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项目放眼未来”丹麦森讷堡打造绿色生态城
发布日期:2018/7/9
位于丹麦南部的森讷堡市拥有500平方公里土地和8万人口。2007年,该市开始实施“零碳项目”规划,确立了在2029年之前成为“零碳城市”的目标,并制定了详尽的路线图。经过数年努力,这个毗邻德国的小城已成为一个以节能技术、区域供热及可再生能源产业为重心的绿色生态城。
走在森讷堡市所处的阿尔斯岛上,会发现许多“零碳项目”:太阳能设施随处可见,区域供热能源以垃圾焚烧和地热为主,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化石能发电和供热方式。
"零碳项目”负责人彼得·拉谢说:“100年来我们一直在消耗能源,好像能源是取之不尽的。事实并非如此。未来10~15年,丹麦会耗光自己的化石燃料,人们将感觉到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如果我们使用诸如热泵和区域供热这样的新技术,就可将能源消费降低一半,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零碳项目”放眼未来
“零碳项目” 的诞生要追溯到2004年森讷堡旧港区改造时。总部位于阿尔斯岛的世界知名绿色企业丹佛斯集团时任总裁雍根·柯劳森提出:“我们的思维一定要超前,一定要着眼长远,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们这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森讷堡才有希望,否则它就会衰亡。”
基于这个理念,在“南丹麦未来智库”的策划下,“零碳项目”作为森讷堡的城市未来发展规划逐渐成型,并获得包括森讷堡市政府和丹佛斯集团、Dong能源等知名企业在内的五大基金的支持,最终在2007年正式付诸实施。
项目启动初期,森讷堡居民人均碳排放量为12吨/年,跟丹麦总体平均数持平。“零碳项目”的目标是:到2029年,城市能耗与2007年相比降低38%,同时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零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则成为森讷堡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拉谢说:“零碳项目将在20年内把森讷堡打造成一座零碳排放生态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创造大量绿色工作岗位。”据悉,“零碳项目”将在该地区创造至少5000个绿色工作岗位。
为实现这个愿景,“零碳项目”规划了三条路径:首先,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降低居民的能耗支出。其次,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最后,采用智能动态能源体系使能源消耗与能源生产高效互动,能源价格根据能源供应量浮动,合理控制能源消耗。
热电联产供应绿色能源
垃圾焚烧是森讷堡目前热能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森讷堡的热电站每年焚烧约7万吨废物,包括食品包装、纸盒和塑料等生活垃圾。
安诺斯·谢尔高是森讷堡一家垃圾焚烧热电站的经理。据他介绍,该垃圾焚烧厂采用最新技术,燃烧效率高达98%,焚烧炉实现了1000摄氏度的稳定高温燃烧,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净发电效率达49%。发电后产生的尾气则被输送到余热锅炉以蒸汽的形式通过管道用于区域供暖。
在大力发展热电联产、变废为宝、充分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森讷堡还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等多种可持续能源。
森讷堡目前有3个太阳能发电站。其中一个面积为6000平方米,年供电达2736兆瓦时。此外,2012年落成的一个地热发电站在投入运行后,森讷堡的热能生产将实现零碳排放。
“被动式正能量屋” 创造零碳生活
最新统计显示,欧洲人约90%的时间待在室内,而建筑物本身消耗能量就高达40%。“零碳项目”的另一项创举是大力推广和发展“被动式正能量屋”,使房屋产生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
被动式正能量屋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通过屋顶覆盖的太阳能电池板给房屋供暖供电,并通过绝佳的隔热层减少屋内热量的损失,最大限度降低能耗。
在森讷堡,这样一个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的“被动式正能量屋”可发电6000千瓦时/年。在阳光充足的日子里,能量屋产生的多余电能可出售给电网,而在日照不足的冬季,能量屋再购回电能。
拉谢说:“我们所提倡的零碳建筑就是指建筑本身实现所需热能和电能的自给自足,并且最终实现不向外界排放二氧化碳。我们计划到2029年,森讷堡所有的新建筑都是以零碳建筑的标准建成。”
自2009年起,在“零碳项目”的推动下,不少森讷堡家庭已开始把应对气候变化的节能减排方案引入家庭日常生活,如采用智能热泵、安装太阳能集热板和散热器采暖控制等。到2010年初,这些“零碳示范家庭”的用电量减少了30%,用水量减少了50%。
工程师埃斯珀森已在森讷堡居住多年,他认为该地区向零碳生活方式转变得非常及时且卓有成效。他说:“人们并没有因为零碳排放目标而降低生活质量,反而提高了生活舒适度和经济效益,节能又环保,一举多得。”
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多赢
按照“零碳项目”规划,森讷堡地区的企业在2015年以前每年要降低5%的能耗,并逐步淘汰对化石燃料能源的使用。此外,该地区还将大力扶持绿色产业来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森讷堡市市长奥瑟·尼高说,“零碳项目”的意义在于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和零碳排放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创造更多的绿色工作机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来源: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