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即发电厂:BIPV推动园区能源革命
发布日期:2025/9/30
近日,两部门联合印发的《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为园区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对新能源基础设施、零碳园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份重磅文件正在悄然改变工业园区的升级路径。
【政策风口已至,园区绿色转型正当时】
《指引》强调,要加强新能源基础设施开发利用,推动园区节能降碳。
加快园区绿色设施建设,鼓励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探索构建工业绿色微电网、零碳能源供给系统和园区级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
这意味着,曾经被视为“可选项”的分布式光伏,如今已成为园区零碳转型的“标准配置”。
更为重要的是,政策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推广,而是要求从系统层面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BIPV恰恰能够将能源生产与建筑功能完美融合,成为园区从能源消费者转向“产消者”的关键一环。
【新老园区如何布局BIPV?】

图片来源:明阳薄膜科技
💡 新园区建设:一体化规划,塑造零碳基因
对于新建园区,BIPV不应是事后添加的选项,而应是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的核心要素。
规划与设计先行:在园区规划阶段,就要对屋顶、立面、车棚、遮阳棚等所有可用空间进行光伏“应装尽装” 的布局。这意味着需要建筑、能源、制造等多个领域打破壁垒,协同设计。
构建综合能源系统:BIPV是起点而非终点。新园区应积极探索构建“光储直柔” 系统。这套系统能智能控制光伏、储能、市电和建筑负载间的能量流动,大大提高绿电的自我消纳能力,实现建筑用电的柔性调节,这是实现零碳运行的关键。
注重美学与多功能集成:BIPV组件本身可以作为建筑造型元素,例如定制成企业LOGO图案,实现绿色与美学的统一。此外,还可以与新风系统、地源热泵等低碳技术结合,全方位降低建筑能耗。
🔧 老园区改造:因地制宜,激活灰色资产
老园区的零碳改造更像是一次“绿色手术”,需要在尊重现状的前提下,找到最高效的切入点。
结构安全与评估优先:改造前,必须对老旧建筑进行全面的结构安全鉴定。对于承载力不足的屋面,可以采用碳纤维布加固、预应力轻质混凝土等技术为建筑“减重强身”,从而安全地承载光伏系统。
最大化利用现有空间:优先在屋顶、停车棚、闲置空地等区域部署光伏系统。形式上可以更灵活,例如美的工业城西区就同时采用了BIPV屋顶和BAPV屋顶。
图片来源:明阳薄膜科技
数字化赋能智慧运维:可搭建一个园区级数字化能源管理中心,可以实时监测光伏发电、储能状态、碳排放等数据,并通过AI算法进行智能调度,让每一度绿电都发挥最大价值。
图片来源:明阳薄膜科技
推进BIPV落地的关键策略
用好政策组合拳。 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支持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政策,园区应积极争取在资金、审批等方面的支持,降低投资成本。
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 除了自有资金投入,园区还可以探索合同能源管理(EMC)等模式,引入第三方资本投资建设能源设施,减轻初期投资压力。
关注技术创新与成本下降。 BIPV领域的技术迭代迅速,轻质组件、高效薄膜电池等新产品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场景。园区需要关注技术经济性,通过一站式解决方案降低集成成本。
《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的发布,标志着园区发展进入了以绿色、低碳为底色的新阶段。BIPV作为建筑与能源的完美结合,将成为园区零碳转型的重要抓手。
来源:BIPV光电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