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从认知到实践,碳市场将如何改变经济?

发布日期:2025/9/3


       未来已来,碳不再是成本,而是资产。


       2025年,国务院《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这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更是一次关乎企业生存方式与增长逻辑的重构。


       四年时间,碳市场已从单一的电力行业拓展至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四大行业,并预计在2027年基本实现工业领域全覆盖。碳价从2021年的46.6元/吨,一路上涨至2025年8月的70元/吨左右波动,未来仍有巨大上升空间。


       市场规模也在飞速扩张——截至2025年7月,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已达6.95亿吨,累计成交额逼近480亿元。随着更多行业纳入、更多主体参与、更多金融产品推出,一个万亿级市场正在加速形成。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你准备好了吗?

01
碳市场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四年前,碳市场还只是电力行业的事,很多企业觉得与己无关。如今,钢铁、水泥、铝冶炼已正式纳入,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也已在路上。对所有工业企业而言,碳管理已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从“副线任务”升级为“主线逻辑”。


      一方面,政策收紧是大势所趋。基准值逐年下调,免费配额比例逐步减少,有偿分配将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金融工具开始出现,碳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也已在酝酿之中。


       这意味着,企业如果继续被动应对,只会面临越来越高的合规成本与经营压力;反之,如果能主动布局,却可能把碳约束转化为碳资产,甚至开辟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02
三类群体,三种策略:你属于哪一种?




       根据《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精神,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在面对碳市场时应有不同的策略重点。


       如果你是企业管理者——尤其是已被或即将被纳入的控排企业:


       你要做的不是等待政策落地,而是提前算清“碳家底”。用最新的基准值测算近三年碳排放,提前判断配额缺口还是富余。同时,完善内部MRV(监测、记录、核证)系统,确保数据质量经得起核查。


       更关键的是善于运用金融工具。比如在有偿分配底价公布之前,就通过碳质押、回购等方式锁定低成本资金,为未来碳资产运作留出空间。要把“碳”作为一项资产来经营,而不仅仅是合规成本。


       如果你是非控排企业但有意参与自愿减排市场:


       恭喜你,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的重启和拓展为你打开了新的机会窗口。你可以通过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项目、甲烷回收等方式开发CCER项目,将其变成可交易、可质押、可融资的碳资产。


       从现在开始,就要实时跟踪方法学更新,提前整理好排放、能耗、产量等数据,做好CCER项目开发的准备。这不仅能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还能提升绿色形象,更容易获得绿色信贷和政府补贴。


       如果你是金融机构从业者:


       碳市场是你们不能错过的战略赛道。《意见》已经从制度层面打开了碳质押融资的通道,配额和CCER都可以作为标准化押品。银行可以通过碳金融产品拓展低风险资产,投资基金则可以把碳资产及其收益权打包进投资组合。


       要想抓住这一波机会,必须练好“估值、产品、策略”三项内功。建立科学的碳资产估值模型,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碳金融产品,制定长期的双碳投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据先机。



03
碳市场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经济和生活?







       到2029年及以后,中国碳市场将呈现更加成熟的面貌:


       行业覆盖将基本全面,包括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主要工业领域都将纳入碳市场;


       交易主体将更加多元,从控排企业扩展到金融机构、专业交易商乃至自然人;交易产品将更加丰富,从现货扩展到期货、期权等衍生品;


       碳价水平预计将稳步上升,有望达到150-200元/吨;自愿减排市场将与国际接轨,CCER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大。


       这些变化将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


       对高耗能企业来说,绿色转型不再是负担而是竞争力;


       对金融机构而言,碳金融将成为新的增长极;


       对个人来说,不仅可能参与碳交易,还会出现碳资产管理、碳核查等新兴职业机会。



04
如何行动:从认知到实践的关键几步




       面对碳市场大潮,主动行动者将成为赢家,被动观望者可能被淘汰出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对企业来说: 立即开展碳盘查,建立碳管理体系,将碳成本纳入经营决策;积极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降低碳排放强度;探索开发CCER项目,开辟新的收益来源;善用碳金融工具,盘活碳资产。


       对金融机构来说: 关注碳资产管理和低碳技术领域的投资机会;密切关注碳金融衍生品的推出进程;开发与CCER挂钩的绿色金融产品;培养专业的碳金融人才团队。


       对个人来说: 学习碳市场相关知识,为参与自愿减排市场做准备;考虑碳资产管理、碳核查、绿色金融等新兴职业方向;关注个人碳足迹减少和碳汇项目参与的潜在收益。



05
碳市场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它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改变企业盈利模式,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在这场深刻变革中,早准备、早布局、早行动的企业和个人,将有机会分享千亿级的碳市场红利,在绿色低碳转型中赢得先机。而那些等待观望、被动应对者,不仅可能错失发展机遇,还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江苏碳加数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绿色交易所将联合开展“碳资产管理”职业技能培训。


       在此次“碳资产管理”培训活动中,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承办单位,凭借其在行业内的深厚积淀、对政策的权威解读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培训提供了核心支撑。


       绿交所不仅深度参与课程体系设计,保证培训内容紧密贴合全国碳市场的最新政策动态和实务操作要求,还邀请了来自碳市场研究、碳资产管理服务的资深专家进行授课。


       碳市场的大门已经敞开,你是选择站在门外,还是主动走进这个新时代?


来源:碳排放权交易信息中心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