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战略转向,中国绿氢产业优势进阶!
发布日期:2025/9/5
引言
澳大利亚绿氢项目的大规模搁浅,正迫使韩国重新绘制其全球氢能供应链版图。作为韩国氢能进口的“前哨站”,澳大利亚因成本超支、政策反复和基础设施滞后,导致40%的绿氢项目停滞。韩国氢能联盟(H2Korea)主席金宰弘直言:“我们必须在中东、中国等地区建立多元化供应体系。”这一战略调整的背后,是中国绿氢产业在技术突破、产能规模和地缘协同上形成的三重竞争力,正在重塑东北亚氢能贸易格局。
一、技术突围: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中国速度
1.工业场景的颠覆性突
中国在绿氢应用技术上的突破已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验证。鞍钢集团全球首套绿电绿氢流化床氢冶金中试线的贯通,标志着中国在钢铁行业实现“碳冶金”向“氢冶金”的跨越。该项目采用碱性电解槽制氢,直流电耗控制在3.87-4.40千瓦时/标方氢气,产出的直接还原铁金属化率达95%,吨铁二氧化碳排放趋近于零。这一技术突破直接对接韩国浦项制铁的炼钢需求——浦项制铁计划从中国进口绿氨用于电炉炼钢,预计2026年实现首船交付。
2. 海水制氢的成本革命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研发的250千瓦级海水制氢装置,可直接利用海水生产纯度99.999%的氢气,每立方米海水制氢成本仅0.4元。这一技术在山东、江苏等沿海省份快速落地,例如山东烟台的“海上风电+海水制氢”项目,通过漂浮式风电平台与海水电解槽集成,将绿氢成本压缩至2.8美元/千克,较澳大利亚同类项目低30%。这种技术优势使中国在应对韩国船用燃料需求时更具竞争力——韩国现代商船计划2027年推出绿氨动力集装箱船,中国沿海项目可通过每周3-4班直航航线,将绿氨运输成本控制在中东至韩国的1/3。
3. 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中国已形成从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槽制造到氢储运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海外订单占中国电解槽企业总订单的36%,欧洲、阿曼、泰国等市场验证了中国设备的性价比优势。韩国SK E&S与中国能建签订的绿氨供应协议,正是基于中国在电解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整合能力上的双重信任。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氢能标准制定上开始掌握话语权——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正在推动氢能装备KC认证与中国标准互认,预计2026年实现首批设备互认。
二、产能跃迁:从区域布局到全球供给的中国力量
1. 产能规模领跑全球
截至2025年8月,中国已累计规划绿氢项目超400个,对应电解槽需求达72GW,绿氢产能突破800万吨/年。这一规模不仅覆盖国内钢铁、化工等行业需求,更具备出口韩国的潜力。以国家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为例,其年产30万吨绿氨的规划产能,可直接满足韩国浦项制铁15%的炼钢用氢需求。内蒙古作为中国绿氢产能核心区,2025年规划产能达20万吨/年,通过“绿电制氢-氢合成氨”路径,可通过铁路专线将产品快速输送至天津港,再经海运48小时抵达韩国仁川港。
2. 区域协同释放红利
中国氢能产业呈现“西部制氢、东部转化”的协同格局。在西部,新疆库车2万吨/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已投产,绿氢成本降至1.8美元/千克;在东部,上海、苏州、嘉兴组成的“氢走廊”开通物流专线,500辆氢能重卡每公里运输成本较燃油车降低30%。这种区域分工使中国能灵活应对韩国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韩国钢铁企业偏好高纯度绿氢,可由西部大型电解槽项目供应;韩国船用燃料市场需要绿氨,可通过东部沿海项目实现“制-储-运-用”一体化。
3. 政策赋能的产能扩张
中国《能源法》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财政部对绿氢生产给予最高2000元/吨的补贴,直接刺激企业扩产。宁夏某煤化工企业投建的光伏制氢装置,预计年减碳50万吨,政府补贴覆盖了30%的改造成本。这种政策红利使中国绿氢产能在2025-2030年间有望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为韩国提供长期稳定的供应保障。
三、地缘重构:从供应链风险到战略协同的中国价值
1. 物流成本的绝对优势
中国与韩国的海运距离仅为中东至韩国的1/3,以液氢运输为例,中国至韩国的运费比中东低约0.8美元/千克。锦州港的8万立方米低温绿氨储罐项目,通过每周3-4班直航航线,可将绿氨运输时间压缩至48小时,较澳大利亚缩短72小时。这种物流优势在紧急调货场景中尤为关键——2025年6月澳大利亚CQ-H2项目终止后,韩国浦项制铁通过中国山东某项目的应急供应,避免了炼钢产线的停工。
2. 供应链韧性的战略价值
澳大利亚项目的失败暴露了韩国过度依赖单一供应源的风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氢国,年产氢量达4000万吨(含灰氢),其稳定的供应能力可成为韩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氢能装备制造上的自主性(电解槽国产化率超95%),使韩国无需担心类似澳大利亚的设备进口限制。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评估报告指出:“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能使韩国氢能项目建设周期缩短18-24个月。”
3. 区域合作的制度创新
中韩正在构建多层次氢能合作机制。在政策层面,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聚焦绿色低碳领域,拟对氢能设备及衍生品实施关税减免;在产业层面,广东省与韩国庆尚北道建立氢能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氢能重卡、分布式发电等场景落地。这种“政策+产业”的双重协同,使中国绿氢进入韩国市场的壁垒大幅降低——韩国现代汽车与中国能建合作的氢能牵引车项目,已通过中韩联合实验室完成安全认证,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应用。
四、挑战与破局:中国绿氢的进阶之路
1. 标准认证的跨国博弈
韩国对氢能产品的纯度、储运安全等标准要求严格,中国企业需加快获取KC认证及ISO 14687等国际资质。建议通过中韩联合实验室等平台,推动技术标准互认。例如,现代汽车与中国能建合作制定的液氢运输安全规范,已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预审阶段。
2. 中东低成本产能的竞争
中东绿氢生产成本约2.16美元/千克,虽低于中国沿海地区的2.5-3美元/千克,但加上运输成本后,中国在韩国市场的总成本优势将显现。中国可通过“技术授权+本地化生产”模式进一步压缩成本——中核集团与阿曼合作建设的绿氢制甲醇项目,已实现电解槽本地化组装,使当地绿氢成本降低15%。
3. 储运体系的瓶颈突破
氢气储运成本占总成本的50%以上,中国需加快布局液氢储罐、管道输氢等基础设施。建议借鉴欧洲“氢能银行”模式,与韩国共建跨境绿氢交易平台,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储运成本。例如,锦州港的低温储罐项目,通过中韩联合运营,已将液氢运输损耗率从8%降至3%。
结语
韩国氢能采购的战略转向,本质上是全球氢能供应链的价值重构。中国凭借技术突破、产能规模和地缘协同形成的三重竞争力,正在成为韩国能源安全的“新锚点”。正如韩国氢能联盟主席金宰弘所言:“多元化供应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未来,中国若能在标准互认、储运基建和政策协同上持续突破,有望在东北亚氢能经济圈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韩方案”。这场从“资源依赖”到“技术主导”的变革,不仅关乎产业竞争,更将重塑21世纪全球能源治理的话语权格局。
来源:源网荷储创研新视界 作者:胡宏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