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破局未来电网!构网型储能PCS的“六边形战力”

发布日期:2025/11/8


      在双碳战略大步向前的当下,储能行业正面迎上了数量、质量同步提升的双重关卡。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构网型储能PCS靠着主动撑住电网惯量、秒速调频、助力黑启动的“六边形技能”成为了业内人人看好的明日之星。


     然而在大方向选定之后如何让构网型PCS攻克执行层面的具体难题,上下游的储能企业们从优化算法、升级硬件等多个角度开始各自发力,试图在新一轮的行业技术浪潮中占得先机。


     电网“刚需”的构网型储能价值几何?


     国家能源局2025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达2.89万亿千瓦时,占据总发电量的四成,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量更是飙升至1.73万亿千瓦时,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高达22%。


     这组亮眼的数据背后,却也隐藏着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带来的宽频振荡、低惯量响应、电压波动等一系列高阶挑战,传统储能系统已然力不从心。某PCS企业技术人员分享“我们亟需一种能够主动支撑电网、提供惯量和调频服务的储能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应对未来的电力格局。”


     市场也明显感知到了风向变化,2025年1-9月,国内共新增5.4GW/20.6GWh构网型储能开工/在建项目,占比超过14%。2025年1-9月,国内构网型储能EPC(含设备)/储能系统采招落地项目总规模达7.7GW/28.9GWh。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数据远超预期,表明构网型储能已从概念热走向落地潮,成为资本和技术竞相追逐的新蓝海。在青海、新疆等新能源大基地表现更为明显,多数招标均已经把构网型储能设置成了硬性条件,不具备技术的优势选手已然丧失上桌权利。



     这股风潮同样席卷到了海外市场,澳大利亚2.8GWh储能项目明确要求具备宽频振荡抑制和黑启动能力,推动当地构网型PCS单价溢价明显。


     巨头竞逐,技术路线与标准话语权争夺



     在这条极具行业前瞻性的赛道上,头部企业也已开启全方位布局。华为的光储构网解决方案,并非简单堆砌参数,而是以极致的响应速度和稳定的恒功率输出,展现了其在电网“神经末梢”的精细化控制能力,旨在为电网提供毫秒级的精准支撑,这无疑是华为在构网型储能领域的核心战略。

 


      比亚迪的浩瀚系列则以其“大块头”策略,直接瞄准了GW级大型储能电站的需求。通过2710Ah刀片电池堆叠出的14.5MWh全球最大单元容量,以及高压直连技术,比亚迪正试图以巨无霸的姿态,重新定义储能设备的规模和效率边界,将其从“电量仓库”升级为电网级能量枢纽。


 


     科华数能的新一代液冷簇级管理PCS,则在“看不见”的细节处下足了功夫。其顶部出风散热设计,如同为设备穿上了一件“智能空调”,将环境温度有效压低8℃,不仅大幅降低了液冷机组的能耗,更让系统寿命得以延长25%,这无疑是直击用户痛点的“降本增效”利器。



      上能电气430kW液冷组串式PCS通过模块化设计,轻松支持6.9MW集中式一体机,完美适配600Ah+大电芯;海得新能源HD08PCS3500型3.5MW构网型PCS两台并联直接撑起7MW系统,在SCR=1.1的极弱电网下照样同样稳定。


      除了在大容量化、构网强化、环境适应几大赛点上做文章 ,标准制定也成为了企业布局未来话语权的关键战场。正泰电源500Ah+组串式构网型方案定位“电网医生”,直接兼容多种电芯,实现相变穿越和频率控制自适应协同;智光储能级联型高压大容量储能系统在青海100MWh多技术路线实证中表现抢眼,单机容量达到100MW/200MWh。


     随着《构网型变流器通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头部企业的技术指标直接成为标准核心内容,部分后知后觉者才发现这波“技术-标准”的闭环操作,才是覆盖产业线与未来时的“降维打击”。


     实验室成果向工程应用转化的“硬骨头”在哪?


      技术层面的突破和企业自发的创新虽令人瞩目,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些难啃的“硬骨头”仍然束缚者关于构网型PCS未来应用的更多可能。


     首先是宽频振荡抑制的工程实现,阳光电源的0.1Hz~2.4kHz宽频振荡抑制能力在实验室验证良好,但在实际电网中如何动态识别并抑制多频段振荡仍需大量工程级别反馈。



     其次是极弱电网下的稳定运行。海得新能源的HD08PCS3500型在SCR=1.1极弱电网下仍能稳定运行,关键在于其毫秒级功率响应和黑启动能力。但如何在-40℃~55℃宽温域下保持IP65+C5防护等级,同时维持99%转换效率,对材料选择和热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易事特的大功率构网型PCS通过特殊散热设计,在50℃环境下仍能实现1.1倍过载运行,展示了工程突破的可能性。



     最后是黑启动的系统集成。虽然部分项目验证了GW级黑启动的可行性,但多机并联怎么协调快速启动,启动过程中电压频率怎么稳住,这些后续难题又浮出了水面。比亚迪“浩瀚”系列用高压直连技术减少了中间损耗,南瑞继保则靠全过程电压控制技术实现了无延时响应电网暂态过程,两条技术路径各有门道,但离完全成熟还有一定距离。


     啃下这些“硬骨头”固然艰难,然而其背后蕴藏的巨大工程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无疑是驱动企业不断创新的强大动力。上能电气的3.5MW构网型PCS功率密度提升了40%,有效支撑了7MW+的系统集成;正泰电源的组串式方案则用相变穿越技术实现了电网自适应调节。这些成果在为构网型PCS工程应用价值赋能加码的同时也为企业铸就了牢不可破的技术“护城河”。


      构网型储能:一场从产品到生态的全面升级战


      在技术、市场、企业多维度发力的同时政策端的助推也帮了大忙。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于202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将构网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列为重点建设方向。


    《构网型变流器通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也对宽频振荡抑制、黑启动能力、无缝并离网切换等关键指标进行了量化规定,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基准,避免了过去“模糊研发”的困境。




     地方政策也紧随其后,新疆、青海等新能源大省在储能项目招标中,已将构网能力列为硬性门槛,并配套技术溢价机制,让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获得市场回报。广东则另辟蹊径,通过专项研发补贴直接扶持构网型储能技术攻关。


      此外,标准制定本身也在反哺着技术创新。中国电科院开展的构网全功能验证,已形成包含宽频振荡抑制、毫秒级惯量响应、无缝并离网切换等12大类72小项的测试规范。这些通过反复验证形成的技术坐标系,让企业的研发有了明确的验证标尺和权威支撑。


      产品竞争升级生态竞争的行业跃迁


      除却企业的主动探索,储能市场也在经历着结构性裂变。这种变化并非企业竞争的此消彼长,而是技术路线和商业逻辑的推倒重来。


      独立大储赛道因"构网需求"的刚性确立,已然成为头部玩家必争的战略高地。从新疆2GWh到澳大利亚2.8GWh的GW级项目落地,不仅验证了构网型PCS在工程实践中的可靠性,更催化了单机容量向10MW+的跨越式发展。这些项目用实际的投运数据证明,构网技术不再是理论端的未来时态,而是能支撑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切实方法论。


      在工商业储能领域,竞争维度更具碎片化以及复杂性。场景多样性带来的技术适配难题,倒逼企业不断突破传统方案边界。正泰电源的组串式构网型就通过兼容多种电芯类型在分布式新能源场景和用户侧需求中展现出极强的灵活适配能力。


      有业内人士透露,现阶段构网型PCS凭借其电网主动支撑能力,在招标环节已能撬动15%-30%的价格溢价。这种溢价不是简单的成本加成,而是市场对其技术附加值的直接投票。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预测,2025年中国构网型储能新增装机将突破12GWh,同比增长34.8%。预计2030年中国构网型储能新增装机将达到36GWh,市场占比有望突破25%,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达46%。预计到2030年,中国构网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超过140GWh。



       数据高期望的深层逻辑在于竞争维度从"产品竞争"向"生态竞争"的跃升。南瑞继保通过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验证了构网技术的通用性,易事特则凭借高转换效率在工商业市场站稳脚跟。这种生态竞争的本质,是企业在技术标准、系统集成、服务支持等多个维度构建差异化优势,最终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写在结尾


      构网型储能以主动支撑电网惯量、快速调频、宽频振荡抑制及黑启动等核心能力,正在重塑新型电力系统的价值边界。其本质是打破传统储能的被动跟随模式,通过主动构建电网频率、电压的稳定支撑,实现从电量存储向“电网级能量枢纽”的升级跃迁。


      这种技术革新不仅解决了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带来的低惯量、宽频振荡等深层挑战,更在双碳战略下打开了储能产业全链条生态的新一轮进阶。


      这既是技术突围的必经之路,更是能源革命的深层逻辑,唯有以主动支撑替代被动适应,以生态竞争替代产品竞争,方能真正解锁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的无限可能。


来源:储能网  作者:刘亚珍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