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全球落子,破局美越围堵!
发布日期:2025/7/4
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围剿早有预兆,这是一场有准备的战役。
近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宣布美国与越南达成一项“历史性”贸易协议:美国将对越南出口商品征收20%的关税,而对通过越南转运的第三国商品征收高达40%的惩罚性关税。作为交换,越南将对美国产品实施零关税政策。
这项协议表面上针对美越贸易失衡,但40%的转运关税剑锋直指中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长期指责越南对美出口中有高达三分之一实为“中国制造”绕道而来。
1.贸易壁垒背后的中国因素
协议中最坑的条款是“40%转运关税”。根据特朗普的宣布,美国将对所有从越南出口的商品征收20%的基础关税,而对于那些主要在第三国生产、通过越南转运行的商品,关税将高达40%。
“转运”这一概念成为悬在中国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贸易执法的实践中,这一术语充满模糊性和政治化色彩。如何定义“转运”?简单换柜贴标与在越南增加部分加工环节的产品如何区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企业的生死线。
这项协议是美方精心设计的战略布局。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曾威胁对越南商品征收46%的关税。如今看似“降低”的20%税率,实则是以越南全面开放市场为交换条件。
越南付出的代价远不止零关税。根据协议草案,越南将为美国农产品提供优惠市场准入,包括家禽、猪肉和牛肉,并确认采购价值80亿美元的50架波音飞机。
2.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突围
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围剿早有预兆。今年4月,美国商务部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作出“双反”终裁,柬埔寨部分企业被施以3521% 的叠加关税,越南、泰国光伏组件最高税率达972%。这一裁决精准打击了东南亚约80%的输美光伏产能——它们由中资企业主导。
面对封锁,中国光伏企业启动了一场全球范围的战略转移与创新突围。
产能“二次转移”加速推进。东南亚原有生产基地的关税壁垒促使中企加速向印尼、老挝等未受制裁国家迁移。天合光能、隆基绿能等企业加大在印尼投资,预计该国2025年光伏产能将增至20GW,较2022年增长20倍。
老挝则通过税收优惠和电力成本优势,成为新一代制造枢纽。
技术升级成为破局关键。龙头企业加速推进N型TOPCon、HJT(异质结)、钙钛矿等电池技术商业化,将量产效率提升至26%以上。
市场多元化布局全面展开。欧洲、中东、拉美成为新增长极。隆基绿能与沙特ACWA Power签订5GW组件供应协议;晶澳科技在巴西建立南美最大组件工厂,年产能达2GW。一些企业甚至利用《美墨加协定》规则,通过墨西哥绕道进入北美市场。
3.全球光伏市场格局的重构
贸易壁垒无法改变中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底中国一体化组件成本(含税)为0.692元/瓦,不足美国光伏组件成本的四成。即使东南亚组件成本比中国高20%-30%,仍远低于美国本土制造。
全球光伏市场正在分裂为两大体系:中国主导的亚非拉市场与美国把控的欧美市场。这一趋势在出口数据中已显现端倪:2025年3月,中国对非欧美地区的组件出口量达15.33GW,同比增长12.52%;而欧美区域总出口量不足8GW,美国市场几乎归零。
技术代差将成为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中国在N型TOPCon技术领域已实现量产效率突破26%,全球市场份额超60%;钙钛矿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达33%,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这些优势使中国光伏产业保持着两代以上的技术领先。
美国本土光伏制造业并未因贸易保护而强大。First Solar、韩华Qcells等企业仅能满足美国市场需求的10%-15%。高关税反而推高了美国光伏电站建设成本,导致多个公用事业项目延期。
结语:
美国本土光伏制造能力仅能满足其市场需求的10%-15%,高关税政策反而推高其国内光伏电站建设成本达25%。当贸易壁垒遇上中国光伏企业26%量产效率的TOPCon技术和全球化布局,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终将面临一个尴尬现实:保护落后产能无法赢得清洁能源的未来。
来源:NE-SALON新能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