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碳中和“硬核”指标!风光产业“吸金”15万亿

发布日期:2025/9/27


     过去一年,风电与光伏行业在“过剩、亏损、破产”中徘徊,企业信心受挫,资本热度骤降。2025年9月24日,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重磅宣布:到2035年,风电和光伏总装机将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36亿千瓦。这是一次对外承诺、对内定盘的“硬指标”,不仅明确了风光发展的方向与底线,更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风光产业的战略地位不仅未变,反而更被强化,其未来发展已不容置疑。


      这对于处于调整期的风光行业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01
      风光已成为国家级“硬任务”


     当前,风电和光伏行业面临的并非“是否发展”,而是“如何加速”。这是此次2035年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承诺所释放的根本信号。


      根据承诺,中国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总装机将超过36亿千瓦,而2020年仅为约6亿千瓦,“十四五”末(2024年底)也刚刚13.5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平均每年需新增风光装机2.2亿千瓦以上,年增速需超过当前全球风光年新增装机总量,任务极其艰巨。


      政策层面,这一目标首次以国际承诺的形式写入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不仅要接受联合国气候机制下的通报与透明机制监管,也代表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立场和履责态度。


     从“十四五”规划中“稳中有进”的态度,到如今公开承诺中长期“必须完成”的量化目标,风光行业的定位已经完成从“高景气赛道”向“国家基础设施核心组成”的根本转变:


      不再是政策鼓励的“方向选择”,而是国家责任下的“底线任务”。


     不再完全依赖市场机制调节,而是由政策兜底、制度保障、财政加持组成的新型发展模式。


      不再是“可替代”角色,而是支撑能源安全、引领绿色转型的“压舱石”。


      因此,不论短期周期如何波动、企业盈利如何波动,风光的“主力军”角色已被锁定。政策明确在“定方向、划底线”,全社会要做的是,跟上节奏、抓住窗口、穿越低谷。


     02
     未来15万亿元级别的新增空间


     以当前平均系统投资成本3000元/千瓦测算,风光新增装机的直接投资规模就将超过6.6万亿元。若综合考虑储能系统、送出通道、负荷侧消纳、调峰调频设施等配套投资,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拉动的市场空间将超出15万亿元,构成一个与“房地产黄金十年”相当的绿色发展主战场。


     从结构看,这轮增长将呈现“三大特征”:


     风电端,海上风电将在“提速降本”与政策引导下加快扩容,沿海经济带与“三北”地区的陆上风电基地将继续扩建,“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迎来规模化落地。


     光伏端,分布式和集中式两翼齐飞,特别是“千乡万村驭光行动”“零碳园区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工程的推进,推动BIPV(建筑光伏)、农光互补、工业园区光伏快速崛起。


     设备侧,光伏组件、风机、逆变器、储能电池、变流器、边缘控制等关键设备将迎来“确定性增量”与“性能升级”双重需求,形成新一轮“技术驱动的扩容红利”。


     可以说,在2035“硬指标”的强牵引下,风光市场已不是“是否有市场”,而是“谁能抓住这波大规模确定性红利”。


      在需求如此确定、投资如此巨大、周期如此长远的背景下,即使当前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或价格战,也不应被误读为行业见顶,而应看作是市场出清与优胜劣汰的必经阶段。


      03
      风光正成为中国的“新工业优势”


     当前,全球绿色转型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高地,但并非所有国家都具备发展风光产业的系统能力。而中国,正在这场绿色产业竞赛中确立“新工业优势”。


     在光伏领域,中国企业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等全链条环节,均已形成全球最大规模和最低边际成本的产业体系。2024年中国厂商在全球光伏组件出货中占据极高份额,行业集中度高,部分测算显示前十大厂商合计占比达 80%-90%。TOPCon、HJT、BC等技术不断迭代,在优质资源地区或高效设计条件下,光伏发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已有部分项目降至 0.130.20 元/kWh 以内;在全国范围内,部分区域也正在向 0.10 元/kWh 的目标靠拢,在多数地区已具备平价乃至低价上网能力。


      在风电领域,中国风机制造企业如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等稳居前列,多家进入全球前十。陆上风机在部分优质资源区的入网中标价已有下探趋势;海上风电整体造价虽高于陆上,但中国厂商在海况适中海域的成本降幅明显,相较欧洲存在差距优势。与此同时,中国还掌握全球最多的风电安装船、最长的叶片制造能力和最高塔筒供应能力,具备全流程交付能力。


      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等绿色贸易规则逐步落地,全球绿色供应链面临重构。中国风光产业凭借低碳制造+高性价比+规模交付,有望在新规则博弈中保持出口优势,成为“绿色产业链的压舱石”。


       更关键的是,2035硬指标不仅是国内目标,更是向全球展示产业能力与气候责任的窗口。当风光变为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意味着其背后承载着国家信誉、技术输出与规则博弈的“战略使命”。


      随着BIPV、绿氢、智能电网、虚拟电厂等新模式推进,中国企业正从“提供产品”转向“输出方案”,从“制造能力”走向“标准制定能力”。风光,不再只是绿色能源,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竞争核心。


    04
     长期价值将压倒短期波动


      自2024年以来,光伏与风电板块整体持续承压。Wind 指数中的光伏成分一度年内下跌逾 30%,部分龙头企业股价暴跌超过 60%。多数光伏上市公司市值也较年初累计缩水数千亿元级别,行业调整幅度之大、信心冲击之剧,前所未有。风机、组件、逆变器、储能等环节多数企业陷入亏损或接近盈亏平衡点,行业普遍面临“库存高企、订单不稳、现金流紧张”的现实困境。


      但如果我们从2035“36亿千瓦”的装机目标反推产业逻辑,就会发现当前的“至暗时刻”,或许正是价值重估与战略布局的前夜。


     从量看,未来10年仍需新增22亿千瓦风光装机,年均220GW以上的建设节奏将拉动整机、支架、电池、逆变器、EPC等全链条确定性需求。


     从价看,随着产能出清、头部整合、海外出海、储能联动,风光产品价格趋稳、毛利恢复已是大概率事件。


     资本市场的定价,早已将“过剩”“亏损”“价格战”情绪化反应计入估值底部,而2035硬性目标所带来的长期现金流、盈利能力修复,以及产业估值体系重塑,正是当前市场尚未充分定价的核心逻辑。


     从中央到地方,从金融到财税,政策托底正在提速: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制造专项再贷款正加快流向风光及储能项目。


      国家政策正推动“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零碳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加速落地,带动项目投建。


     央企、国企回归主力采购商角色,正通过集中批量采购稳定市场预期。


      地方政府平台和开发区将成为未来光伏“稳定装机”的主力队伍。


     当前风光板块的市盈率、市净率均接近过去五年历史最低水平,在2035“任务型需求”确定的背景下,产业链中的头部企业更有望率先走出调整周期。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当政策、需求、成本、结构四重驱动确定存在,短期亏损不再是恐慌源,而是判断谁能穿越周期、掌握未来话语权的起点。


     可以预见,未来资本市场将回归理性定价,把“短期阵痛”视为高质量发展前的洗牌窗口,而非风光产业的终结信号。


      短期的低谷并不可怕,反而是市场出清、产业升级、资本重估的窗口期。可以说,中国风光产业正从“至暗时刻”走向“黄金十年”的关键转折点。政策红利、市场刚需与技术突破正在形成合力,谁能穿越眼前低谷,谁就将在未来占据新的高地。



来源:中能智库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