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治理水平新突破
发布日期:2018/12/10
“深目”、“深融”、“深穹”等深圳警务信息化平台,可实现视频监控、案件研判、金融风险防控、大型活动安保;深圳网约车监管平台,实现一站式受理、并联式审查;天地网平台,实现市、区、街道以及查违共同责任单位的规划土地监察工作协同,严查严控违法建筑违法用地……借助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深圳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在城市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生态环境、气象灾害、法律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城市治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深圳城市运行管理“中枢”
深圳高起点布局智慧城市建设。2016年12月27日,深圳市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开始试运行。这是全国首个新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标志着深圳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建设迈出重要而坚实的一步。
据悉,深圳市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是集城市大数据支撑、城市规划、综合管理、应急协同指挥等功能于一体,将技术、业务、数据高度融合的综合协同管理和服务平台,是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可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态势预测、事件预警和决策支持,以信息化有力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个个“互不相连”的信息孤岛有望打通。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汇聚的各项城市运行数据,可根据需求进行拆解,特征提取,关联和建模评估,按照需求生成数据分析报告,为城市管理者、各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信息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给出的数据分析报告独立于其他政府口径的统计汇总报告,数据来源不仅仅局限于政府数据,还包含了各类社会数据,维度广,可参考性强,信息量大。目前,深圳市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正通过电子政务资源中心,陆续接入各委局办和各区数据,并汇聚部分社会数据,逐步向政府、企业和市民提供全面服务。
深目深融深穹提升警务信息化
警务信息化,深圳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市公安局先后推出“深目”、“深融”、“深穹”等13个警务信息化平台,在打击犯罪、治安防范、社会管理、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深圳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说,“深目”平台具有视频监控、电子地图、案件研判、人像识别、车纹识别等模块,方便图侦民警进行案件研判及破案交流。支撑“深目”平台的视频专网,采用目前最先进的超高传输光网络,贯通10个行政区(新区)和4个专业分局,骨干传输距离超过1000公里,各区公安分局、派出所均设置节点。
金融风险防控,正变得非常重要。5月15日,深圳市公安局正式上线金融风险防控系统——“深融”平台,并在试点的派出所率先部署并逐步向全局推广。全局今年以来共侦破非法集资案件110余宗,同比上升96.6%,刑拘、逮捕、追赃挽损及境外缉捕数,同比均有大幅上升。截至目前,该系统共推送防骗提醒信息1900余万次。
同时,深圳市公安局无人机攻坚团队今年成立,建设“深穹”无人机管控平台,对无人机实施规范管理,保障重要区域、大型活动等安全。9月份,深圳市一大型晚会现场安保警力,通过平台在少年宫站A2出口快速发现并击落一架黑飞无人机,同时迅速找到并控制飞手。
营运车辆动态监测可追可查
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关系重大。市交委开发交通运输行业GPS监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掌握全市营运车辆动态运行情况,针对违规事件进行管理。
目前,该平台已成功接入两客一危、货运、驾培、公交和出租6大类营运车辆共约13万辆,针对车辆超速、禁入、禁出等各类违规事件进行管理,并实现对企业和驾驶员的双路报警,极大降低安全风险。同时,市交委制定GPS运营商考核办法,对连续3个季度考核排名后三位和涉及数据造假的GPS运营商建立行业禁入黑名单。
货运车辆监管方面,市交委开发货运车辆智能化监管平台,其行为识别技术与人脸识别技术,可对驾驶员17种不良驾驶行为进行实时监控报警,包括车辆碰撞、车道偏移、三急、疲劳检测、不良驾驶动作等预警。
同时,市交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泥头车盲区监测报警系统,实现对泥头车右侧盲区的行人进行自动监测和报警,提示司机和行人主动避让以避免事故发生;建成深圳港危险货物电子监管平台,全面掌握危险品装卸企业和运输企业的基本信息,实时监管危险品从“船上-港口-码头-堆场-用户”全过程,精准定位危险品的具体位置以及危险品种类,实现了安全隐患闭环管理。
深圳网约车监管平台,实现一站式受理、并联式审查,目前已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42885个、车辆运输证38716个,平台已接入滴滴、首汽、神州、易到等8家企业的在深营运的网络预约车辆数据,含车辆轨迹数据、订单数据。利用平台的车辆实时轨迹数据,可以实现对无运输证的网约车辆进行精准执法。
打造市级“城市交通大脑”
深圳交警提出“智慧+”的现代警务机制新构想,统筹推进全市智慧交通项目建设一体化发展,提升全市交通秩序和管理服务水平,打造市级“城市交通大脑”,为智慧交通提供最强最优解决方案。
交通安全方面,深圳交警建立“五个安全网”,打造立体的城市交通安全防控体系;不断研发应用“一警多能”的新型执法设备,实现行人闯红灯“刷脸”执法、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等全网智能执法,全年非现场执法330万宗左右。
道路顺畅方面,深圳强化智慧信号灯应用,共建设573条绿波带,覆盖1647个信号灯路口;通过交通测序,实施“移位左转”、“拉链式”交替通行、马路机器人、预约通行等手段优化车流时空分配,交通拥堵时间和空间逐步缩小;组建交警“铁骑”队伍,配置移动警务云终端、穿戴式智能终端等装备,通过后台智能化指挥管理和情报推送,路面警情应急反应时间缩短67%。
深圳交警全国率先试点“刷脸”执法,建设40套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电子警察,首批对特殊行业人群闯红灯、非机动车走机动车道及“失驾”违法行为进行精确查处。目前,正逐步将“刷脸”执法应用到泥头车、无牌假牌车管理、交通违法处理窗口监管、交通事故“顶包”等执法领域,在全市构建一张“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执法网络。
“天地网”立体监测违建
天地网平台,让违建得以实时监控。市规划国土委打造的规划土地数字监察平台即天地网平台,构建“天上看、地上管、网上查、视频探、群众报”五位一体的立体监测技术支撑,建立统一监测、分拨、核查、处理的查违工作体系,严查严控违法建筑违法用地,覆盖全市10个区(新区),71个街道,近400名执法人员在线巡查,各种来源投诉线索234950宗,办理案件总数15532宗。
同时,市规划国土委利用卫星遥感监测这一“利器”,依托卫星、航拍、无人飞机、飞艇等多种手段,对建成区、生态控制线等城市重要节点和重点区域实施精细化监测,违法图斑在线转办、查处、整改和督查,及时、客观、全面地发现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为查处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有利证据,提高深圳规划土地监察管理力度。
生态环境实时监测迅速响应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初步建立覆盖全市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感知网络,通过水质在线监测站、空气监测子站、移动监测车等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实现对全市水、大气、噪声、土壤等生态环境状况的实时监控;建设“一个中心,四大平台”,全面汇聚全市各委办局各区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全要素多源数据,形成多种数据资源目录,类别超过30种;采用5G、NB-IoT、LoRa、Zigbee等先进物联技术,实现70+种情景的动态模拟预测和推演,及时发现环境风险和违法问题,实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理”的管理模式,打造全国智慧环保标杆。
同时,市水务局初步建成深圳智慧水务指挥中心,其智慧水务融合通讯平台全方位多角度掌握水务信息和三防信息,为决策指挥提供第一手全面的灾情资料,提升水务安全管理和事件处置的效率。2018年,市水务先行先试,率先开展深圳河、茅洲河智慧流域试点和三防决策指挥平台扩建项目。
气象灾害全市联动精准预警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有助于城市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深圳市气象局基于高频更新的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融合政府与企业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预警信息服务,构建反应快速、发布精准、业务协同、多部门共享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市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动协同。目前已形成短信、电视、电台、两微一端、电子显示屏等13种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发布;全网短信发布速度全国领先,峰值发送速率5000条/秒,可在2小时左右实现全覆盖,信息发布精准至街道。
同时,深圳市气象局探索防灾联动新模式,与各区级防灾部门合作共享,创新建立以“一级预警、两级监督、四级联动、对点服务”为特色的气象灾害四级防御协同化平台,解决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实时高效联动问题。四级防御协同化平台融气象和防灾数据为一体,建立实时统一的气象防灾数据库,构建集监测预警、决策指挥、防灾管理于一体的集约化平台。平台延伸到市、区、街道和社区,提供了基于灾害影响的精准防御决策服务,实现了应急响应秒级启动和四级防灾部门快速实时联动。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