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之后,渔光一体更具优势
发布日期:2017/7/7
截止6-30,630期间的并网总量为2577.857MW。
据统计媒体发布的渔光项目,总容量远超1766MW。其中涉及大小项目共计36个,相较于大型地面电站的开发,渔光一体将成为光伏应用的市场蓝海。
2017年630抢装电站类型的分布表现为:平地电站和山地电站仍是主流,水面光伏电站后来居上,农光互补的电站数量明显减少。大部分地面电站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目前大部分地面电站的难点主要集中在:
1、建设场址确定难,标杆电价地面电站占地较大,有限的土地资源必然限制了地面电站的建设规模,唯有向荒漠发展,但荒漠建电站存在输电难的问题;
2、单一的光伏电站行政审批难,行政的审批倾向于光伏与农业、渔业等相结合的形式,无形中增加了建设成本以及后期运维难度,同时审批时间长,流程多;
3、电网结构,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用地成本过高,不宜做大型电站,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电网变电站及线路承载能力不足,需对线路及变电站进行改造,大大增加了项目的成本;
4、施工难,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有限,农民青赔、阻工等问题难解决。
我国东南部地区作为电力的负荷中心,发展光伏电站一般不存在并网和消纳的问题,较之大型地面电站,“光伏+”的开发模式更灵活。
随着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光伏+”的异业开发模式发展可喜,通威在集成、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水产养殖为基础,在池塘、水库、沿海滩涂地区架设光伏组件,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养殖模式。水下养殖和水上发电作业同时进行,可实现渔业增产和节能减排两不误,同时具有发展休闲旅游业的潜力。其渔光互补、一地两用的特点,能够极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正是土地稀有地区最为适合的一种光伏电站建设类型。
渔光结合”这种形式早在2012年就开始出现。而通威在2012-2014年经过3年的时间,总结了高达十几万的数据,花了三年时间去研究如何将两者做到完美结合,最后研究出来最可行的发展模式就是“渔光一体”。行业里经常说的是“渔光互补”,而通威提出“渔光一体”的概念。
通威“渔光一体”“水上产清洁能源、水下产健康通威鱼”的发展模式,实现了“鱼、电、环保、旅游、税收”五丰收,真正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智能化的养殖模式和国土资源的立体开发。
来源:通威太阳能