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新区生态城市设计:区域能源,产城协同
发布日期:2018/11/8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批准建立了157个国家级高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北岸的南京高新区是全国首批,也是江苏省首家国家级高新区。作为崭新的城市空间和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极核,高新区不仅成为 “城市经济发动机”,带动城市和产业经济发展,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及空间结构。
Since the 1990s, China has successively approved the establishment of 157 state-level high-tech zones. The Nanjing High-tech Zone on the north bank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Nanjing is one of the first High-tech Zones in the country. As a brand new urban space,High-tech zone driv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increasingly influence and chang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的南京高新区已逐渐无法承载区域发展和新经济模式带来的新要求。同时,随着江北新区的成立,在新的发展形势、产业需求和政策引导下,城市发展和产业更新对高新区的要求和定位不断提升。2012年高新区整合临近街道及工业园区,规模从19km²跃升至160km²。如何优化激活高新区的存量城市空间及系统,促进区域的迭代发展是高新区面临的重大课题。
面临困难
规划之初,南京高新区正处于二元化特征明显的城市化阶段,城市与农村对立,产业与居住割裂。高新区城市建设自南向北跳跃式推进,围绕软件园、南京大学(金陵校区)各自形成城市组团,但各组团之间欠缺整体规划和整合。区域城市功能缺失,生产性服务设施、生活性服务设施不足,产城分离,城市服务水平无法满足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求,城市生活缺乏吸引力,作为高新区重要人才与智力资源的大学,已经表现出衰退迹象。城市现状亟需改变。
规划目标
筑土国际与丹麦科威联合设计团队,在南京高新区的生态城市规划优化设计中,借鉴丹麦奥胡斯的老工业城市的规划经验,提出通过交通、环境、市政等城市系统的整合提升,以生态及宜居环境的提升,促进创新迭代的产业升级,建设体现低碳发展理念的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生态科技创新城区。
生态引领、系统梳理
本次城市设计旨在实现各种城市功能的混合,这些主要的城市功能将成为多元增长极,产业、居住、商业、办公等相互协调,带动地区整体发展。规划遵循易达导向发展策略(TOD)、慢行导向发展策略(GOD)、生态导向发展策略(EOD)、公共服务导向发展策略(SOD)、创新产业导向发展策略(IOD)、活力导向发展策略(VOD)六项策略,打造功能有机融合、相互渗透、富有活力的低碳示范产城融合区。
低碳交通规划
区域中有地铁3号线、地铁11号线穿过。采用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在优化的路网格局下,建设Tram系统,即城市快速公交系统。满足高新区通勤需求,并与轨道交通系统衔接。实现站点间距约500米左右,串联产业组团、居住组团,能覆盖规划区主要的居住社区、工厂及研发机构。最大化发挥公共交通的作用,鼓励绿色出行。
在道路规划中完善路网等级体系,道路按照快速道、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四类等级划分,快速路、主干道保持通达顺畅,解决交叉口复杂、断头路较多等问题,强化对外联通。同时按照交通性、生活性、景观性等三类功能,因地制宜规划道路,并加强生活性道路对周边区域活力节点的联系。
蓝绿网络系统提升
现状景观资源包括龙王山自然景观、朱家山河绿地、宝塔山、泰山庙处山体以及散落在城市空间内的小型山体。规划对现状水系景观进行整治与重建。通过规划市区下凹式绿地公园、朱家山河河道优化及功能性湿地,双垄河,烟斗湖区域梯级防洪景观堤岸等措施,提高区域水体质量,增强水体景观功能作用,实现居民亲水休闲娱乐。要保留河道自然形态,增加河道水流扰动力,提升防洪能力,同时联通原有片段式的生态空间,形成“8”字形双环状生态景观水系系统。将原有零散的城市生态景观资源,串联整合,形成沿江山水城市景观构架。
规划通过居民水资源利用、城市环境及景观优化、管网优化等方面优化水环境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水环境的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结合雨水、灰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回用系统,大力提倡梯级用水、循环用水,保持良好的生态水环境,并结合节水设备,可实现城市生活需水量和城市生活用水量减少约7%,城市集中供水量减少约45%,污水产生量减少16%。
区域能源,产城协同
通过分析高新区当前能源需求和供给形势,以提高能源效率为目标,提出高新区能源开发方案,将高新区作为一个新能源科技方案的示范区。
规划选用热电联供+工业余热的高效节能方案,在服务设施集中区提供集中供热和供冷系统,以期达到在同种建筑内部空间舒适度的情况下,提高能源效率,降低50%能源成本,减少60%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
同时因地制宜、结合地形、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引入地源、空气源或长江水源(作为热源),太阳能供暖和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技术。并建设零碳馆,展示区域低碳技术及愿景,提升高新区对更多企业和居民的吸引力。
创新活力、空间营造
规划全面分析了江北新城未来的发展脉络,在高新区19.75平方公里的主要提升范围内,通过各功能区的梳理、产业环境的提升、道路的连通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城市的生产、居住、服务、休闲等功能融为一体。将原本的园区建设思路转向城市经营,升级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形成城市多元发展的支持体系,建立了提升区“一路一带、双核、五片、以核带片、轴带辐射”的总体结构,实现用地结构、用地规模、用地效率、空间可达性等方面的优化。
一路一带、双核、五片
一路一带、双核创新
“一路”即沿贯穿高新区南北的大桥北路城市发展轴,“一带”即沿浦泗路的城市发展带。依托原有的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带动沿线多个功能组团的发展。“两核”即软件园的产研创新核,及其东侧的现代服务核。软件园是高新区的研发创新的核心基地,建设有功能完善、能源高效、生态友好的示范型生态软件园——中丹生态产业园示范
多主题五片区
“五片”即五个相对完整的开发片区:以住宅、服务等城市功能为主的泰山片区;作为软件信息研发集聚地的软件园片区;以传统产业调整升级为主的老产业区;以生物医药研发、生态旅游为主的龙王山及其周边地区;桥北路以东的宝塔山城市公园及TOD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宜居空间营造
总体规划立足于高新区及南京江北地区发展的长远利益,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对产业、居住、商业、办公等用地性质做出合理调整,同时形成不同尺度的混合功能区,由交通系统串联,促进城市活力。
整体规划借鉴丹麦的宜居城市建设经验,以人的需求和感受为基础,建立城市公共空间秩序,街道景观、建筑设施等细节形成城市肌理。规划中对街道进行了层级及功能的重新设计,形成了良好的城市意向。适宜的街道尺度结合公共花园、运动场地等城市空间,可以给人舒适的空间感受。
结合优越的自然景观,新建规划展览馆等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增强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通过高尔夫球场、酒店、商务俱乐部等一系列高端商务配套设施的规划,完成商务及生产服务复合中心的打造,满足商务需求、提升城市体验。无论是居住还是工作,在这里都能找到舒适的城市空间。以人为尺度的公共空间营造,是城市宜居、活力生成的重要基础。
产业促进经济,经济带动城市,南京高新区重点发展软件通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南京软件园”和“南京生物医药谷”。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规划高新区以“一路一带、双核多组团”的城市结构,建设“绿色、生态、智慧”的现代化科技新城。消除区域原本的二元化局面,创造了更为丰富、宜居、乐业的城市活力空间,并使之成为区域发展的原点,形成未来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基础。
南京高新区核心区的规划设计立足于南京市跨江发展的背景,以产业作为核心驱动力,融合产业、城市与生态,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建立城市有机生长的基础,是城市外扩发展的一次区域提升实践。
来源:中国工业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