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从内卷到领跑:中国风电“十五五”的破局之路

发布日期:2025/11/6



      时至11月,“十四五”已接近尾声。这5年,中国风电装机突破5亿千瓦,连续15年雄踞全球第一;风光装机历史首次超过煤电、提前6年完成“2030年风光12亿千瓦”国家目标,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画卷正缓缓打开......一张张满意答卷,也将为中国风电“十四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成就背后,也有隐忧。补贴取消、税收优惠“退坡”,全面市场化,已过已过“新手保护期”的中国风电需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行业内卷、价格战、事故频发、全球市场阻力重重,企业盈利能力亟待修复,承压之下的中国风电如何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是中国风电全面市场化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实现“碳达峰”的最后一个五年。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大家不禁会问:内卷过后,中国风电“十五五”路在何方?


     顶层设计擘画
  “太瓦时代”即将来临


      当“十五五”国家目标在“十四五”就完成时,行业难免会为“十五五”市场空间而担忧。“风光装机12亿千瓦”目标提前实现时,业内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为国家战略贡献了风电力量,忧的是目标达成后“十五五”会不会增速放缓、市场空间萎缩?


      这一忧虑在今年9月被彻底打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2035年风电光伏总装机力争达到36亿千瓦。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今年9月底中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为17.1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10年风电光伏将新增一个过去40年的累计装机量,年均增量将达到2亿千瓦。发展空间历史空前。


     这一宣布极大地振奋了中国风电行业,为行业未来市场前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赢。在一顶层设计下,中国风电行业在10月的风能展期间迅速给出了积极响应,联合发出《风能北京宣言2.0》(简称《宣言2.0》)。《宣言2.0》设定“十五五”目标为累计装机达到13亿千瓦,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1.2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1500万千瓦;设定2035年自主贡献目标为累计装机不少于20亿千瓦;设定碳中和贡献目标为2060年累计装机达到50亿千瓦。


     这意味着“十五五”期间中国风电年新增装机有望历史首次突破1亿千瓦大关,累计装机突破10亿千瓦,进而进入“太瓦时代”。


     此前中国风电年新增装机历史最高是2024年的7934万千瓦,《宣言2.0》提出的“‘十五五’年均新增装机目标比历史峰值还高出51.25%,真的能实现吗?


   《宣言1.0》案例或能给出答案。


     2020年北京风能展,中国风电行业在习近平主席提出““2030年风光装机12亿千瓦”自主贡献目标后发出了《风能北京宣言》(简称《宣言1.0》),设定“‘十四五’年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目标,业内质疑声一片。因为此前中国风电年新增装机历史最高是2015年的3297万千瓦。


     随后4年风电年新增装机分别为3067万千瓦、4067万千瓦、7566万千瓦、7982万千瓦,年均新增装机超过5700万千瓦。2025年截至9月底就已经超过6000万千瓦。“抢装潮”过后装机不降反增,目标超额实现,足见行业目标设定的前瞻性和合理性。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中国风电经过40年开发,风资源还有那么大空间支撑目标实现吗?有的。


   《宣言2.0》指出,我国“三北”地区陆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开发量超过75亿千瓦,中东南部陆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开发量超过25亿千瓦,海上离岸300公里范围内海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开发量超过27亿千瓦。这127亿千瓦风资源,岂止“十五五年增1.2亿千瓦”,支撑“2060年风电装机50亿千瓦”目标实现也“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此外,随着中国风电技术创新突破,更低风速、更高高度、更深远海域的风资源边界被不断突破,风电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可开发潜力被进一步深挖,市场空间也将被进一步打开,中国风电也将迎来更广阔的舞台。


     玩家各显其能
     群雄逐鹿时代开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有了市场空间保障的中国风电,玩家们也在各显其能探索“全面市场化时代”的破局制胜之法,力求在新的行业洗牌、市场格局重塑中占据有利地位。


     在今年的北京风能展上,我们看到了行业中坚力量整机商们已经停止”内卷“、开始从同质化向差异化竞争,各展所长,从各个维度撑起了中国风电的“四梁八柱”。



     延“长度”。作为行业领头羊,金风科技已连续14年稳居中国风电整机商榜首、连续3年雄踞全球第一,以“长跑思维”经营企业的行业龙头正在续写新的传奇。今年风能展,金风科技发布了新一代Ultra系列产品(GWH266-14MW、GWH204-Ultra系列),将陆海风机寿命延长至25年、30年,大大提升开发商全生命周期投资收益率,使得“全面入市新政”下更多风电项目重新获得可开发价值。金风科技正以产品高可靠性、长寿命延长着中国风电的“长度”。


     拔“高度”。如果说金风是中国风电“最长的河”,那么远景就是中国风电“最高的山”。作为绿色科技高含量的龙头企业,远景能源创新性的发展理念始终处于行业前沿。从能源互联网到零碳产业园,从智能风机到如今AI风机,远景能源不断拔高创新理念、技术高度,给了行业更多想象空间。今年风能展,远景能源发布了全球首个AI风储一体机——伽利略AI风机。基于“远景天机”气象大模型与“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搭建的全域多模态感知平台、数字孪生平台、智能控制平台和设计演化平台,很好地解决预测不准、风机发电性能差、安全质量隐患高这三大风电行业痛点。在远景能源的引领下,AI重塑各行各业的风这么快就吹到了风电领域。


     拓“宽度”。风机技术路线究竟有几种?机组大型化到底能做多大?多深多远才算深远海风电?行业边界和宽度总需要有人探索。作为全球海上风电新晋“龙头老大”,明阳智能探索并引领了半直驱技术路线,并在大型化领域一骑绝尘。今年风能展,明阳智能发布30MW海上风机和50MW双转子漂浮式风机,将大型化提升到历史新高度。此外,东方风电在半直驱、大型化、深远海领域实现了率先市场化,其26MW海上风机近日已并网发电并斩获全球首个20MW海上风机批量订单。


     铸“硬度”。制造是中国风电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决定行业的供给能力、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秉承全球工程机械巨头的制造基因,三一重能作为中国风电“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引领中国风电“制造”向“智造”转变,以数智化锻铸着中国风电的“硬度”。三一重能开创性地实现了巨型化、多品类、小批量的风电整机智能化生产制造,并延伸到叶片、发电机、齿轮箱、塔筒等大部件的智能制造。在三一重能的5G全连接智能工厂,生产人员减少35%,2小时左右生产一台风机,产品不良率下降至0.14%,年产量提升2-3倍。


     增“厚度”。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在全球贸易风云变幻、摩擦冲突不断的背景环境下,“国家队”承载着中国风电“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韧性和厚度。中国中车、中船集团以风电全产业链布局打造中国风电的“重装合成旅”,为中国风电产业持重压阵;运达股份、电气风电今年风能展带来了风光储氢一体化解决方案,在“风电+”、多能源协同领域积极探索,不断垒高中国风电的“厚度”。 


     此外,风电零部件及配套企业也积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加强技术合作和协同创新,中国风电也将迎来群雄逐鹿的新时代。


    下半场大幕拉开
  “十五五”路在何方?


      我们曾踮起脚尖远隔围栏偷看国外的产品工艺,我们曾被嘲讽没有外国产品技术就建不了中国第一个海上风电场,我们也曾不得不在“傲慢与偏见”中进口“卡脖子”的关键零部件.......如今的中国风电技术创新开始引领全球,海上风电早已“赶英超德”全球第一,同时拥有自主完整供应链、全球风电装备半数以上“中国造”......中国风电在追赶中探索成长,从“中国风电看世界”到“世界风电看中国”中走过了探索崛起的上半场,即将开启引领突破、攫取全球风电话语权的下半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下半场的开局,中国风电“十五五”又将如何发展呢?


    “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不久前落下帷幕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给了中国风电“能源强国”重要力量的定位,也定下了“十五五”期间“多能并举、高质量发展”的发展主基调。


     基调已定,那么“十五五”发展方向又在哪里呢?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在北京风能展开幕式致辞中透露,“十五五”能源局将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坚持就地消纳和外送消纳并重,以现有通道为主就地消纳统筹推进百万千瓦级基地建设,以新建通道外送为主统筹推进千万千瓦级基地建设;二是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坚持远近结合、规范有序推动,推动沿海11个省份海上风电规划实施,稳定海上风电发展的基本盘,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深远海风电建设工作,加快出台深远海规划有关文件和管理办法;三是推动风电集成发展,不断拓展“风电+”模式,积极推进风电和多种能源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创新,推动风电制氢实现商业化突破,推进风电与海洋末场、海水淡化等多元化融合发展,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扎实推进“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四是深化国际合作,同上合组织其他国家一道实施“新增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依托“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我国风电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这也表明了中国风电“十五五”开发重心扔在三北“沙戈荒”风光大基地;中东南部分散式、乡村风电、海上风电是重要市场组成部分。国际市场重点在“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加强供应链合作、提升全球竞争力、影响力。商业模式鼓励“风电+”引领下的应用场景开拓,产业链融合下的集成创新,多能协同下的综合发展。


     顶层设计定调,主管部门指方向,中国风电玩家们又将如何应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呢?


     穷则变,变则通。当“136号文”重新改写中国风电底层逻辑,传统的商业模式难以适应下半场激烈市场竞争,变革创新是必然选择。


     在国内市场,玩家们要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并重转变,经营模式从风电装备制造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变,盈利模式从单一的技术溢价向多元化绿电套利转变,同时重视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对行业的颠覆性创新重塑。


     在国际市场,玩家们要从与中国风电开发商、总包商“组团叩门”向与本土企业“连横破局”转变,从“市场在哪儿就去哪儿”向全球市场前瞻布局“据点”辐射转变,从中国产品出口向本地化生产、全球供应链供给转变。


     下半场将是新的战场,问未来全球风电市场,谁主沉浮?喧嚣过后市场的最终馈赠从不会流向投机取巧之辈,亦不会垂青虚浮逐利之徒。只有那些沉下心来打磨产业、以真功钻研创新的企业,终将在时间的淬炼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笑到最后的赢家。这既是历史验证的兴业铁律,亦是时代演进的必然逻辑。


来源:WindDaily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