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困局:国央企新能源的“冰河期”
发布日期:2025/11/7
引言:冰与火之歌
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另一支舰队——中国的国央企。在国内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它们是无可争议的巨头,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与世界顶级的工程能力,攻城略地。然而,当这支庞大的舰队驶向澳大利亚、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时,却仿佛驶入了风平浪静却暗流涌动的“百慕大三角”,一身武艺无处施展。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结构性困境?
一、错配的“王牌”:当EPC模式遭遇“规则之墙”
国央企在海外最得心应手的模式,莫过于EPC(工程、采购、建设)总包,若项目资质优良,还能附带建设期融资,即EPC+F。这套“组合拳”在许多市场是所向披靡的“王牌”。但在澳洲这样的发达市场,这张王牌却被打散了。
工程(Engineering):设计权旁落,沦为“规划助理”
发达市场对工程设计的合规性与法律责任要求极为严苛,设计方案必须由本地持牌工程师签署。这意味着,中方的设计院最多只能参与初步设计或早期规划,核心的设计权与随之而来的高附加值,从一开始就与自己无关。
采购(Procurement):全球化“卷王”时代,优势不再
过去,依托国内强大的供应链和规模效应,国央企在采购上具备一定优势。但如今,全球新能源供应链高度透明,竞争激烈。对于大型项目,业主方往往倾向于亲自与主流供应商谈判,以锁定价格和产能。在“卷王时代”,单纯依靠商务关系或规模的采购优势,正在被扁平化的市场结构迅速侵蚀。
建设(Construction):看得见,却摸不着
这或许是最让中国工程巨头们感到无力的一环。由于严格的劳工准入、强大的工会势力以及根深蒂固的本地分包体系,国央企几乎没有可能亲自组织施工团队。管理本地工程公司?文化、法律、标准的巨大差异,让有效的管理成为纸上谈兵。
如此一来,EPC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便国央企退而求其次,担当“总包商”的角色,将工程分包给当地公司,也要凭空多出至少3%的管理费。在度电成本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今天,这3%的成本,足以让项目在竞标阶段就失去竞争力。
二、隐形的壁垒:比资质更难逾越的“软性挑战”
如果说资质和合规是摆在明面上的“硬门槛”,那么水面之下的“软性挑战”,才是真正让国央-企步履维艰的深层原因。
信任与安全的地缘政治背景
能源是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在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发达国家对有政府背景的外国企业,特别是国央企的投资审查日益严格。这种“不信任”是系统性的,它超越了单纯的商业逻辑,让业主方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不得不考虑政治风险,哪怕国央企的报价再诱人。
“强龙”难适应的“地头蛇”生态
发达市场的商业生态,是一个由法律、合同、工会、社区、环保组织、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的复杂网络。“关系”和“资金”在这里并非万能钥匙,取而代之的是漫长的沟通、透明的流程和对本地规则的绝对尊重。习惯了在国内市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央企,往往难以适应这种高度分散且制衡的商业环境。
三、战略反思:在夹缝中探寻求存之路
面对“规则之墙”与“隐形壁垒”,国央企是否还有突围的可能?过去,行业曾探讨过两条看似合理的转型路径:一是通过股权投资,变“承包商”为“业主方”;二是通过深度本地化,融入当地生态。然而,正如一线实践所揭示的,这两条路对于传统的工程类国央企而言,都布满了荆棘。
股权投资之路的“此路不通”
转向股权投资的尝试,结果往往不尽理想。一方面,直接收购或控股当地能源资产,会立即触发发达国家更为严苛、更具政治色彩的国家安全审查,其面临的阻力远超工程承包。另一方面,从“建设方”到“资产运营方”的跨越,需要的是截然不同的市场洞察、风险管理与本地运营能力。这对于习惯了项目制思维、以工程建设为核心基因的国央企而言,是一场艰巨的“自我革命”,失败的案例远多于成功。
深度本地化模式的“基因错配”
同样,深度本地化模式也面临着根本性的“水土不服”。此模式对于拥有核心技术或产品的公司或许奏效,但对于工程类公司,其核心优势在于国内那套成熟的、成体系的、大规模的工程组织与成本控制能力。一旦完全“本地化”,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这套赖以生存的核心体系,摇身一变成为一家由中方控股的“本地小公司”。在与根基深厚的本土工程巨头竞争时,它不仅无法发挥母公司的规模优势,反而会背上跨国管理的沉重包袱,高不成低不就。
那么,真正的出路在哪里?或许在于一次更为精准的角色再定位:从大包大揽的“总包商”,退一步,聚焦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核心供应商”与“技术赋能者”。
真正存在机会的领域——电力高端设备制造与技术服务。无论是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还是精密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高效储能单元等,中国的技术与产品已然具备了强大的全球竞争力。这条路径之所以可行,在于:
交易性质清晰,规避核心壁垒: 它本质上是一种产品或技术的贸易,而非深度的资产或劳务捆绑。这能最大程度地规避敏感的投资审查与无法逾越的劳工壁垒。
精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它不再试图用自己的“短板”(本地化工程管理)去碰撞对方的“长板”,而是将竞争聚焦于自身最擅长的领域——强大的高端制造业基础和快速的技术迭代能力。
重塑合作模式,变竞争为共生: 在这个新角色下,国央企不再是本地EPC公司的直接竞争者,而是可以为其提供关键设备和核心解决方案的“技术合作伙伴”。通过将自身优势“嵌入”而非“颠覆”当地产业链,从而将潜在的对手,转变为共生共荣的客户与伙伴。
最后:退一步,海阔天空
国央企新能源“出海”在发达市场遭遇的困境,并非单纯的能力问题,而是模式与环境的结构性错配。昔日赖以成功的“屠龙之术”,在新的商业文明与政治规则中失去了用武之地。
实践证明,试图通过资本或管理模式进行“整体复制”的道路已然走不通。唯一的突围方向,或许是进行一次深刻的“战略收缩”——放弃成为“掌控者”的执念,回归到“赋能者”的本分。
通过聚焦高端制造与技术输出,国央企不仅能在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更有可能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棋局中,扮演一个更为专业、更受尊重、也更具可持续性的关键角色。这条路或许不够宏大,但却足够坚实。
来源:Kirkwood investement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