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化”浪潮:智算中心带来万亿级风口
发布日期:2025/8/28
绿电智算融合模式,应运而生。
当 AI 大模型训练一次要消耗 460 吨标准煤 —— 相当于 1 辆家用车行驶 200 万公里的油耗;当自动驾驶数据处理需算力集群 24 小时不间断运行,数字经济背后的智算中心,既需要海量电力保障,又要求绿色清洁的能源供给。
2025 年 7 月《绿色算力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4 年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达 1660 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1.68%。也就是说,每消耗 60 度电,就有 1 度用于数据运算。
而智算中心作为 “高耗能代表”,能耗增速远高于普通数据中心,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今年国家发改委为行业划定了 “硬标准”:首次将国家枢纽节点的新建数据中心纳入绿色电力消费考核,明确要求80% 的绿电占比。这一标准有多严格?对比来看,电解铝要求 45%、钢铁 30%、水泥 20%,智算中心的门槛几乎是传统高耗能行业的 1.6 至 4 倍。
这相当于给行业立下 “规矩”:不发展绿电,就难以进入国家枢纽布局。
但智算中心绿电化仍面临难题:它需要 “全天候、高稳定” 的电力供应,以青海联通 5000 匹算力集群为例,年耗电量达 1.5 亿千瓦时,相当于 10 万人口城市的年用电量,却面临能源供应的痛点。其中,绿电出力波动大,直接接入易导致设备宕机,每断电 1 小时就可能造成数百万元损失。
如何平衡 “绿电波动” 与 “稳定供电” 的矛盾,是智算中心绿电化的核心问题。
在此背景下,天合光能与中国联通合作的三江源 “绿电智算融合” 项目,成为行业首个可落地的实践案例,为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
01 绿电智算融合,三江源项目如何打造“标杆”?
为解决上述难题,“绿电智算融合” 模式应运而生。它整合风电、光伏、储能、充电等多种能源形式,实现清洁能源使用率100%,通过智能协同调度,让绿电稳定输送至智算中心,为其绿色发展提供全新解决方案。其中,储能系统扮演 “电力缓冲器” 的关键角色,有效化解了风光出力波动与算力中心稳定供电的矛盾。
天合光能与中国联通合作的三江源项目,是 “绿电智算融合” 的标杆案例。项目建设 6MWp 光伏、30kW 风电、500kW/1044kWh 储能系统、150kWp 光伏车棚及 310kW 充电桩,构建起完整的多能互补生态系统。
一、光伏系统:高原环境下的高效发电核心
天合光能为项目定制的至尊 N 型 720Wp TOPCon 双面双玻光伏组件,性能突出 —— 首年衰减仅 1%,年均衰减低至 0.4%,为长期稳定发电奠定基础。组件采用 210mm 大尺寸电池与双面发电设计,背面发电增益显著;搭配双玻技术,玻璃透水率几乎为零,耐候性和散热性能优异,即便在高原昼夜温差大、高辐照、强紫外线与大风沙的恶劣环境中,仍能稳定运行。
支架系统设计兼顾高效与稳定:地面光伏采用 15° 倾角固定镀锌钢支架,螺旋桩基础深达 1.8 米,确保高抗风稳定性;光伏车棚采用一体化钢构设计,组件以 5° 倾角平铺于顶棚,与充电桩协同建设,实现 “发电 + 停车 + 充电” 的三维空间复用。该方案共节约用地 81 亩,在有限空间内实现 5.9MWp 装机容量,大幅提升空间利用率。
智能运维方面,28 片组件串联匹配 300kW 组串式逆变器,容配比优化至 1.23。项目首年等效利用小时超 1600 小时,25 年年均发电量超 800 万度,为算力中心提供稳定绿电支撑。依托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持,天合光能确保组件全生命周期高效运行。
二、储能系统:平衡波动的核心枢纽
项目部署的天合光能 500kW/1044kWh 模块化磷酸铁锂储能系统(由 4 套 125kW/261kWh 储能柜并联组成),搭配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形成 “两充两放” 的调度模式:日间储存光伏富余电量,夜间或阴雨时段释放电能,补充算力负荷缺口。该系统全年可提供 1000 万度清洁电力,充放电效率超 80%,循环寿命达 6000 次以上,发挥 “能源管家” 的作用。
该系统具备三重核心优势:
安全可靠:集成电芯级 BMS 监控、四级安全防护及智能温控消防,在 2261 米高海拔及 - 40℃~80℃极端环境中可稳定运行;高效稳定:中国效率>98.55%,10ms 级响应电网指令,搭配防逆流装置,实现 100% 绿电就地消纳;经济智能:模块化设计支持容量灵活扩展,通过智能预测风光波动与算力负荷,动态优化充放电策略,帮助企业降低用电成本 20% 以上。
借助这一系统,项目有效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保障算力设备 99.99% 的高可靠供电,为 “绿电驱动 AI 算力” 提供核心支撑。
三、“源 - 网 - 荷 - 储 - 算” 五维协同的零碳示范
中国联通与天合光能合作的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微电网项目,在青藏高原建成全球最高海拔的 “零碳算力” 示范工程。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由天合光能全额投资建设,为算力中心提供零成本、零风险的绿电服务。
该方案首次实现 “源 - 网 - 荷 - 储 - 算” 五维协同,集成 6.18MWp 光伏、30kW 风电、500kW/1044kWh 储能及 788kW 充电桩,实现 100% 清洁能源自给,年供应清洁电力超 1000 万度、减排 CO₂超 8196 吨,创新亮点显著。
一是架构创新:采用 “风光储智能微电网 + 防逆流本地消纳” 架构,SmartEMS 系统联动算力负荷监控,动态匹配电力供应与算力需求;二是生态友好:光伏支架离地 0.3 米,不影响地面草场修复;车棚光伏复用 44 个车位空间,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三是高效落地:克服高原缺氧与冻土难题,仅用 4 个月完成施工,展现高效执行力;四是技术支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全产业链技术,实现安全高效运维,降低成本 20%。
该项目为 “东数西算” 国家工程提供绿电认证、能效优化与成本降低的一体化方案,为青海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注入动力,充分体现绿电驱动算力的循环经济价值。
据高工储能了解,依据青海政策,该项目未来可开展绿电直供,避免部分弃光浪费;同时结合算力负荷曲线反向优化电源适配,进一步确保 “算电协同”。
02“算电协同”,天合光能的前瞻与破局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深度渗透,全球算力需求持续增长,庞大的算力市场蕴含巨大潜力。
而绿电与算力结合的 “算电协同”,既是国家 “双碳” 战略落地的关键路径,也是待开发的万亿级蓝海市场,为企业开辟新增长赛道。
天合光能早已在 “算电协同” 领域布局。面对青海等西部省份出台的零碳算力支持政策,快速研发算力负荷模型调节技术,推动自身从 “能源设备供应商” 向 “综合电力储能服务商” 转型,深度参与绿电溯源平台建设,构建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以与中国联通合作的三江源项目为起点,天合光能持续优化光伏、风电、储能的配置比例,依托三大核心优势为客户创造 “降本 + 绿色” 双重价值:高效光伏组件的全场景适配能力、高性能模块化储能系统的安全灵活性、全场景新能源解决方案的定制能力。天合光能不仅提供优质设备,还为客户量身设计 “低成本获取绿电” 的方案。未来,天合计划扩大青海项目规模,推动 “算电协同” 模式规模化应用。
实现 “100% 绿电供给 + 全周期零碳排放” 并保障项目安全,考验企业多维度能力整合,这正是天合光能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自主研发能力。天合光能掌握先进的能源转换、存储与管控技术,自主研发的全链路 EMS 系统可实现算力与绿电实时联动,兼顾电网安全,即便在复杂工况下也能保障系统可靠运行。二是精准规划能力。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如青海高辐照、内蒙古优质风资源)与算力负荷曲线,通过全生命周期规划优化风光储配比,实现能源供需精准匹配。三是高效执行能力。三江源项目仅用 3 个月完成从规划到并网的全流程,攻克高原缺氧、冻土施工难题,建成智能微电网,背后依靠高效的团队协作与强大的项目管理能力。
在此过程中,天合光能 “光储协同” 优势明显,即通过光伏组件与储能系统的硬件适配、“发电 - 储电 - 用电” 全链路智能调度,构建闭环能源生态,为智算中心提供 “稳定、绿色、经济” 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更值得关注的是,天合光能与中国联通、青海省相关部门构建的协同模式,成为民企与央企、政府高效联动的典范:双方成立专项研发组,天合光能负责技术方案、设备供应与运维,中国联通对接算力需求与场景落地,实现全周期协作;针对西宁高海拔极端环境,专项优化设备选型,确保项目稳定运行,为 “算电协同” 规模化推广积累经验。
03 智算绿电化:下一个万亿级风口
当算力需求以每年 20% 的增速增长,当 80% 绿电占比成为智算中心的 “入场门槛”,当三江源项目证明 “绿电智算” 可落地、可盈利。 智算绿电化已不是行业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更蕴藏着万亿级市场的确定性机遇。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显示,2027 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 69GWh,2030 年增至 300GWh,2024-2030 年复合增长率超 80%。这意味着,随着全球千万匹级算力集群落地,储能作为 “绿电稳定器” 的需求将爆发式增长,成为智算绿电化的 “核心增量引擎”。
政策层面,“国家 + 地方” 协同框架持续完善:国家发改委划定 80% 绿电硬标准,青海、内蒙古等算力枢纽出台配套政策,如青海绿电直连细则,降低行业转型不确定性。
技术层面,光伏组件效率提升、储能电芯能量密度突破、“源 - 网 - 荷 - 储 - 算” 五维协同模式成熟,将持续降低绿电供应成本,推动智算绿电化从 “示范期” 进入 “规模化爆发期”。
未来,像天合光能这样兼具 “全产业链技术能力(高效组件 + 储能系统 + 能量管理)” 与 “项目落地经验” 的企业,将凭借 “设备供应 + 方案设计 + 运维服务” 的综合竞争力,将引领行业发展浪潮。
智算绿电化不仅在于推动单个产业转型,更将构建 “绿电 - 算力 - 数字经济” 的良性循环。绿电为算力提供清洁动力,算力反哺绿电系统优化,二者协同为数字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这场 “绿电化” 浪潮,是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是产业升级的方向,更是下一个十年最值得期待的确定性机遇。
来源:高工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