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争夺战:分布式光伏下半场的生存法则
发布日期:2025/9/30
今年上半年,湖北省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超过7GW,同比增长近2倍,工商业分布式是其中的主力。政策催生的装机热潮过后,湖北光伏市场正经历阵痛,业内企业开始寻求新的生存之道。
在湖北分布式光储论坛暨第五届华中光伏论坛上,绿能中环(武汉)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刘鑫、楚盈能源集团CEO陈想、晴天科技华中区域总监宋海三位行业一线嘉宾围绕湖北分布式光伏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政策影响及未来趋势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寻新形势下的生存法则。
市场爆发
政策催化与需求共振
对于湖北分布式光伏的“井喷式”增长,绿能中环副总裁刘鑫认为这是“政策的必然”:“从去年底到今年初的政策调整,催化了存量项目集中并网,同时催生了大量新增需求。市场爆发也并非透支未来容量,而是分布式光伏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晴天科技华中区域总监宋海表示,全国市场普遍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湖北作为工业大省与华中枢纽,潜力显著。他预测,全年湖北分布式装机有望突破10GW,“市场将进入更理性、更市场化的阶段”。
观望期与转型阵痛
如何破局?
随着分时电价调整与新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推进,不少企业陷入观望。
陈想坦言,“优质屋顶资源竞争激烈,电价不确定性增加,投资回报周期拉长,导致资方更加谨慎”。但他强调,高自发自用比例的小型项目仍具竞争力,“我们上半年投运48个项目,平均规模虽小,但消纳比例高,风险可控”。
宋海分享了晴天科技在湖北推广“四年半送电站”模式时遇到的挑战:“湖北分时电价调整导致白天加权电价下降,企业前四年电费支出可能高于电网购电,影响了投资意愿。”
宋海建议,通过创新合作模式与电价机制设计,例如按总电费收入终止合同,破解当前困局。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海外市场,特别是电价高、电网稳定性差的地区,都是理想的目标。
自用比例之争
50%是起点还是终点?
湖北相关政策要求,新增工商业分布式项目自用比例不低于50%,且超出全省平均10%的项目可延长2年机制电价。
刘鑫指出,50%是“底线而非平均线”,实际投资中需追求更高比例,“稳妥水平应在80%-85%”。
陈想则以实际案例佐证:“我们有的项目消纳比例达100%,企业用电需求极大,这类屋顶才是真正的‘黄金资源’。”
优质屋顶
从“面积为王”到“消纳为王”
何为优质屋顶?嘉宾观点高度一致:消纳能力是关键。
宋海表示,此前行业更关注屋顶面积与结构,现在则“更多看电费单”,“即使屋顶条件一般,只要消纳高,就是好项目”。
陈想补充说,企业稳定性与电价水平同样重要,“光伏是长期生意,业主能否持续经营直接影响投资安全”。
在开发策略上,刘鑫建议跳出传统思维:“分布式光伏只是能源革命中的一支流,要关注新型电力系统改革趋势,探索多能互补、合作共建等新模式。”
宋海则分享了跨界合作经验:“与储能企业、售电公司联动,筛选高耗能用户,拓宽资源渠道”。
一线实战
困难重重,唯有“拥抱变化”
谈及项目落地的挑战,三位嘉宾感慨良多。
刘鑫以运维为例,描述了第三方服务的艰辛:“进园区需提前两周预约,遇到化工企业还要层层审批。服务不仅要专业,还要‘人情世故’到位。”
陈想将困难视为“团队打磨的机会”:“每个项目都是新课题,从电网手续到设备适配,解决问题才能成长。”
宋海则聚焦产品创新困境:“三年半送电站模式在浙江、广东很成功,在湖北却因电价倒挂难以推广。这要求我们持续优化产品,甚至开拓海外市场。”
未来之路
坚持、创新与走出去
面对行业变革,刘鑫呼吁从业者“跳出光伏看光伏”:“新型电力系统改革是场能源领域的改革开放,只有顺应趋势才能生存。”
陈想强调企业应该“修炼内功”:“聚焦细分赛道,控制成本,建立靠谱的合作伙伴生态。”
宋海以“坚持与创新“总结:“经历两个‘531’,行业依然在成长。国内卷向海外,晴天科技已在东南亚、伊拉克等地布局。高电价地区仍有机会,关键在于敢走出去。”
华中分布式光伏市场正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阵痛与机遇并存。正如论坛嘉宾所言,唯有拥抱变化、深耕细分领域、持续创新模式,方能在能源变革浪潮中行稳致远。
来源 :索比光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