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从沙漠到绿洲:中亚光储新丝路激活陆权复兴

发布日期:2025/10/20


      前言


      从“油气管道”到“光储网络”,中国正在用能源合作的另一种方式,为中亚点亮未来。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的“出海地图”从中东一路画到非洲,但有一个区域——中亚,正悄悄成为新的能源战略支点。


      这片连接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既有石油天然气的富矿,又拥有充足的阳光和风能资源。如今,在“一带一路”与“双碳”两股浪潮的交汇下,中亚正在从传统油气基地,变成中国绿色能源版图上的“下一个增长极”。


     01 为什么要关注中亚?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24年,中国能源消费占全球的近四分之一,其中化石燃料仍占到七成以上。


      但依赖进口能源的安全风险越来越高——尤其是“马六甲困局”:中国超过八成的石油进口要经过那条狭窄的海峡,一旦受地缘政治影响,能源供应就可能受挫。


      于是,开始寻找“不走海路的能源通道”。


      中亚,天然就是答案。


      它不仅与中国接壤,还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哈萨克斯坦——中亚的“油仓”;


     土库曼斯坦——世界第四大天然气储量国;


     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正崛起的电力市场。


     通过陆上管道,中国能更安全地获取能源,也让中亚国家找到新的发展伙伴。双方是典型的“你有资源、我有市场”的互补关系。


     02 油气合作奠基 新能源布局接力


      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最初是从油气起步的。比如,阿特劳—阿拉山口输油管道让中哈能源合作成为样板;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则让中国天然气进口来源多元化,减少了对海上LNG的依赖。


      但近几年,这种合作开始转型——从“挖油挖气”,转向“风光储”一体化的绿色能源体系。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企业建起了卡普恰盖光伏电站和扎纳塔斯风电场,成为当地可再生能源标杆。


     在乌兹别克斯坦,中乌签署60亿美元可再生能源协议,涵盖光伏、风电、水电全链条。


     在吉尔吉斯斯坦,中国电建、中铁等企业参与水电与光伏联合开发,帮助其实现电力自给。


      这些项目不仅提供清洁电力,也在悄悄改变中亚的能源结构。尤其是光伏与风电的兴起,让“能源出口国”中亚,也有机会变身“电力枢纽”。


     03 储能:中亚能源转型新支点


     如果说十年前的中亚是“中国油气合作的试验场”,那未来十年,它很可能成为“中国储能出海的新舞台”。


     为什么?因为储能正在成为中亚可再生能源扩张的关键一环。


     中亚五国虽然阳光和风力条件优越,但电网老旧、峰谷差大、跨国调度能力弱。风光电要想真正落地并网,就离不开储能的支撑。


     哈萨克斯坦的电力结构中,煤电占比仍超过60%,但其政府已提出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要翻三倍的目标。这意味着储能需求将随之暴涨。


     乌兹别克斯坦正在推进多个“光储融合”项目,中国企业如阳光电源、科陆、海辰储能等,已经进入当地市场。


     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依赖水电,但旱季供电不足,也在考虑用储能来“削峰填谷”。


     可以说,储能正成为中亚能源系统的“稳压器”:


     既能解决电网波动,又能支撑可再生能源并网,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


     04 中国企业的优势:技术+融资+全产业链


     中国在中亚的能源竞争力,并不仅仅来自资金。


      更重要的是——全产业链能力。


     从设备制造(光伏组件、逆变器、储能系统),到工程总包(EPC),再到金融支持(政策性贷款、绿色基金),中国企业几乎能提供“交钥匙解决方案”。


     这让中亚国家能以较低成本获得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同时还能培养本地技术团队,实现“共建共赢”。


     尤其是在储能环节,中国企业在全球的成本与技术优势非常明显:液冷电池舱、智能EMS系统、整站交付能力,都领先国际同行。


      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储能示范项目,正成为区域能源转型的重要参考样本。


     05 风险与挑战:合作需要新平衡


     当然,任何海外布局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中亚合作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1. 债务可持续性——部分中亚国家财政能力有限,项目融资需更灵活。


      2. 地缘政治博弈——美国、俄罗斯、欧盟都在争夺中亚影响力。


     3. 气候与环境风险——大型项目要兼顾生态保护和民众利益。


      因此,未来的合作模式,必须更加透明、绿色、可持续。比如更多采用PPP、股权投资等方式,让项目风险与收益更加平衡;加强与上合组织、世行、亚投行等多边平台的协调,避免“单边扩张”的误解。


     总结


     从能源安全角度看,中亚是中国能源版图中的“陆上支点”;从能源转型角度看,它是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延伸。


     未来十年,中亚将成为中国储能企业出海的重要市场之一:光伏、风电与储能一体化项目将加速落地;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将逐步铺开;跨国电力互联也在酝酿中。


     这不仅是一次能源合作,更是一次产业共建。


     中亚能源的未来,正从“黑金时代”迈向“绿电时代”。而中国企业,则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连接传统与未来的关键角色。


来源:新能源日记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