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5年20%渗透率!构网型储能的“冰火局”

发布日期:2025/11/5


     一边是展台挤爆,厂商都喊“构网是未来”;一边是电站老板吐槽“建完赚不到钱”。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CWP2025)上,构网型储能的“冰火两重天”被戳得明明白白——特变电工新能源的展台前,TE5000KT-ED组串式储能变流升压一体机、储能交直流一体机组串式、储能变流器TE400/420/430K-HV-BL、组串式储能变流器TE215K-HV等产品的实测数据刚一放出,就围满了问“怎么落地、怎么赚钱”的观众,而隔壁某展台的“炫技参数”前,却没几个人停留。


      2025年的构网型储能,早已不是“比谁技术炫”的阶段:全球5年渗透率要冲20%,136号文、394号文逼着行业从“堆数量”转“赚价值”,但80%的企业卡在“落地即亏”的死结里。特变电工却靠“系统级方案+场景化落地+全球化算账”,把构网型储能做成了“能赚钱的生意”——甘肃风电基地弃电率从12%降到5%,新疆光伏电站度电成本压到0.32元,欧洲项目收益溢价15%。


      今天用真案例、硬数据扒透:构网型储能的“火焰”有多旺?“海水”有多冷?特变电工又是怎么把“技术”变成“真金白银”的?


     01
     行业“冰火两重天”:火焰烧得猛,海水冷得刺骨


     构网型储能的“火”,是政策和需求烧起来的;但“冷”,是卡在“价值落地”的关键处——很多企业连“怎么收回成本”都没算清,就扎进了赛道。


     1. 火焰:5年渗透率冲20%,政策逼出“价值生死线”


     先看一组让行业疯狂的数据:行业预测未来5年全球构网型储能渗透率要飙到20%,这不是画饼,是“政策+需求”双逼出来的刚需。


     政策上,136号文、394号文一锤定音:储能要从“靠补贴活的数量型”,变成“靠市场赚的价值型”。以前是“建得越多补贴越多”,现在没核心技术、算不清收益的企业,直接被淘汰——某省今年就有12个“凑数”的构网项目,因拿不到调度收益被迫停工。


     需求上更实在:电网里风电光伏占比越来越高,这些新能源“没惯量”,就像“没刹车的车”,电网一波动就崩。构网型储能能主动稳住电压和频率,相当于给电网装了“刹车+方向盘”,成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救命稻草”——甘肃某GW级风电基地,没装构网设备前,每年因电网振荡弃电损失超3000万,装了之后直接止损。


     最直观的是CWP2025的现场:特变电工、阳光电源等头部玩家,根本不秀“参数表”,而是直接摆“落地案例”——TE215K-HV组串式变流器的实测数据:-30℃低温下出力稳定率98%,比行业标准高5个点;TB-eCloud数智能源平台的算账截图:某项目参与现货市场后,收益每月多赚40万。


     2. 海水:3个死结卡到亏,80%项目赚不到“超额收益”


      但火再旺,也烧不透“落地即亏”的冷水。不少企业吐槽:“构网型储能就是‘看上去美’,3个坑绕不开,最后赚的钱还不够付运维费。”


     第一个坑:赚的钱覆盖不了成本。以前靠补贴,现在要靠调峰、调频、现货市场赚钱,但怎么定价、怎么算账,没标准答案。某南方电站老板说:“我们的构网项目,调峰收益每度电才2分,覆盖完运维成本,一年才赚10万,还不如存银行。”


     第二个坑:技术适配不了场景。构网型储能不是“一套设备打天下”:风电场景要防“宽频振荡”,电网薄弱区要抗“电压波动”,东南亚弱电网要保“供电稳定”。但很多企业的方案是“一刀切”——山西某风电项目,用了某厂商的构网设备,结果振荡超标,每月跳闸2次,弃电率反而涨了5%,越用越亏。


     第三个坑:系统协同差,白扔钱。单个构网设备能稳住局部,但整站级(比如GW级场站)怎么协同?多机并联时电流“打架”(环流)怎么控?某省级电网试点显示,35%的构网项目因“整站控制难”,实际支撑能力只到设计值的60%——花100万买的设备,只用到60万的效果,等于白扔40万。


     02
     特变电工破局:不玩“参数炫技”,只做“能赚钱的落地”


     当行业还在“比谁的PCS技术牛”,特变电工新能源的思路很清醒:构网型储能的核心不是“技术多炫”,而是“能不能解决场景痛点、能不能帮用户算出赚钱的账”。他们的破局逻辑,就藏在3个“实招”里,每个招都带案例、带数据。


     1. 技术:不搞“单点突破”,做“系统级协同”——GW级场站弃电率砍半


     特变电工的第一个破局点,是跳出“PCS参数竞赛”,直接解决“整站协同难”的死结——他们独创的“量级群控技术”,能让上千台构网设备像“一个大脑指挥”,彻底解决“环流、振荡、响应慢”的问题。


     举个甘肃的真实案例:某GW级风电基地,以前用传统构网方案,风电并网时经常振荡,弃电率12%,每年损失3000多万。换成特变电工的“风机+构网型储能”一体化方案后:


     靠“量级群控”让所有设备协同,主动提供惯量支撑,振荡直接被抑制;


     用“虚拟同步机技术”模拟传统发电机特性,电网波动时响应速度快了50%;


     最后弃电率从12%降到5%以下,每年多赚2100万,2年就收回了构网设备的投资。


     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技术不是“实验室产品”:构网型PCS早就通过中国电科院认证,还和高校搞“产教融合”优化算法——比如针对云南、贵州的弱电网,把“电压波动适应能力”提升30%,现在这些地区的项目故障率,比行业平均水平低40%,运维成本省了不少。


     2. 产品:不搞“大杂烩”,做“场景化套餐”——度电成本压到0.32元


      特变电工的第二个破局点,是把“复杂的构网系统”拆成“用户能直接用的套餐”——不用再自己拼设备、算兼容性,直接拿现成方案,成本和效率都提上来了。


     他们推出两款旗舰配置,几乎覆盖所有主流场景,每个都带实测数据:


   “储能交直流一体机+智能箱变+EMS”:针对电网薄弱地区(比如云南),一体化设计减少80%现场接线,系统可用率从行业平均的92%提到97%。别小看这5%,一个100MWh的项目,每年能多发电500万度,多赚150万;


   “20尺液冷集装箱+组串式PCS一体机+EMS”:针对光伏电站(比如新疆),液冷系统比风冷节能20%,全生命周期成本降15%。新疆某100MWh光伏电站用了这套方案,度电成本直接压到0.32元,比当地平均水平低0.08元,每年多赚400万。


     这些不是空口说的:CWP2025上,特变电工直接展示了TE400K-HV-BL变流器的故障穿越测试——电网突发故障时,设备100毫秒内就能恢复,比国标快30%,能避免因停电造成的损失。


     3. 收益:不赚“死钱”,算“活账”——国内多赚30%,海外溢价15%


     特变电工的第三个破局点,也是最关键的——帮用户算清“怎么从市场赚钱”,把构网型储能从“成本中心”变成“赚钱资产”。他们分国内、海外两套打法,每套都有算账逻辑。


     国内市场:盯紧“高价值场景”


      电网薄弱区:比如贵州某1GW光伏电站,装了特变电工的构网方案后,能主动提供短路容量支撑,拿到了电网的“并网优先权”,比没装的项目多并网20%电量,年增收4000万;


     电力现货市场:山东某用户用TB-eCloud数智能源平台,实时算“什么时候卖电贵、什么时候提供调频服务赚得多”,调频收益比以前提高30%,半年多赚500万。


     海外市场:精准“解决当地痛点”


     欧美市场:主打高可靠性构网产品,参与调频服务。欧洲某储能项目用了特变电工的方案,调频响应速度200毫秒,比当地要求快50%,拿到了电网公司的“优先调度权”,收益溢价15%,每年多赚200万欧元;


     东南亚、非洲:搞“光储微网构网方案”,解决弱电网供电问题。泰国某工业园区用了这套方案后,供电可靠性从95%提到99.9%,园区企业愿意多付10%的电费,年增收200万泰铢。


      更贴心的是,特变电工还帮用户算“全生命周期账”——比如一个200MWh的构网项目,他们会算清“初期投资多少、每年运维省多少、市场收益能赚多少”,确保投资回收期控制在5年以内,比行业平均水平短2年。


     03
     行业启示:构网型储能“下半场”,拼的不是技术是“算账能力”


     当CWP2025的热闹散去,一个真相越来越清晰:构网型储能的“上半场”是“比谁能做出来”,“下半场”是“比谁能帮用户赚到钱”。特变电工的破局逻辑,给行业提了3个醒,每个都戳中要害:


     1. 别再炫“单点技术”,要做“系统级解决”:构网型储能不是“PCS参数越高越好”,而是“能不能解决整站协同、场景适配的问题”。像特变电工那样,把“量级群控技术”和“场景方案”结合,才能让技术变成“赚钱工具”,而不是“摆设”。


     2. 政策红利退去后,核心是“算清账”:136号文、394号文淘汰的是“不会算账的企业”,留下的是“能从市场赚钱的玩家”。特变电工的TB-eCloud平台、全球化收益方案,本质是帮用户算清“每度电的成本、每一分钱的收益”,这才是比技术更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3. 全球化不是“卖设备”,是“本地化解决问题”:欧美要“高可靠性调频”,东南亚要“弱电网供电”,像特变电工那样建本地化供应链、搞属地化合作,才能在20%的全球渗透率红利里分到一杯羹,而不是“把设备卖过去就不管了”。


     最后再看一组特变电工的落地数据:他们的构网型储能项目,已覆盖国内12个省级电网、海外8个国家,平均投资回收期4.8年,用户满意度95%——这些数据背后,不是靠“技术炫技”,而是靠“帮用户解决真问题、赚到真金白银”。


     当构网型储能的“火焰”烧过“概念期”,“海水”里的价值死结终会被像特变电工这样的企业撕开。未来5年,20%的全球渗透率里,真正的赢家不是“技术最牛的”,而是“能帮用户算出赚钱账的”——这才是构网型储能的“终极答案”。


来源:构网型储能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