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亿市场启航:风电、光伏产业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
发布日期:2025/10/10
2025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峰会上郑重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明确提出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突破36亿千瓦。这一目标不仅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的战略部署,更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回应,标志着我国能源转型与气候行动进入全新阶段,为新能源行业注入了强劲信心。
一、装机增速的“中国速度”
作为清洁能源的主力,风电与太阳能发电的装机进程将对实现整体气候目标起到决定性支撑。自2020年提出“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以来,我国新能源发展不断提速。截至2024年7月,全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容量已达12.06亿千瓦,提前六年半完成第一阶段目标;至2025年8月,累计装机容量进一步攀升至16.8亿千瓦。
从年度装机数据来看,2021年我国风电和光伏新增装机101GW,2022年125GW,2023年突破至291GW,2024年跃升至360GW,2025年上半年仍保持263GW的高位。按照2035年36亿千瓦的宏伟目标测算,未来十年间,风电和光伏仍有近20亿千瓦的发展空间,预计将催生直接市场规模达十万亿元。
“十五五”将成为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窗口。若延续“十四五”期间的建设速度,到2030年我国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有望提前达到36亿千瓦。从2026年起,每年新增装机预计将维持在400GW左右,每年带动万亿级市场机遇。
二、发展困境与转型阵痛
随着国家新政策的落地,2025年上半年行业出现一轮“抢装潮”。潮水退去后,新能源产业也步入阶段性调整。各省(市、自治区)能源局陆续出台分布式及集中式项目机制电价的实施细则,各投资企业正积极调整战略,重塑发展路径。
当前,行业面临消纳能力不足、资源约束趋紧、电价持续走低、限电比例上升等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9月山东省完成全国首个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结果低于市场预期,加剧了投资者的观望情绪。
三、坚实的发展基础
新目标的提出,立足于我国能源转型的现实需求与战略远见。随着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能源需求与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数字智能技术的普及也推动数据中心、算力设施等新兴用电需求快速增长。
中国具备实现新目标的产业基础、技术优势与市场规模。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产业链完整、技术领先、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为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风能资源:全国风能总储量约32.26亿千瓦,陆上与近海可开发资源合计约10亿千瓦。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5.73亿千瓦,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太阳能资源: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当于24,000亿吨标准煤,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高达156亿千瓦,年发电潜力约20万亿千瓦时,远超2024年全社会9.85万亿千瓦时的用电总量。
四、未来发展的四大方向
在新目标的引领下,中国风电、光伏产业再次扬帆起航,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未来将重点聚焦以下四大方向:
大型能源基地:大型“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将成为“十五五”期间的重要发展模式。国家正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并统筹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拓展“新能源+数据中心”“新能源+绿氢”“新能源+零碳园区”等创新场景。2026–2030年,将有序推进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等沙漠地区和采煤沉陷区基地开发,并逐步向甘肃西部、青海西部、新疆南疆等区域延伸。
同时,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也是实现多能互补的重要形式。目前,金沙江上游国家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主要流域建设正加速推进。2026–2030年,雅江、黄河上游、金沙江上中下游、澜沧江、藏东南、大渡河等流域水风光基地将稳步建设,并通过市场机制激励多类型能源协同发展。
海上风电:在陆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海上风电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重点由近海开发转向深远海拓展。海上风电具备利用效率高、靠近负荷中心、环境影响小等优势:海上风速通常比陆地高、机组容量大、利用小时数高,且我国中东部地区用电负荷占全国70%以上,就近消纳条件优越。同时,我国拥有超过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可利用海域面积超300万平方公里,海上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27.8亿千瓦,其中近海15.5亿千瓦,深远海12.3亿千瓦。海上风电将成为“十五五”期间西北部能源与陆上能源的重要补充。
绿电直连:随着国家能源局一系列绿电直连政策的出台,这一模式有望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的新突破口。绿电直连不仅能缓解发电侧消纳压力、降低用电成本,还可帮助出口企业应对欧盟CBAM等国际绿色贸易规则,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下一步,绿电直连项目将重点面向高耗能行业(如电解铝、钢铁、水泥、数据中心等)和出口型企业,实现节能降碳与绿色转型的双重目标。
分布式新能源(BIPV):新目标为分布式光伏,特别是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带来巨大机遇。截至2025年6月份,全国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493GW,以户用光伏、工商业屋顶和整县开发为主。2026–2030年,随着优质屋顶资源逐步减少,BIPV将迎来爆发窗口。我国城乡建筑总面积超过600亿平方米,若按2%的BIPV渗透率估算,仅新建建筑市场每年规模就近千亿元;叠加存量建筑改造,长期市场空间有望突破万亿元。在碳中和目标推动下,具备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企业——如珠海兴业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在建筑幕墙与能源领域的双重优势,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新目标、新机遇,面对十万亿级市场蓝海,企业应聚焦“技术降本—场景创新—模式重构”三大维度,在能源结构变革中把握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 谢继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