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消纳!浙江“0”弃风光的秘诀
发布日期:2025/9/28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192号,以下简称“1192号文”)。文件的核心就是完善电力市场价格机制,破解就近消纳项目发展难题。
对于文件出台的背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曾表示,主要在于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消纳难度上升加大等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以来,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不止一次提到新能源消纳问题。在6月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宣布今年5月底,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火电装机比重这一重磅消息时,还特别提到,下一步将把新能源消纳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点。
另外,9月1日,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各地区平均弃风率和弃光率均超5%,明显高于2024年同期,消纳问题依然严峻。
但是也有例外,部分地区的风光消纳数据十分喜人,如浙江,在1-7月,该省的风电和光伏新能源均实现了100%消纳,这在全国十分少有。而且,这是浙江在高比例外来电、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峰谷差的“三高”压力下取得的成绩,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1)浙江新能源“成长的烦恼”
在国内,新能源消纳是一个普遍问题。今年8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就表示,随着新能源规模的迅速扩大,一些地区新能源消纳利用确实也面临压力,这是新能源“成长的烦恼”。
简单来说,新能源消纳问题就是新能源电用不完的问题,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由于部分企业、尤其是用电大户停工,导致用电负荷大大低于新能源的出力。这种压力在开通电力市场的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因为现货市场价格最能反映当地的新能源电力供需情况以及消纳问题。
一方面是现货市场的价格逐渐走低。此前,浙江省发改委曾披露,2025年,浙江省电力现货比例提高至10%,电力现货价格较现货市场运行前降低0.1元以上。
另一方面是负电价的出现。如作为光伏装机量全国第一的山东曾多次出现负电价,甚至在2023年5月出现连续22小时的负电价。负电价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某些时段,新能源发电量远超用电需求,导致电力供大于求。
在国内,浙江是第二个出现负电价的地区。今年1月19日和20日,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连续两天出现负电价,最低时仅为-0.2元/千瓦时,1月27日更是出现了现货全天负电价的情况。今年1—5月,全省负电价时长占比超过5%。
2025年1月27日,浙江电力市场实际供需图(来源:国能日新)
为了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浙江也采用了多种措施,如加大电网改造,尤其是针对分布式光伏项目主要位于广大农村地区的问题,国网浙江电力开展多轮农网改造。目前,浙江户均变电容量超过7千伏安,远超河南、河北等分布式光伏大省。
另外,为了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同时解决其波动性问题,浙江也在大力发展储能。2024年,浙江省能源局发布补贴政策,鼓励电网侧储能建设。仅2024年,全省就新增电网侧储能180万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818%。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电网侧储能超236万千瓦;而抽水蓄能电站装机更是超过900万千瓦,还有16座在建。
(2)发电侧:构建多元交易体系
除了加大电网承接能力和配储之外,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浙江省的另一项重要手段就是利用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进行引导。
此前,有代表曾提案称,现货交易是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的必由之路。为此他还建议,浙江省尽快实施电力现货交易,并逐年提高现货交易比例。
实际上,通过现货市场来解决新能源消纳的案例早已存在,最具代表的就是德国。早在2014年,德国就明确要求新并网的新能源电站进行直接上网交易。到了2021年之后,德国不仅没有出现过弃风、弃光现象,而且风电和光伏的发电量更是占全部发电量的50%左右。
德国年度电力现货市场走势图(来源:德国能源交易所)
浙江电力现货市场于2024年5月1日启动长周期连续结算试运行,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今年8月转入正式运行。浙江电力现货市场采用的是日前市场和实时市场双轨制,每15分钟形成一个电价信号,价格浮动范围为-0.2~1.2元/千瓦时。
在市场机制利用方面,除了现货市场,浙江电力市场还积极构建中长期和辅助服务市场。
早在2021年,浙江在全国首次开展第三方辅助服务试点交易;2023年,浙江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实现常态化开市;2024年,浙江进一步健全辅助服务规则、技术、运营体系。目前,浙江辅助服务市场主要为调频等灵活性资源买单,另外也为发电企业的启停和空载成本提供核定的补偿。而经过持续优化的浙江中长期市场,目前,交易周期已经从月度延伸至月内,并支持双边协商、集中竞价、滚动撮合等多种方式,实现按工作日连续开市。
截止目前,浙江电力市场已构建了“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多元交易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浙江还以美国的PDM市场为蓝本设计,成为全国范围内首个实现电能量市场与调频市场联合出清的地区,也就是说,交易主体可以同时参加现货电量市场和辅助服务两个市场。
今年8月,国网浙江电力披露,浙江通过“滚动出清”“电能量与调频联合优化”等机制,在今年的迎峰度夏期间,通过市场化价格信号引导用户错峰300万千瓦;2025年以来,增加新能源消纳电量1亿千瓦时。
(3)用电侧:分时电价促进新能源消纳
归根结底,电力市场中的市场机制实际上就是一种经济鼓励,也就是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来引导新能源消纳。而这种方式的积极作用在用电侧表现更为明显。
2024年3月,浙江省发改委推出了优化后的工商业峰谷分时电价政策,鼓励工商业企业利用深谷时段加大生产,尤其在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用电深谷时段享受到低至0.13元左右的度电价格,而这一时段,也正是光伏大发时段,由此促进了新能源电量的消纳。
浙江这一措施效果明显,如在2025年春节期间,浙江省工商业用户午间深谷时段用电量增长12.06%,最高用电负荷2568万千瓦,较2024年同比增长11.8%。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当前的分时电价政策也对当地的储能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春秋季、冬夏季均设有午间2小时低谷时段,重大节假日设有深谷电价,在这样的电价政策下,浙江的储能电站已经具备“两充两放”,这在国内是非常难得的。
浙江工商业峰谷时段划分
而且,浙江的电价的峰谷差相对较大,其中大工业电价在平段基础上尖峰上浮98%,深谷下浮80%;一般工商业电价在平段基础上尖峰上浮65%,深谷下浮80%。这对储能电站的收益十分有利。今年8月,杭州市富阳区发改局在回复当地一位区政协政协代表的建议时表示,浙江省目前执行峰谷电价最高差可以达0.9元每度电左右,对于实现两充两放的用户侧储能项目投资回报很是可观,据测算投资回报周期在4—5年。
浙江工商业峰谷电价浮动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浙江现行的分时电价政策在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同时,储能电站也反作用于电力市场,促进了新能源的消纳。浙江省发改委披露的数据显示,在今年的春节期间,浙江省91%的用户侧储能设施保持了“两充两放”的运行状态,在光伏大发时段,储能电站通过低谷充电、高峰放电的方式,单日最大调节量高达500兆瓦时,有效缓解了浙北地区弃光压力,有力促进了当地光伏的消纳。
来源:储能网 作者:赵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