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碱抛光+微纹理!TOPCon电池效率突破24.78%

发布日期:2025/9/17


         中国光伏技术再次迎来高光时刻!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正为TOPCon电池的效率提升打开新思路。来自扬州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精细的后表面处理工艺,成功将TOPCon电池的转换效率推至24.78%——别小看这个数字,它背后隐藏的,是一场关于光、电与材料表面的微观博弈。

       目前TOPCon技术虽已成为主流,但背表面复合高、光吸收不足等问题始终制约其性能突破。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钝化层优化或金属接触改进,而这次中国团队独辟蹊径,从“表面形貌”这一常常被忽视的角度切入,系统比较了四种不同的后处理工艺。


         他们发现,单纯做酸蚀刻(E)虽然简单,效果却有限;微纹理酸蚀刻(EM)能小幅提升填充因子,却牺牲了开路电压;碱抛光(P)效果更均衡,效率可达24.73%。但真正称得上“黄金组合”的,是碱抛光+微纹理处理(PM)——它不仅同步提高了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更一举将电池效率推至24.78%,填充因子高达84.24%,可谓性能与稳定性的双赢。


          为什么PM组合能够胜出?这背后是一道精巧的光学与电学综合题。微纹理结构延长了光在电池内的传播路径,尤其改善了长波光的吸收,而碱抛光处理则大幅优化了多晶硅/氧化硅界面的质量,显著降低界面复合。换句话说,它既让光“停得住”,又让电“出得去”。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表面形貌调控的思路,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工艺方向。它不依赖昂贵的新材料或颠覆性的结构设计,而是通过对现有流程的精细调整,实现效率的显著提升——这对于推进技术产业化无疑是一条务实且高效的路径。


          笔者认为,这项研究体现出中国光伏科研正逐渐走向深入和系统化。我们不再满足于工艺参数的微调,而是真正从物理机制层面探索效率提升的根源。正如论文通讯作者王勤勤所言,这项研究为n-TOPCon电池的后表面设计提供了“直接指南”,其价值已远超论文本身。


           目前该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要走向量产,还需考虑工艺复杂度、设备兼容性与成本效益。一旦突破这些瓶颈,无疑将强化TOPCon技术在下一代光伏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在碳中和目标引领全球能源转型的今天,每一项效率的提升,都是我们对未来清洁能源世界的一份贡献。而中国科研人员,正在用扎实的技术创新,让这份未来更快到来。


来源:清洁能源视界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