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出海:AI数据中心时代的“深海电力鲸”
发布日期:2025/11/14

太多小伙伴问AIDC了,数据中心电源/储能属于工商业范畴,因此相关内容都放到工商储一线情报星球。
本篇深度文章目录:
第一章:美国的电网,怎么就"撑不住"了?
第二章:中国企业的"三板斧"
第三章:AI数据中心的"电力焦虑"
第四章:投资逻辑——可攻可守的"哑铃策略"
第五章:标的筛选——谁最值得关注?
第六章:总结——一个正在发生的"产业迁移
从美国的一场数据中心"电力危机"说起
2024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数据中心运营商们遇到了一个荒诞的问题:钱有了、地有了、服务器也买好了,但是——没电可用。
不是停电,而是当地电网说:"对不起,我们的变压器(把高压电转换成数据中心设备能用的低压电,就像手机充电器把220V转成5V一样)要等3年后才能装上,您排队等着吧。"
这不是个例。2025年Q2,如果你在美国订购一台大型电力变压器,供应商会告诉你:交货期128周——差不多两年半。这是什么概念?正常情况下,这个数字应该是52-78周(一年到一年半)。
更夸张的是发电站用的升压变压器(把发电厂发出的电升到超高压,才能长距离传输,就像高速公路比乡间小路跑得快一样),交货期已经飙到143周,接近三年。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的起点:美国电力设备出现了严重的供给瓶颈,而这个瓶颈,正在变成中国电力设备企业出海的黄金窗口。
第一章:美国的电网,怎么就"撑不住"了?
1. 一个老旧的电网系统
先说个数据:美国电网设备的平均年龄超过40岁。
什么概念?你家里用了40年的电器,还敢继续用吗?但美国的变压器、输电线路,很多都是1970-1980年代建的,现在早就该"退休"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要回溯到美国的经济史:
1990年代:"看不见的衰退"
o冷战结束后,美国进入"和平红利期",大家觉得基建不重要了,钱都投到了互联网、金融
o电网投资占GDP的比重持续下滑,从1970年代的1.5%降到2000年代的0.8%
o变压器制造企业从200多家萎缩到不足50家,大量工厂关闭或迁到墨西哥、中国
2000-2025年:制造业空心化
oABB(瑞士)、西门子(德国)、施耐德(法国)这些跨国巨头把生产线搬走了
o为什么?在中国建厂,硅钢(制造变压器铁芯的特殊钢材,含硅可以减少能量损耗)便宜30%,工人工资便宜70%,谁还在美国生产?
o结果,美国本土变压器产能萎缩了60%以上
2018年,一场飓风摧毁了波多黎各的电网。美国本土企业报价说"3年交货",最后还是中国企业特变电工紧急支援,6个月就把变压器运过去了。
2. 近几年,四股爆发式需求同时袭来
如果只是设备老化,慢慢替换也行。但问题是,需求端突然爆发了:
第一波:AI数据中心狂潮
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全球进入"算力军备竞赛"。
一个数字说明问题:
o传统数据中心,一个机柜(放服务器的柜子)功率5-10千瓦,相当于5-10台家用空调
oAI数据中心,一个机柜功率30-50千瓦,相当于30-50台空调,极端的甚至上百千瓦
英伟达CEO黄仁勋说,他们2025年要出货2000万片Blackwell芯片(英伟达最新的AI芯片,每片功率1000瓦,一片顶一个电磁炉)。这些芯片装进数据中心,光是供电设备就需要成百上千台大型变压器。
Meta、微软、谷歌、亚马逊,2024年资本开支(买地、盖楼、买设备的钱)加起来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30-40%花在电力基础设施上。
第二波:制造业回流
2022年,美国通过了两个法案:
o《芯片与科学法案》:补贴500亿美元,让半导体工厂搬回美国
o《通胀削减法案》(IRA):补贴3690亿美元,支持新能源、电动车制造
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建厂,三星在得克萨斯建厂,这些工厂都是"电老虎"。一座12英寸晶圆厂,用电量相当于一个20万人口的小城市。
第三波:电动化转型
电动车普及,充电桩需要升级电网;特斯拉工厂、电池厂,都需要大量变压器。
第四波:新能源并网
美国2024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49GW(1GW=100万千瓦,够50万户家庭用),每个风电场、光伏电站都需要升压站,里面核心设备就是变压器。
四波叠加的结果:
o美国变压器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50亿美元涨到2024年的90亿美元
o但产能还是2020年的水平,供需缺口超过40%
3. 价格疯涨的连锁反应
供不应求,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原材料涨价:
o硅钢片(做铁芯):2020-2025年涨40%
o铜(做线圈):涨35%
o绝缘油(变压器内部用于散热和绝缘的特殊油):涨50%
人工涨价:
o美国制造业工人时薪从28美元涨到34美元(+21%)
o问题是,变压器生产需要的焊接工、绕线工,都是技术工种,培训周期长,年轻人又不愿意干,老师傅退休了没人接班
物流涨价:
o海运费虽然从2022年的疯狂高点降下来了,但还是比2019年贵50-80%
最终结果:
电力变压器(输电网中间,在高压之间转换,像高速公路服务区)价格2019-2025年累计涨了77%电变压器(发电厂旁边,把电"升"到超高压,像高速公路入口)涨了78-95%发电侧升压变压器(发电厂旁边,把电"升"到超高压)涨了45%
小趴菜补充:
客户是电力公司、数据中心运营商,他们没有选择——不装变压器,设备就没法运行,订单就会飞到竞争对手那里。所以哪怕等3年,也得排队。
这就造成了一个"死循环":需求不降 ,排队的人更多 ,交货期继续拉长。
第二章:中国企业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成本优势(但不只是便宜)
很多人以为中国企业靠的是"便宜",其实是完整的产业链+高效率。
产业链优势:
变压器看着简单,其实是个"材料密集型"产品:
硅钢片:中国产量占全球70%,宝钢、首钢的取向硅钢(注:硅钢按特定方向轧制,磁性能更好)质量已经接近日本新日铁铜材:中国精炼铜产量全球第一,江西铜业、铜陵有色的铜杆直接供给变压器厂绝缘材料:从绝缘纸到绝缘油,国内供应商就在隔壁
举个例子:
o美国企业造变压器,硅钢片可能从日本进口,铜杆从智利进口,光运输就要几个月
o中国企业,早上跟供应商打电话,两天卡车就把货拉来了
结果:原材料成本比美国低20-30%,交货周期还快。
效率优势:
特变电工在新疆的工厂,一年能生产数千台大型电力变压器,什么概念?美国最大的变压器厂Waukesha,一年也就几百台。
金盘科技用的是数字化产线(设备联网,数据实时监控,机器人自动搬运),生产效率比美国传统工厂高30-50%。
人工成本:
o中国电气工程师年薪15-20万人民币(约2-3万美元)
o美国同岗位8-12万美元
但这里有个误区:不是我们的人便宜,而是我们的人效高。中国工程师996加班是常态,美国工程师下午5点必须走人;中国工厂可以24小时轮班生产,美国工厂晚上和周末经常停工。
第二板斧:认证壁垒(先到先得的护城河)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但也是最关键的优势。
美国电力市场的"通行证"有多难拿?
要进入美国市场,你需要过三关:
第一关:技术标准认证
oUL认证(美国最权威的安全认证机构,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的缩写)
oIEEE标准(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制定的行业标准,IEEE C57系列是变压器标准)
oANSI标准(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这个过程需要:提交设计图纸 → 样品测试 → 工厂审核 → 拿到证书,至少1-2年。
第二关:电力公司内部认证
拿到UL只是"上牌桌"的资格,真正接订单,还要过电力公司这一关。
美国电力公司有自己的"供应商准入制度"(Vendor Qualification):
1.提交你的产品资料、质量管理体系、过往业绩
2.电力公司派工程师来你工厂审核
3.小批量试用,跟踪运行数据
4.如果没问题,才能进"合格供应商名录"
这个过程又要1-2年。
第三关:项目业绩积累
即使进了名录,一开始也只能接小订单。美国人做生意讲"track record"(历史记录),你得证明自己能稳定交付,才能慢慢拿到大单。
算下来,从零开始到真正站稳脚跟,至少3-5年。
谁已经拿到了"通行证"?
思源电气:
o2019年通过UL认证
o2021年进入美国前五大电力公司(包括Duke Energy、Southern Company这种巨头)的供应商名录
o现在在手订单(已经签了合同但还没生产交货的订单)大概3-5亿美元
因为客户粘性极强
1.切换成本高:电力公司换供应商,相当于整个采购、质量管理、备品备件(提前准备的替换零件,比如密封圈、绝缘套管等)
体系都要重建
2.风险厌恶:电力设备是"关键基础设施",出事故会断电,没人敢随便换供应商
3.框架协议:一旦进入供应商名录,通常会签3-5年的框架协议,订单能见度非常高
所以,后来者很难挤进去,先发优势非常明显。
第三板斧:渠道分散(区域市场的"地头蛇"逻辑)
美国电网是个很特殊的存在:没有全国统一的电网,而是3大区域电网+3000多家配电公司。
3大区域电网:
o东部电网(Eastern Interconnection)
o西部电网(Western Interconnection)
o德州独立电网(ERCOT,注:Texas人很独,连电网都要独立)
这三个电网互不相连,电不能跨区域输送。
3000多家配电公司:
o有大型投资者所有公司(IOU,Investor-Owned Utility),像Duke Energy这种巨头
o有合作社(Co-op),相当于居民自己组织的电力公司
o还有市政公司(Municipal),政府运营的
这种分散格局意味着什么?
o市场极度碎片化:没有"全国总代理"这种事,你得一家一家去谈
o渠道建设成本高:每个区域都要建技术支持团队、备件仓库、售后服务网络
o地方保护主义:地方电力公司更倾向于用"本地"供应商(或者在本地建厂的供应商)
所以,谁先建立了本地化网络,谁就是"地头蛇",后来者很难抢。
金盘科技为什么在墨西哥建厂?因为:
第三章:AI数据中心的"电力焦虑"
如果说变压器出海是"确定性机会",那么AI数据中心+SST(固态变压器)就是"爆发性机会"。
1. 英伟达的"电力账单"
2025年10月28日,英伟达2025 GTC大会(注: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英伟达每年的技术大会,相当于科技圈的"春晚"),黄仁勋穿着标志性的皮衣,公布了几个数字:
oBlackwell芯片(下一代AI芯片):单片功耗1000瓦,预计出货2000万片
oRubin芯片(再下一代):已经完成实验室测试,预计2025年底或2026年初量产
o两代芯片合计销售额目标:5000亿美元
我们来算笔账:
一个AI训练集群的电力需求:
o假设一个集群有1万张Blackwell卡
o每张卡1000瓦,1万张就是10兆瓦(注:1兆瓦=1000千瓦,够5000户家庭用)
o加上散热、供电损耗,实际需要15-20兆瓦
这是什么概念?
o一个普通数据中心,几千千瓦就够了
oAI数据中心,动辄几十兆瓦,大的能到100兆瓦以上
o相当于一个小型发电厂的输出功率
问题来了:
问题1:电网等不起
前面说了,传统变压器交货期要2-3年。但AI行业节奏是什么样的?
o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
o2023年3月,GPT-4发布
o2023年下半年,各大公司疯狂抢H100卡
o2024年,Blackwell开始出货
o2025年,Rubin又要来了
技术迭代周期只有半年到一年,但电力基础设施要等3年,这怎么玩?
真实案例:
oMeta在2023年宣布要建一个AI超级集群,选址弗吉尼亚州
o当地电力公司说:"我们可以供电,但要等到2027年"
oMeta最后只能分批建设,先上一部分,边用边等电网扩容
问题2:传统变压器"不够聪明"
传统变压器是1880年代发明的技术,核心原理就是电磁感应(初中物理学过的):
o一个铁芯
o缠两组线圈(初级和次级)
o利用交变磁场实现电压变换
这个技术用了100多年没问题,但在AI数据中心场景下,暴露出几个弱点:
弱点1:效率不够高
o传统变压器效率95-97%,听起来很高了
o但意味着有3-5%的能量损耗,变成热量浪费掉
o一个10兆瓦的数据中心,3%的损耗就是300千瓦——相当于150户家庭的用电,白白烧掉
弱点2:反应速度慢
oAI计算负载波动很大:训练模型时功率拉满,推理时功率降低
o传统变压器是"被动"调节,响应时间是秒级
o如果负载突变,电压会抖动,可能导致服务器重启
弱点3:体积太大
o一台大型电力变压器,重量几十吨,占地几十平方米
o数据中心寸土寸金,能不能小一点?
2. SST横空出世——电力设备的"智能手机时代"
什么是SST?
SST全称Solid State Transformer,中文叫固态变压器。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变压器界的"特斯拉"——用电力电子技术(注:用半导体器件控制电能转换的技术,比如手机充电器、电动车控制器都属于这类)替代传统的电磁感应。
工作原理:
传统变压器:高压交流电 → 铁芯+线圈(电磁感应)→ 低压交流电
固态变压器:高压交流电 → 整流(变成直流)→ 高频逆变(变成高频交流)→ 变压 → 整流(变回直流或你需要的交流)
关键在于:中间用的是SiC(碳化硅)或GaN(氮化镓)这些"宽禁带半导体"(注:相比传统的硅,这些材料耐高压、耐高温、开关速度快)。
听起来复杂了,有什么好处?
好处1:效率更高
o损耗从3-5%降到1-2%
o还是10兆瓦数据中心的例子,从损耗300千瓦降到100-200千瓦
o一年省下的电费:(200千瓦 × 24小时 × 365天 × 0.1美元/度) ≈ 175万美元
好处2:体积缩小50-70%
o传统变压器:频率50/60Hz,需要很大的铁芯
oSST:频率20kHz以上(高频),铁芯可以做得很小
o就像老式电视机里的变压器那么大一坨,现在手机充电器只有一个小方块
好处3:智能化
o可以实时监测电压、电流、温度
o负载变化时,毫秒级响应,自动调节
o出故障时自动切换备用模块,不会整个系统瘫痪
好处4:双向供电
o传统变压器只能单向:高压→低压
oSST可以双向:既能降压,也能升压
o这对储能、光伏这种需要"电能双向流动"的场景很关键
3. 800V HVDC:数据中心的"电力高速公路"
讲完SST,还得说说它配套的新架构:800V HVDC。
什么是HVDC?
HVDC =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高压直流。
传统数据中心供电路径:电网(交流380V)→ UPS不间断电源(交流)→ 配电柜(交流)→ 服务器电源(转成直流12V)→ CPU/GPU
问题在哪?每次AC/DC转换都有损耗,累加起来,整体效率只有85-90%。
新架构(800V HVDC):电网(交流)→ 整流成800V直流 → 直接供给服务器机架 → 服务器内部降压到12V → CPU/GPU
减少了多次转换,效率提升到95%以上。
为什么是800V?
o电压越高,传输损耗越小(物理公式:功率损耗=电流²×电阻,电压高电流就小)
o但太高了不安全,800V是个平衡点
o特斯拉Model 3用的也是800V架构,同样道理
SST在这里的作用:
传统变压器没法直接处理直流电,只能靠交流。
SST可以:
o把电网的高压交流整流成800V直流
o在机架层面灵活升降压
o配合储能电池(注:数据中心用储能替代柴油发电机,更环保),实现削峰填谷(注:电价贵的时候用电池,便宜的时候充电)
4. 产业化进展:谁在押注这条赛道?
海外巨头的动作:
ABB(瑞士,全球电气巨头):
o推出800V HVDC + SST整体解决方案
o在挪威、瑞士的数据中心已经试点运行
台达电子(台湾,全球第一大电源供应商):
o发布3.3kV级SiC-SST产品
o跟微软、Meta合作测试,用于下一代AIDC
阳光电源:
o从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技术延伸过来(注:逆变器和变流器的核心技术就是电力电子,跟SST是同一个技术树)
o已经推出1500V级SST样机
o优势:全球储能市占率第一,客户资源丰富
关键时间节点:
市场空间测算:
第四章:投资逻辑——可攻可守的"哑铃策略"
讲了这么多产业逻辑,回到投资上:为什么现在是布局窗口?
1. 业绩端:出海提供"安全垫"
订单饱满,业绩增长确定性高:
以思源电气为例:
o2024年北美收入约10亿人民币,占总收入15%
o2025H1北美订单同比增长60%以上
o在手订单(已签约未交付)约20-30亿人民币
o考虑到交货周期12-18个月,2025-2026年的收入已经锁定了
金盘科技:
价格持续上涨,毛利率有支撑:
2. 估值端:AIDC+SST打开"天花板"
第五章:标的筛选——谁最值得关注?
第六章:总结——一个正在发生的"产业迁移"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看变压器出海+AIDC?
因为这是三个周期的共振:
周期1:美国电力设备更新换代周期
o40年老旧设备到了必须换的时候
o本土产能空心化,供需缺口至少持续到2027年
周期2:AI算力军备竞赛周期
o2025-2027年是AIDC建设高峰期
o电力瓶颈是最大"卡脖子"环节
周期3:电力设备技术迭代周期
o从电磁感应到电力电子
oSST是"iPhone时刻",渗透率从0到30%的过程,弹性极大
最后的话:
这不是一个"讲故事"的行情,而是真金白银的订单、实实在在的业绩。
美国电网的供需缺口是客观存在的,AI数据中心的电力焦虑是真实的,SST的技术进步是可验证的。
中国企业用了10年时间,拿下了认证、建立了渠道、积累了口碑,现在到了收获期。
而且,这个收获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至少5-10年的长周期。
2025-2027年是第一波(出海放量),2028-2030年是第二波(SST渗透),2030年之后还有第三波(全球电力设备产业链重构)。
我们不是在追一个热点,而是在见证一个产业的迁移。
就像20年前,全球手机产业链迁移到中国;
10年前,全球新能源产业链迁移到中国;
现在,全球电力设备产业链正在迁移到中国。
投资,就是投时代。
来源:光储小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