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大型化降温!全球风机“大”变局

发布日期:2025/10/31


      当中国整机商纷纷推出15兆瓦级陆上风机,将“更大即更好”的哲学推向新高度时,欧洲风电巨头恩德公司却在最近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近日,恩德公司首席商务官易卜拉欣·奥扎斯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该公司不会与中国竞争对手争夺7兆瓦以上的陆上风机市场,并直言大风机“不会带来好处”。


     作为专注陆上风电的整机商,恩德高管的言论基于当前行业盲目追求风机容量的背景。事实上,恩德的这一竞争策略与其所处的市场有关,反映了国际市场对风机可靠性的更高要求。


     在国际市场中,开发企业采购风机时通常不采用国内常见的免费五年质保模式,而是要求整机商提供十五年以上的有偿运维服务。这种商业模式决定了整机商必须对产品的长期可靠性负责,任何设计缺陷或质量隐患最终都将导致制造商自身利益受损。


     在我国,目前已有多家整机商已经推出或正在研发15MW级陆上风机,包括三一重能、运达股份、电气风电和中船科技等。而欧洲整机巨头们,包括维斯塔斯和恩德,推出的最大陆上机型在7MW级,西门子歌美飒与GE Vernova推出的最大陆上风机则在5-6MW左右。


     在笔者看来,恩德高管提出“大型风机不会带来好处”的论点,既具有前瞻性又存在局限性。其不准确之处在于,陆上风机大型化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提升单机容量来降低单位千瓦的制造成本,同时减少风电场所需的机位点数量,从而显著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成本。在理论上,这种规模效应能够有效拉低度电成本,提升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使更多风电项目满足投资门槛要求。这正是中国风电持续推动大型化的内在逻辑。


     当然,恩德高管的观点也在另一个维度上切中了行业要害。对于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欧洲开发企业而言,风机的可靠性远比纸面参数更为重要。理论上,一款新型风电机组从样机到成熟商品需要3-5年的技术打磨与实地运行验证,但近年来中国推出的超大型陆上风机因迭代速度过快,普遍面临验证周期不足的问题,导致新产品在可靠性方面存在隐患。


     对此中国整机头部企业也在进行纠偏。金风科技在今年风能展发布的GWH204-Ultra系列机型,通过技术优化将风机服役寿命延长了5年,从全生命周期角度降低了度电成本。从而使风机不再仅仅依靠快速迭代的大型化,而是通过提升可靠性,来促进风电项目度电成本的下降。


     过大的风机所存在的另一个槽点,是为控制叶片重量和整机载荷,往往需要采用长柔叶片设计。过于追求成本的长柔叶片,虽然在长度上占优,但实际捕风能力存在不足,反而导致叶片长了发电能力却弱了。


     同样以金风科技GWH204-Ultra系列机型为例,该公司通过提升气动效率而非单纯增加叶片长度,使该系列机型的风轮直径仅为204米,发电性能却比同功率的242米叶轮机组提升了2%-5%。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风电全面市场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国内市场未来可能将逐步向国际看齐。当电价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开发企业会更加关注风机的全生命周期价值而非初始采购成本。风机的可靠性、发电效率与使用寿命将成为决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再加上风机价格战也在渐行渐远,推动陆上风机进一步大型化的动力已明显减弱,中国风机的大型化迭代速度将在一段时间内放缓。




来源:风电世界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