产能达5000吨,所产绿氢获国内权威清洁认证,可满足3000辆氢能车辆的加注需求,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万吨;
• 氢能运输网络构建:运营120台氢能重卡,打通“天津港-临港工业区”“天津港-南疆钢厂”等4条绿色运输线路,单月运输里程超14万公里,月均碳减排超14吨;
• 区域协同布局:联合京津冀氢能产业联盟,规划建设10座商用加氢站,目标形成“港口-腹地钢厂-物流园区”的氢能运输走廊,推动京津冀区域物流脱碳协同。
四、嘉兴港:长三角氢能重卡规模化应用示范港
嘉兴港聚焦港口集装箱短驳场景,以氢能重卡规模化运营为特色,成为长三角港口氢能应用的“流量担当”。
• 重卡应用规模领先:累计投用116辆49吨级氢能重卡,续航里程达400公里,全面覆盖港区集装箱“门到门”短驳任务,每年可替代柴油消耗超3000吨,碳减排量超9000吨;
• 全产业链生态构建:依托长三角氢能产业园,引入国鸿氢能、优沐科技等企业,建成“风电制氢-高压储运-加氢站网络”体系,绿氢年产能力逐步提升至2000吨;
• 场景拓展探索:作为浙江省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正在试点氢能源冷链物流、氢能快运车辆,推动氢能从“港口运输”向“城市物流”延伸。
五、宁波舟山港:“风光储氢”一体化自给自足港口
宁波舟山港依托舟山群岛丰富的风、光资源,打造“绿电自供-绿氢自用”的港口能源自给模式,降低对外部能源的依赖。
• 绿电-绿氢联动:穿山港区投用风电、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达2760万度,配套建设制氢加氢综合能源站,每日可生产绿氢超1吨,实现“绿电制氢-即时加注”的高效衔接;
• 设备氢能化升级:开发海陆兼备型风电机组(单机年发电量6000万度),投用“四机一体融合”氢能轨道吊(整合氢燃料电池、锂电池、超级电容、柴油机组),设备综合能耗降低30%;
• 未来规划:计划将绿氢应用拓展至船舶加注领域,探索“港口-沿海航运”碳交易联动机制,打造“零碳港口+零碳航运”示范线路。
六、上海港:聚焦船用绿色燃料的“氢能-甲醇”联动港
上海港以航运脱碳为核心,将绿氢作为船用绿色甲醇的原料,构建“绿氢制甲醇-船舶加注”的特色路径。
• 绿色甲醇加注突破:2025年完成国内首单国产绿色甲醇加注(单次加注2900吨),所用甲醇以绿氢为原料(绿氢占比超30%),可满足1艘1.4万标准箱集装箱船的跨洋航行需求,单航次减碳超800吨;
• 战略布局明确:规划到2030年建成全球领先的船用甲醇加注中心,届时绿氢年需求量预计达37.56万至192万吨,配套建设“油-气-电-氢”四合一综合补给站;
• 技术储备:联合长三角氢能企业开发船用燃料电池模块,试点氢动力港作船(如引航船、巡逻船),探索“氢能+甲醇”双路径支撑航运脱碳。
七、深圳港:华南地区港口氢能枢纽与深港协同示范
深圳港凭借区位优势,加速建设华南首个港口型氢能基础设施网络,并联动香港探索跨区域氢能合作。
• 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在建日供氢能力5吨的港口加氢站,配套投用氢燃料电池拖轮,采用“光伏-氢能-V2G(车辆到电网)”技术,实现光伏余电反哺电网,综合能源成本降低18%;
• 深港协同发展:与香港共建“全球船用绿色甲醇加注中心”,联合制定深港水域氢能船舶加注标准,推动跨境氢能运输与加注服务互联互通;
• 车辆规模化投放:计划2025年前投放600台氢能车辆,覆盖“深圳港-香港葵青港”“深圳港-东莞制造业基地”等运输线路,打造华南地区最长的跨市氢能运输走廊。
八、大连港:全球首个多品类替代燃料加注港,绿氢为核心支撑
大连港在船用绿色燃料领域先行先试,以绿氢为基础,拓展绿色氨、绿色甲醇等多品类加注服务,成为东北亚港口能源转型的“多元标杆”。
• 多燃料加注突破:完成全球首次100%绿电制备的绿色氨燃料加注,同时实现保税绿色甲醇加注(获国际可持续碳认证ISCC),成为全球首个可提供“氢、氨、甲醇”多品类替代燃料的港口;
• 产业联动布局:联合辽宁港口集团,建设绿氢仓储与中转基地,目标将大连港打造为东北亚氢能贸易枢纽,推动绿氢向东北腹地的钢铁、化工等行业外输;
• 技术协同: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开发低温液态储氢技术,解决北方港口冬季氢能储运效率低的问题,为寒冷地区港口氢能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总结:中国港口绿氢发展的三大核心经验
8大绿氢港口的实践,不仅实现了自身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更为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三大关键经验:
1. 技术路径闭环化:从“风电制氢”的源头清洁,到“高压储运”的效率优化,再到“氢能重卡、轨道吊、船舶”的终端应用,形成全链条技术闭环,破解了绿氢“产得出、运不走、用不上”的难题;
2. 政策与市场协同:依托国家“零碳港口”试点政策,地方通过设备补贴(如山东对氢能重卡补贴设备款40%)、碳交易收益返还等机制,降低企业氢能应用成本,推动市场化运营;
3. 区域与国际联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港口分别形成区域协同网络,大连港、青岛港等还与日韩、欧洲港口开展氢能标准互认,为全球港口能源转型提供“中国经验”。
未来,随着绿氢制造成本进一步下降、储运技术持续突破,中国港口将逐步实现“全场景氢能化”,成为全球零碳港口建设的引领者。
来源:源网荷储创研新视界 作者:胡宏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