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并非“大城市的专利”
发布日期:2019/7/9
山东内陆、黄河边上的淄博市高青县,有着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
一张是高青县领导讲话中“基础差、底子薄、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经济总量小、工业水平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传统产业竞争力弱”的高青;一张是在2018年巴塞罗那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夺得全球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奖”、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获“智慧城市最佳移动创新奖”的高青。
“在中国2000多个县域城市里面,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基因,也有各自的‘痛点’和需求。”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说,即将到来的5G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可以破解这些“痛点”,让“小县城”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便利。
一个小县城的弯道超车
“新旧动能转换期,企业关停倒闭破产,职工下岗,资产闲置,债务风险等诸多矛盾,问题严峻复杂。”在6月28日召开的2019年“新县域·新城乡·新动能·新发展”县域智慧城市峰会上,当着国内67个县政府相关领导的面,高青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智慧高青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崔玉栋“自曝家丑”。
“与此同时,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崔玉栋说,行政管理和工作运行方式落后、管理粗放、资源浪费、效率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青县委县政府决心走一条“以高补晚、弯道赶超”的路:数字化转型发展,下决心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县域智慧城市。
崔玉栋表示,有些同志曾经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一些疑问,“比如智慧城市建设是不是政绩工程?能不能赚钱?有没有风险?是不是可以持续?”
“县域自身人才、技术、能力不可能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这是高青县领导班子的共识。
于是,在国家信息中心设计和指导下,高青县引来了华为这一重量级合作伙伴,以一体化平台对接县域资源需求和各项应用集成,接入并且运行网格化党建、政务、警务、医疗、安全、环保、交通、城管等20多项智慧应用,链接千家万户的新型县域的智慧城市。
随之而来的是联动影响。据高青县县委书记王金栋介绍,两年多时间里,高青全县实现了时空地理信息一张图和宽带专网,窄带物联网的县域全覆盖,为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落地应用提供场景、环境,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医疗等一批应用上线运营,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捷。黄三角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加快,1.3万平方米的大数据中心一期已经建成,宝成电子、前进电子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区,造福了全县40多万人民。
而这仅仅是“智慧高青”的开始。王金栋说,在率先打造和运行县域智慧社会1.0的基础上,华为、京东云、海尔智能、东华软件、华高控股、泰华智慧等一大批知名高新企业正主动与高青开展落地合作,推动县域社会由数字化转型到数据驱动发展。
“高青的县域智慧城市底座已经建好。”崔玉栋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未来在农业现代化、医疗、教育、智慧村庄等国家明确提出的建设内容方面,都会有高水平呈现。
智慧城市并非“大城市的专利”
“一谈到智慧城市建设,我们往往面向的是大中型城市。”单志广表示,中国的广大县域地区才是老百姓生活和工作的第一线,更应该加强智慧化建设。
“县域地区在国内来讲差异非常大。”单志广表示,东西差异、南北差异、不同信息化发展程度差异,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设计和运营模式,不是一个模式“1+几”就适用全国。
单志广说,智慧化建设不是把每一个人都强行改造成网民,不是把社会的每个系统、每个角落都生硬地贴上智慧的标签,应该和空气和阳光一样,可以为居民带来由于技术所产生的便捷性,宜居性。
自2008年底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多达几百个城市先后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各地在资金、设施、应用、人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
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落实本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大数据’资源的基础在一个个人、一个个企业、一件件事务。而这些都在类似高青县这样最基层的县域范围内发生。”工信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杨学山表示,大数据是从数据产生的那一刻开始进入到系统,经过系统里面的功能把它整合、清洗,形成符合我们整体要求和标准规范的积累过程。
杨学山认为,当前各种业务中发生的数据,只有很少的地方进行了“有效的积累”,很多地方对系统发生的数据视而不见。
“比如一些疾病在本地甚至在淄博市都看不了,要到济南、北京去看。我们远程医疗就想把走出去的事情,通过‘远程医疗’引进来,但引进来什么?是非常具体的。”杨学山举例说,高青医院的能力有哪些不足,需要把哪个医院、哪个人引到高青来?高青的病人看病可以不到淄博、济南、北京去了,这才是智慧城市应由的“智慧”。
杨学山建议,建设县域智慧城市需要有一个以互操作为中心的统一的软件体系,能够真正实现不间断协同,让各个事务能够共同运转;要有一个针对数据收集和使用的逻辑体系,讲清楚数据的来源、数据的所有权归谁、以及谁能用等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耿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