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安全“压舱石”!南网储能拿出亮眼成绩单
发布日期:2025/10/16
近日,能源领域再次迎来一份振奋人心的“成绩单”。中国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快报。
这份快报的数据极为亮眼:营业收入53.20亿元,同比增长17.72%;归母净利润高达14.33亿元,同比激增37.13%。这份超预期的增长,并非源于资本市场的短期炒作,而是植根于实体运营的坚实基础——“调峰水电厂来水增加,发电量同比增加”。这一朴素的理由背后,是国家能源结构转型浪潮下,储能作为“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价值日益凸显的宏大叙事。
南网储能的业绩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以抽水蓄能为代表的大规模长时储能,已经走过了单纯依靠政策驱动的初期阶段,凭借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刚性需求,成功构建了可持续、可预期的商业闭环。当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装机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其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便成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最大挑战。
抽水蓄能,这个被誉为“超级充电宝”的传统技术,在2025年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它在用电低谷时利用富余电力抽水上山,在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一抽一放之间,不仅平滑了新能源的输出曲线,更提供了毫秒级的频率响应和充足的备用容量,为电网安上了一道至关重要的“保险阀”。
2025年,是中国抽水蓄能建设的“大年”和“丰收年”。回顾年初至今,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持续释放积极信号,一系列旨在加速项目核准、优化电价机制的政策文件相继落地。特别是“两部制”电价政策的深化执行——容量电价保障了项目的固定成本回收和基本收益,电量电价则激励其更积极地参与市场化交易——为抽水蓄能电站的长期健康运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这种确定性的预期下,社会资本,包括民营企业和各类基金,对投资抽水蓄能的热情空前高涨。我们看到,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西南的崇山峻岭,一大批规划多年的大型抽水蓄能项目在2025年进入了建设高峰期或迎来了首批机组投产。这些动辄百万千瓦级的“巨无霸”工程,不仅是稳定地方经济的“压舱石”,更是未来区域能源互济、保障大范围电力供应安全的关键节点。
南网储能财报中提到的“来水增加”,固然有气候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随着越来越多机组并网,其整体的调峰调频能力和市场响应范围得到了质的飞跃,从而能更高效地捕捉市场机会,将“绿色的水”转化为“金色的利润”。
然而,将2025年储能的宏大画卷完全归功于抽水蓄能,显然是不全面的。如果说抽水蓄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国之重器”,那么以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则是冲锋陷阵、灵活多变的“特种部队”。这一年,新型储能的发展同样波澜壮阔,呈现出与抽水蓄能相辅相成的态势。
一方面,成本与安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在被技术进步逐步化解。经历了前几年的碳酸锂价格剧烈波动后,2025年的储能电池产业链更趋成熟和理性,价格中枢稳定在了一个更具经济性的区间。
同时,行业对安全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电芯材料的创新(如半固态/固态电池的示范应用)、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智能化,到消防系统的主动预警与精准灭火,全链条的安全技术标准和实践经验都在快速迭代。
钠离子电池在这一年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关键一跃,多个百兆瓦时级别的项目落地,以其低成本、高安全性的优势,在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场景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另一方面,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在2025年实现了“从点到面”的全面渗透。在电源侧,大规模新能源配储项目成为标配,有效解决了弃风弃光问题,提升了场站的并网友好性;在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作为新兴市场主体,在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中大放异彩,其商业模式愈发清晰,投资回报周期显著缩短;在用户侧,工商业储能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利用峰谷电价差为企业节省大量电费的同时,还可作为备用电源保障生产连续性,甚至参与电网需求侧响应,实现“一度电”的多重价值。
这种多元化的应用,让新型储能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套利,而是深度融入到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成为提升全社会能效和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工具。
回到南网储能的业绩上,其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稳健增长,也预示着一个趋势:储能行业正在从单纯的“建设期”迈向“建设与运营并重”的新阶段。对于抽水蓄能而言,是数十年的稳定运营和现金流回报;对于新型储能而言,则是通过精细化的能量管理和智能化的市场策略,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储能行业已经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和遍地开花的应用证明,它不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支撑能源革命的核心力量和驱动经济增长的新质生产力。
南网储能的这份财报,就像一声发令枪,宣告着储能这条“黄金赛道”已经全面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期。抽水蓄能的“稳”,与新型储能的“进”,共同奏响了中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时代强音。
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但可以确定的是,一个由储能深度定义的能源新纪元,正以前所未有的确定性和磅礴之势,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来源:观储视角Max 作者:Gigg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