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走向能源: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
发布日期:2025/9/10
一、政策信号:AI走向能源的核心场景
9月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能发科技〔2025〕73号)里,列出了几十个应用场景。从电网、煤炭到核电、油气,AI无处不在。但如果要挑出未来3-5年最有可能形成商业突破的方向,答案几乎呼之欲出: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谁让笔者就是干这个的呢,不接受反驳~)
为什么是它?其实道理很简单:
一是政策优先级高,这次文件专门把虚拟电厂、分布式储能、智能微电网点名列进“人工智能+能源新业态”;二是市场矛盾最尖锐,新能源装得越来越多,电网的调度压力越来越大,灵活性资源必须有人兜底;三是AI的应用价值最明显——预测、调度、交易,本质上全是模式识别和优化决策的强项。换句话说,这不是给能源系统锦上添花,而是必须补的关键一块
二、虚拟电厂——AI决策
虚拟电厂这个词已经喊了好多年,概念大家都懂:把分散的光伏、储能、充电桩、空调负荷统统拉进来,打包成一个“大电厂”去市场上参与。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过去这事儿一直有点叫好不叫座,难点在哪?一是预测不准,调度老是慢半拍;二是资源五花八门,协调起来成本太高;三是缺乏实时做决策的“脑子”。最后就是看着热闹,实用价值有限。
这次政策里的一句话点破了未来的方向:
“虚拟电厂运营商平台根据电网调节指令、市场信息,结合资源特性的动态变化,进行控制策略的智能优化和控制指令的智能生成,实现大规模灵活性资源聚合优化调控、实现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的智慧交易决策。”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AI要干三件事:
1. 更准的预测:不仅能预测负荷、功率,还能预测市场价格,多维度的数据揉在一起算,比传统统计学模型快得多,也准得多。
2. 更优的决策:面对一大堆异构资源,先动谁、后动谁、动多少?AI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里,实时给你算出最优解,实现“聚合优化”。
3. 更聪明的交易:未来的虚拟电厂不再是被动听指令的“工具人”,而是能根据市场情况主动报价、参与博弈的“交易员”。
一句话,AI让虚拟电厂从一个松散的“资源集合体”,变成了一个有感知、会思考、能决策的“灵魂主体”,进而实现的是「AI决策」。
三、智能微电网——AI执行
如果说虚拟电厂玩的是“合纵”,把外部资源拉到一起;那智能微电网玩的就是“连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比如一个工业园区、一栋商业楼宇里,把源、网、荷、储这几件事给捋顺了,搞“内部循环”。
问题在哪?实时调度太复杂。光伏出力像过山车,储能有充放约束,用户负荷又常常出人意料。稍微搭配不好,就要么效率低下,要么出事故。
AI的价值就在这里,毫秒级调整,把储能、空调、充电桩一键协调;一边盯电价,一边算碳因子,帮你在能效和低碳之间找平衡;越用越聪明,自学习能力让它不断迭代逼近最优。
面向多种新能源,多目标,多需求的智能微电网,结合AI之后,实现的是「AI执行」。
四、深层逻辑:从“硬件红利”到“算法红利”
聊到这儿,其实政策背后真正的逻辑已经浮现了。
过去几年,我们能源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吃的主要是“硬件红利”。光伏组件价格一降再降,电池工厂遍地开花,逆变器卖到海外……靠的是规模化制造和成本控制。
但任何硬件的红利都有见顶的时候,边际效益会递减。这次的文件,恰恰释放了一个极其明确的信号:下一阶段的竞争,核心将是“算法红利”。
这话怎么理解?
• 谁能把预测精度再提高1%,谁就能在电力现货市场里多赚一份钱。
• 谁能让调度响应再提前30秒,谁就可能在一次电网故障中避免巨大的损失。
• 谁能把碳因子和电价模型结合得最好,谁就能在零碳园区服务里拿到更高的溢价。
AI的本质,不是创造一种新硬件,而是让你手上已有的硬件资产(光伏、储能)价值倍增。
五、商业模式的拐点
这个趋势,对行业里的每个玩家都意味着商业模式的拐点:
• 售电公司不能再只做倒买倒卖的“电贩子”了,必须转型成能提供“智能调度服务”的“能源管家”。
• 储能投资方会发现,单靠峰谷价差套利越来越难,必须叠加上AI的实时优化和市场交易能力,才能跑赢大盘。
• 园区开发商打造零碳园区,卖点将不再是“我装了多少光伏”,而是“我有一套多么聪明的碳-能一体化管理系统”。
• AI技术公司也别光想着卖算法,必须一头扎进能源的场景里,把你的模型跟真实的设备、交易接口打通,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总而言之一句话:虚拟电厂和智能微电网,就是AI和能源结合的第一个主战场,也是未来所有能源企业都必须抢占的“算法高地”。
当大家还在讨论“光伏要不要扩张、储能回本多久、电网怎么消纳”时,但政策已经给出了未来5年的答案:
电不是问题,智能才是问题。
没有智能调度的虚拟电厂,只是一盘散沙。
没有AI赋能的微电网,只是一个缩小版的传统电网。
未来能源的核心,不再是多建几台发电机组,多投几个项目,而是“如何让智能真正接管复杂性”。
这,可能才是这份文件背后,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来源:本末电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