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向新!长虹旗下4公司携最新成果闪耀亮相
发布日期:2025/5/16
5月15日,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以下简称“CIBF2025”)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本届展会以“技术主权+开放生态”双轮驱动,汇聚了全球3000余家顶尖企业,集中展示全球动力电池、储能电池、3C电池、各种电池材料、制造设备、动力及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以及近两年来我国在新能源储能领域的一系列成果。
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展会之一,CIBF2025不仅是一个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的舞台,更是推动行业进步、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此次,长虹旗下长虹新能源、长虹新材料、长虹电源、长虹三杰四家公司携最新产品联合亮相,展示了长虹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
长虹新能源:
为AI时代提供强大能源系统
走进CIBF2025长虹展区,在长虹新能源展位上可以看到,U10高性能碱性电池、软包聚合物电池、固态电池,以及用于消费电子、智能终端、工具 、AI动力等多门类解决方案的样品吸引了众多来往客商驻足了解。长虹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王胜兵介绍道,此次长虹新能源主要展示其在碱性电池、消费电子、物联网、AI等领域的解决方案,以及其生产制造柔性、多类别产品的“硬核”实力。
“领先科技,为AI时代提供强大能源系统。”这是长虹新能源在CIBF2025想要传递的理念,也是长虹新能源正在蓄势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家集全系列碱锰电池、锂离子电池、物联网电池等产品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交所上市企业,长虹新能源受邀参展。
如今,长虹新能源已具备年产35亿只(组)碱锰电池、6亿只各型号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及3 亿只(组)聚合物和半固态锂电池的产销能力,其中碱锰电池主要用于智能家居、医疗检测、影音娱乐、办公应用等领域,产量位列全球前4位、国内前2位;软包聚合物电池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医疗器械、智能家居、AR+、物联网等领域,增加叠片中试线,建立材料和CELL测试实验室、可靠性试验室,用于研究开发无人机电池、机器人电池等新兴产品,半固态电池、L型叠片电池、硅负极电池等达到可量产状态;锂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动工具、清洁工具、交通工具、生活工具及AR+等领域,拥有中国西部最大的“高倍率圆柱锂离子电池”智能生产基地。
通过长期摸索与积累,长虹新能源已形成了超高性能碱锰电池技术、10年保质期碱锰电池技术和装备自动化及智能化制造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为未来在全球市场占领技术制高点提供了有力保障。公司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出海“破圈”,产品出口到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全球优质客户的青睐。
当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驶向“万亿蓝海”,长虹新能源公司也将基于自身能力切入,贡献产业力量,王胜兵表示,站在CIBF的舞台上,未来,长虹新能源将持续研发高密度电池、高安全电池,以及固态电池等,在工业类、消费类、特种领域类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各细分领域技术创新,致力于在新能源领域做大、做强。
长虹三杰:
全极耳电池蓄势规模化量产
在电池结构中,极耳作为电芯正负极的金属导电体,在电池与外部连接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传统的单极耳设计仅能在集流体的长度方向上传输电荷,其长距离传导导致内阻相对较大。在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的市场呼声下,全极耳电池登上“舞台”。但不可否认的是,起初被设计应用于大圆柱电池的全极耳电池,在小圆柱电池领域还存在诸多挑战。
在此次CIBF2025长虹三杰的展位上,整齐摆放的全极耳电池等系列产品引来众多客商关注。“我们的全极耳通过结构优化成功攻克了小圆柱电池电流密度分布不均的难题。”长虹三杰总经理杨清欣介绍道,由长虹三杰研发的全极耳电池实现了电池阻抗降低超70%、温升下降超30% 的优异性能,有效解决了大倍率放电过程中温升过高的技术痛点,为电池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目前,长虹三杰已经打造了成熟的全极耳电池产品矩阵,涵盖18650-3000mAh、21700-4000mAh以及 21700-5000mAh等多个型号。“目前我们的全极耳电池正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公司正积极推进产能建设与技术升级。”杨清欣说,预计2026年将建成全自动生产线,实现规模化量产,产品将应用于高端电动工具、智能清洁电器、高端充电宝等对电池性能要求严苛的领域。
此外,此次长虹三杰还首次对外展示了高安全半固态小圆柱电池、磷酸锰铁锂小圆柱电池,无不展现着长虹三杰在技术创新上的卓越实力。“我们始终坚持以高功率锂离子电池为核心业务,致力于攻克高倍率与高能量密度兼顾的行业难题。”杨清欣表示,未来,长虹三杰将 不断技术创新,布局潜力赛道,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
长虹新材料:
硅基负极材料、固态电池产品助力新能源发展
“此次参展我们主要展示的是公司研制的硅基负极材料以及固态电池等产品。”在另一旁展位上,长虹新材料研发部部长韩洪川介绍道,作为一家聚焦下一代高性能电池关键材料创新、研发以及生产开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长虹新材料一直致力于研制低成本、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以及固态电池等产品。
据介绍,目前,长虹新材料重点布局比容量1200-2000mAh/g的硅基负极材料,已经成功开发出了“新型研磨助剂+化学研磨”工艺制备小颗粒尺寸纳米硅、“原位多级包覆”工艺制备高性能、低成本硅碳等核心技术。历经一年多调试的千吨级硅碳负极材料产线可满足不同规格产品的生产,目前正在批量供货。
在固态电池方面,韩洪川介绍道,近年来,长虹新材料聚焦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氧化物复合型固态电解质,以及电池制备工艺等,攻克了多项技术壁垒。目前,长虹新材料研制的固态电池已通过针刺测试,4C恒流充电恒流比超80%,7C恒流放电容量保持率90%以上,同时-20℃低温条件下可以满足1C充放电使用,以及-40℃低温条件下可以满足0.2C充放电使用。
“作为长虹‘灯塔’实验室自主孵化的产品,我们希望成为以技术为基石的产业化公司,秉持‘科技长虹,产业报国’的理念,为我国新能源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韩洪川表示,下一步,长虹新材料将持续开发更高比容量的硅基负极材料,同时兼顾倍率、膨胀、循环和批量生产可靠性等。在固态电池产品方面,结合市场需求,细分应用场景,持续开发满足客户需要的高安全、高倍率、高比能的固态电池技术和产品。未来,将在高端3C、低空经济、机器人等市场做更多布局。
长虹电源:
多维布局深耕新能源市场
作为我国电源系统龙头企业,长虹电源此次参加CIBF2025则带来了其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储能、石油石化、嵌入式电源等五大领域的供电解决方案。

“我们能够根据客户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电源系统解决方案。”长虹电源营销中心市场部负责人田飙介绍道,历经55年锤炼,如今,长虹电源自主研发电源系统和蓄电池产品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工业配套等市场领域,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四方股份、长客股份等重点头部企业客户形成合作。
近年来,长虹电源坚决贯彻“一带一路”思想,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不仅是国内电源系统、蓄电池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佼佼者,还拓展了东盟、欧美、非洲等海外市场。据了解,长虹电源系统装备了60%的中国高铁、地铁、磁悬浮列车;生产的航空领域蓄电池涵盖了大部分包括国产大飞机C919、ARJ21、AG600等型号在内的在研、服役领域内固定翼、旋翼、无人机等产品。在储能领域,长虹能源重点开发家用储能、工商业储能及大型封装储能领域,取得了德国家用储能产品、中国华能、华润、华意、工商银行等诸多项目。在工业配套领域、石油石化、海油平台建设、矿山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未来,长虹电源将继续立足核心优势,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抢占未来装备技术制高点,持续开发新技术、新材料,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好的电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近年来,长虹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发展,抢滩新赛道,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突破和科研成果。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CIBF2025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更为企业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桥梁。未来,长虹将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利用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固态电池、动力及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等方向持续发力,与行业伙伴一同绘制新能源宏伟蓝图,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长虹力量”。
来源:长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