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舟已过万重山!大连港打造全球航运"氢氨走廊"枢纽
发布日期:2025/8/22
在全球航运向“零碳”转型的关键期,港口作为航运燃料补给核心枢纽,正成为清洁能源落地的“试验场”。当前,中国港口中,大连港是唯一实现“风电绿电制氢—氢能应用—绿氨加注”全链条闭环的港口,其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跻身全球港口脱碳第一梯队,为中国引领航运能源革命提供了“可复制的标杆样本”。
一、大连港:打造“绿电-绿氢-绿氨”全链条零碳枢纽
作为东北亚重要港口,大连港依托区域风光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构建了从清洁能源生产到终端燃料加注的完整生态,关键环节均实现“技术自主+商业化运营”。
(一)风电绿电制氢:筑牢零碳燃料“源头根基”
大连港通过“跨区域绿电联动+高效制氢技术”,解决了绿氢生产“清洁性”与“经济性”的双重难题:
•绿电保障:与内蒙古赤峰百万千瓦级风光基地深度绑定,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引入100%可再生能源电力,年输送绿电超50亿千瓦时,为制氢提供“零碳电源”;
•高效制氢:配套建设2000标准立方米/小时(Nm³/h)碱性电解槽制氢站,采用“风光储+动态电解”技术,利用风电、光伏出力波动调整制氢负荷,单吨绿氢成本降至2.8美元(约合人民币20元),较传统煤制氢减少95%二氧化碳排放,年产能可满足50辆氢能重卡与绿氨合成的双重需求;
•技术自主:电解槽、氢气纯化设备等核心装备均为国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设备运行稳定性达98%以上,高于国际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二)氢能+绿氨加注:覆盖港口全场景脱碳需求
大连港不局限于单一燃料应用,而是构建“氢能服务陆地、绿氨服务船舶”的双燃料加注体系,实现港口脱碳场景全覆盖:
•氢能加注:服务陆地物流建成2座日加氢能力1吨的港口加氢站,专门服务港区50辆49吨级氢能重卡(续航400公里)与10台氢动力叉车,替代传统柴油设备后,年减少柴油消耗超2000吨,碳减排量达6000吨。加氢站采用“高压气态储氢+快速加注”技术,单辆车加注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满足港口物流“高频次、高效率”需求。
•绿氨加注:引领航运脱碳2025年7月,大连港完成全球首次绿色船用氨燃料加注——为5500马力(HP)氨动力拖轮加注12吨绿氨。该拖轮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氨气双燃料发动机,氨能替代比例最高达91%,燃烧后仅排放氮气与水,单船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00吨。与此同时,大连港绿氨产能达32万吨/年,产品通过国际可持续碳认证(ISCC)Plus与法国必维可再生氨认证,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商业化出口的绿氨产品,为后续国际航行船舶加注奠定基础。
•多燃料协同:构建零碳补给网络除氢能、绿氨外,大连港同步提供保税绿色甲醇加注服务(绿氢占比超30%),可满足1.4万标准箱集装箱船跨洋航行需求,单航次减碳800吨,成为全球首个可提供“氢、氨、甲醇”三大零碳燃料的港口。
(三)战略价值:打造东北亚氢能与绿氨贸易枢纽
大连港的全链条布局不仅服务自身,更承担区域能源转型“枢纽”角色:
•储运网络:联合远景能源建成8万立方米低温液氨储罐(全球单体最大),并规划通过LNG船开展绿氨跨洋运输,运输成本较传统槽车降低30%,目标成为东北亚绿氨中转核心;
•产业集群:吸引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机构落地,形成“风光发电—绿氢制备—绿氨合成—港口加注”千亿级产业链,预计2030年带动东北绿氨相关产值超500亿元;
•标准输出:主导制定《船舶应用氨燃料槽车加注作业规程》团体标准,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绿氨加注规则制定的核心参与者,为后续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二、其他港口:绿氨布局仍处“储备期”,与大连港存在明显差距
当前国内多数港口虽关注零碳燃料,但在“风电制氢—绿氨加注”全链条落地层面,尚未实现突破,主要处于技术储备或单一环节试点阶段:
•上海港:聚焦绿色甲醇加注,2025年完成首单2900吨国产绿色甲醇加注,但未将绿氨纳入短期规划,核心精力仍在航运甲醇替代;
•天津港:以氢能重卡规模化应用为核心(运营120台氢能重卡),虽提及绿氨加注设施规划,但项目仍处于可行性论证阶段,未进入实质建设;
•锦州港:定位“绿氨储运枢纽”,建成8万立方米低温液氨储罐,但仅承担中转功能,未开展港口直接加注服务,与大连港“储运+加注”一体化模式存在差距。
三、未来趋势:技术突破与政策协同,推动绿氨成航运脱碳核心抓手
大连港的实践已验证“风电制氢—绿氨加注”路径的可行性,但要实现规模化推广,仍需突破技术、成本与市场三大瓶颈:
(一)技术突破:聚焦效率与适配性提升
•氢能储运优化:大连港联合大连理工大学研发低温液态储氢技术,目标将氢能储运效率从当前气态的30%提升至85%,同时解决北方港口冬季低温储运难题,预计2027年实现产业化应用;
•绿氨合成降本:通过“风光储一体化+动态合成氨工艺”,优化绿氨生产负荷调节能力,目标2030年将绿氨成本降至280美元/吨(当前约450美元/吨),与传统船用重油形成价格竞争力;
•船舶适配技术:联合中船重工研发更高氨替代比例(目标100%)的船舶发动机,解决绿氨燃烧效率低、腐蚀等问题,推动绿氨成为主流船用燃料。
(二)政策与市场:构建协同支撑体系
•碳交易赋能:建议将绿氨加注纳入全国碳市场,允许使用绿氨的船舶获得碳配额收益,预计可降低港口加注成本15%-20%,提升航运企业使用意愿;
•国际合作互通:推动大连港与日韩港口建立绿氨加注标准互认体系,规划2027年实现东北亚区域绿氨加注网络互联互通,打造“中国—日韩”绿氨航运走廊;
•区域协同布局:依托“东北风光基地—大连港”能源通道,推动绿氨向东北腹地钢铁、化工行业延伸,形成“港口加注+工业应用”的多元化市场,降低单一依赖航运的风险。
从风电绿电制氢到氢能、绿氨双燃料加注,大连港的全链条突破,标志着中国港口已从“单一清洁能源试点”迈向“多燃料协同脱碳”新阶段。随着技术持续迭代与政策支持深化,大连港不仅将巩固自身全球零碳港口标杆地位,更将带动中国在航运脱碳领域形成“技术—产业—标准”的全维度竞争力。
来源:源网荷储创研新视界 作者:胡宏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