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污染”这道槛,走好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布日期:2018/10/17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各级产业园区超7000家,在承接工业集聚、推动经济发展中贡献重大。但在几何级增长的同时,却也成为污染集聚区,仅有2-3成园区环境达标。
产业园区环境污染已成共性题目。全国31个省份中,天津、山西、江苏等8成以上地区,因此被督察组点名。尤其在县级及以下产业园区,盲目扩张造成的“园区围城”,及运营中的违规出产、超标排放、监管缺失等因素,导致园区环境隐患不断。 生态聪明型产业园区、绿色发展成为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枢纽,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工业企业污染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二是生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造成产污强度高,单纯依靠末端治理手段,在经济、技术上难以解决问题。解决污染企业的环保问题本身就是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客观要求,地方很多工业园区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集中高效地解决工业企业污染问题。
8月上旬,由环保部牵头的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环保自查工作拉开帷幕,以进一步强化园区治理机构环境监管责任,督促园区主动排查环境风险。
近期,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管理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推行第三方管理模式,指导全国各地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围绕加快实施大气、水、泥土污染防治步履计划,提出以环境污染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工业化”为导向,推动建立排污者付费、第三方管理与排污许可证轨制有机结合的污染管理新机制。
针对情况比较特殊的环境污染管理公共举措措施和产业园区污染管理领域,《实施意见》提出,以产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为突破口,鼓励引入第三方管理单位,对区内企业污水、固体废弃物等进行一体化集中管理。此外,政府作为第三方管理委托方时,因排污单位违背相关法律或合同划定导致环境污染,政府可依据相关法律或合同划定向排污单位追责。
工业活动的高度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但同时也使其成为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使企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向绿色、生态型工业园区转变,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的重要途径。
一、推进循环化改造,提升园区环保水平
二、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三、严格环境准入,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一是对园区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设施不健全、园区内企业违法排污现象严重的,采取限批措施。二是根据环境承载力,实行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将园区总量控制指标和项目总量指标作为入园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三是入园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应当充分论证园区公共污染防治措施是否满足项目污染物处理的需要,严格规定各项目应自行配套的环保措施。
四、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干扰
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培训、集中执法检查等方式贯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落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建立绿色GDP考核机制,将工业园区的环保设施建设、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效果作为衡量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政府工作和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对有悖于环保法律法规、干扰环境执法的“土政策”进行清理整顿。
来源:安通厂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